张明:雕版印刷的美学特征

善本有墨香 2024-05-16 10:14:50

一个字,拿笔写,不过眨眼之间罢了。但若是用刀刻,最优秀的刻工,尽一日之力,也刻不了百字。单单比较效率,笔写完胜刀刻。但先贤们却偏偏选择了刀刻墨印的方法传承典籍,看似功夫费了百倍,所得仅一字,实则充分体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智慧。

寓目万物,谁能躲开时间的淘洗。如果没有雕版印刷,只靠手写,哪怕日抄万言,一辈子功夫,你能拥有几本书?而区区之书,又能流传多少年?何况抄写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千奇百怪的错字、遗漏呢!而雕刻版面,在初期确实需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完成后一经开印,比之手抄,其效率何止高千万倍。

在人类文明史上,作为唯一一个文化传统从未间断的文明古国,中国几乎将历史上出现过的所有重要事件及其文化形态都载入史册。究其原因,完善与统一的语言文字是重要的基础。而被誉为四大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以及由此发展的印刷与出版行业,对以文字为载体的典籍文化的使用、保存和积累有着决定性作用。如果没有雕版印刷,仅凭有限的手抄本,如何将我华夏煌煌典籍广泛流布;如果没有雕版印刷,将以何种方式来开启民智、传承中国百代之道统;如果没有雕版印刷,又何以在数千年时间里持续不断地褒颂忠烈、贬黜奸佞。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到了宋开宝四年(971),宋太祖敕高品、张从信往益州(今成都)刻印全部5048卷的《大藏经》,雕版13万块,十三年后的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版成进上。由此,雕版印刷发展到全盛时期,将大量的人工从枯燥的抄写里解脱出来。

倘若实地观摩一下雕版印刷的全套工艺流程,相信你不难看出其综合了写样、校对、刻版、刷印、装订等步骤,可细分为几十道工序的完整体系。如此复杂的传承技艺,首先便体现出和谐的规整性。

(一)雕版印刷之和美

如果说自上古以来约三千多年的文化发展,为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规范的文字、雕刻技术、图文转印术等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到了隋唐,国家一统,政治开明、文化繁荣的社会氛围下,人们对书籍产生了大量需求,雕版印刷术已呼之欲出了。

唐代中后期,民间普遍使用雕版来印刷佛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印刷的《金刚经》(被英国人从敦煌盗走,现藏於大英博物馆)。唐长庆四年(824),元稹为白居易诗集作序,说:“…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模勒”即“模刻”。可见到九世纪初,印刷术的应用已由佛教咒语而扩大到人民喜欢阅读的诗歌方面去了。

五代时期,不仅民间盛行刻书,政府也大规模刻印儒家书籍。遗憾的是,这些经籍经历多次“书厄”,终于万千难存一二。及宋代,雕版印刷更加发达,技术臻于完善。校勘精细,刻印精良,纸墨上乘的宋版书,展现了宋人对极致审美的追求——将对称、比例、配色等元素融入版式、布局、字体、装订等各环节,无处不在的艺术化意蕴,诠释了内韵与外形的完美和谐。后人对宋版念念不忘,让它赢得“一页宋版,一两黄金”之名,被历代文人与收藏家奉为空前绝后的书中典范。到元、明、清三代,官刻、家刻、坊刻交相辉映,盛极于世,所刻书籍,不可胜计,遍及经、史、子、集四部。

作为一项中国古人最重要的技术发明之一,雕版印刷凝聚起造纸、制墨、雕刻、摹拓等几种优秀的传统工艺。它开创了信息复制技术的先河,为文化传播和文明交流提供了最便捷的方法。

(二)手工写样之秀美

写样是雕版的第一道工序,是由善书者用毛笔将书稿誊写在宣纸上,以楷、宋两体为主。中国雕版的早期作品,从唐五代起,历两宋、元,直至明初,都是楷体写刻本。直到明正德、嘉靖,才出现“宋体字”。其书写技法遵循历代师徒相传的六笔头歌诀:“横平,竖直,点似瓜子,撇如刀,勾如皂刺,捺如锹。”

宋版书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年代久远、存量稀少的缘故,也在于其字体端庄大方、字与字之间气韵顺畅,整篇的编布与宋代书法艺术一脉相承。宋代后期,写工和刻工在长期的磨合和探索中,逐渐总结出一些经验技巧,在笔画形态上透露出楷体行业化的特点,也就是由楷体向宋体转变的“过渡仿宋体”。由此诞生了宋代印刷体,其在不刻意、不成熟处留有质朴天然的韵味,与后代成熟的仿宋体相比较,显然更加浑然天成,让人读之神清气爽,进而爱不释手。其端严处干净利落、方正疏朗;其茂密处纤细连带,动感流利;其古拙处瘦硬稳重,扑实有韵;其清雅处楷意秀媚,布白得当;其潇洒处气势连贯,毫无匠气。

清渠来活水,现代字体设计更应追本溯源。从古籍字体中探寻最富韵美的文化精髓,这也是当代设计师们心照不宣的共识。真正意义上的古为今用,就在于汲取传统刻本之营养,探求书法艺术之灵感,经典的铸就总是蕴含着有所追求的审美态度。

