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一锤定音,对中国征收25%关税,24小时不到,我方回应5句话

知鉴明过去 2024-06-16 09:57:14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日前,欧盟委员会突然宣布,将从7月4日起对来自中国的进口电动汽车加征25%临时性关税,其中个别车型最高或加征38.1%。

这个消息可谓是平地起惊雷,尤其是对于中国电动汽车制造企业而言,要知道,在此之前,欧盟对进口中国电动汽车的征税为10