(三)木刻刀工之精美

倘若刻坊财力雄厚,能延请书写名家来手写上版,这种整体写就、一气浑成的版面,具有流动的书法韵味。即所谓“写刻”,乃是古籍刻本中的精品,让人一卷在手,而舒朗悦目。

雕刻工艺,是整个雕版印刷技艺的核心所在,其过程有点象刻印章,只不过刻的字比较多罢了。刻工将抄写工整的书稿粘贴在一定厚度的平滑木板上,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画清晰可辨。这时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刻刀刀头就派上了用场。刻版要领,是先紧挨着每个字迹的四周刻出一条细线来,行话叫“发刀”。然后再把内外线条中间需要空白出来的部分铲去,这种分毫不爽的刻法叫“挑刀”。刻出来的字要突出约1/8寸,然后用半圆刃的凿子挖去一切多余部分,叫“打空”。初刻后还要用小的直刃刻刀细细修整,使浮雕的线纹清晰醒目,叫“拉线”。最后再沿着印版四周的边栏把多出的部分继续刨平,这样整面雕版工序才算完成。

雕刻印版的过程中一般要校对四次。前两次都在纸稿上,后两次却是在印版上了。如果印版上有错误,或不慎刻断一根线条时,可以进行修复。对于那些轻微的小错,用钉凿的锋刃挖成凹槽,然后把一小块楔形木料轻轻嵌入。如果出现较大面积的错误,则需将其挖去镶入同样大小的木块,后补上的木块也要先磨光表面,再重新镌刻。

每一个优秀的雕刻大师,都要付出辛劳的汗水,去练习高难的刀法;都要经历时光的磨砺,去掌握随心的节奏;也唯有如此,才能练就纵横“雕版江湖”的绝顶秘技。

(四)饾板刷印之华美

印刷环节的“先刷后印”的实际操作程序,让人们知道了汉语“印刷”这个词的实际所指应该是“刷印”,所以,这套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是有它具体而微的文化意义的。

雕版印刷开始只有单色印刷,五代时有人在插图墨印轮廓线内用笔添上不同的颜色,以增加视觉效果。元至元六年(1340)江陵资福寺刻无闻和尚金刚经注,其经文是红色,注解为黑色,这是现存古书中最早的彩色套色印本。

大约明万历三十三年前后(1602—1606),徽州有了分版套版的技法。即将不同的颜色用不同的版来套印,也就是分版分色。到天启六年(1626),江宁人吴发祥于南京刻印彩色套印本《萝轩变古笺谱》。这种技艺按照彩色绘画原稿的用色情况,经过勾描和分版,将一种或几种颜色分别雕在数块小版上,然后再依照“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的原则,逐色套印,最后完成作品。这种分色印版类似于“饤饾”(即将食品堆迭摆在盘中),所以明代称这种印刷方式为“饾版”印刷。

郑振铎《重印〈十竹斋笺谱〉序》中曾评价饾版印刷“或恬静若夕阳之明水,或疏朗开阔若秋日晴空,或清丽若云林之拳石小景,或精致细腻若天方建筑之图饰,隽逸深远,温柔敦厚,表现现实或不足,而备具古典美之特色。” 饾版印刷的出现将我国古代的印刷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被誉为雕版印刷的“神功之作”。

(五)装签函套之典美

作为雕版印刷的最后一个步骤,装订部分所包含的工序最多。这是因为传统线装书册结构非常复杂,光是认清纷繁的名目如书衣、书签、封面、封里、扉页、衬页、书脑、书背、书根、书角等,就足以让外行人头晕眼花。而且除了最常见的线装书以外,印刷史上还有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等多种装帧方法,都曾流行于一时。

人们熟悉的线装书始于宋代,通行于明代中叶,至清初而大盛。这种装帧形式,便于翻阅,不易破散,在我国书籍传统装帧技术上是最进步的,故而一直流行了几百年。如今“线装书”已成为我国古籍的别称。论其源,它是从元末明初盛行的包背装发展而来,故折页方式与包背装相同,版心亦是向外,且于书脑上有打眼并加纸捻固定,书衣则有环筒式,与扣皮式两类,将书衣裁折成与书页大小一致,前后各置一张书衣,于书脑上打眼穿双根丝线缝制成册,一般书籍皆以四眼缝法,遇到较大的版本,为了保护书角尚有六眼缝法与八眼缝法,更有讲究者,于书角处包上绫绢,谓之包角。这一气呵成的操作后,书籍已然成形,在藏青色封皮左上角,贴上竖式的题签,并于其上书写书名和卷册别,以资识别该书。此签条乃古籍线装书的头面,古人向来十分注重,皆以毛笔书写,更有甚者为追求书法艺术之精妙雅致,乃邀约名人、名家书写,亦足以自赏娱人。

俗话说:书之有装,亦如人之有衣。古籍成书后一般使用函套存放,不仅保障书册寿命、还提供排架方便。依传统观赏习惯,青布或锦绫函套与古籍皆很配,一古朴、一典雅,别具情致又相映成辉。

至此,一份静雅气息便悄然从书页间散发出来,随手翻阅,柔纸、温香,如兰之馨,如茶之淡,如流云之裳,如余韵之琴,久而弥醇。从初之目视,至渐入深心,欣于形而滋于神。既开卷有益,乃抚卷叹曰:春在笔端,而艺在雕版矣!回眸匠心孜孜,雕版印刷久久为功:模板,细腻明净;写样,圆熟精好;上板,字清姿妙;刻工,俊爽细致;印刷,一气浑成。真正是:一套雕版,万千书卷,照亮知识之路,涵养时代气质。

曾经匆忙的我们,只顾找寻未来的方向,却渐渐将过去丢在远方。幸运的是,今天还能看到这穿越千古的雕版文字,横、竖、钩、提,点、折、撇、捺,每一划皆铬刻下汉文化的骨骼,它们将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珠玉聚拢,悠久了五千年文明,璀璨了中华文化。

作者简介:张明,扬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供职于电力公司。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社区

0 阅读:1

善本有墨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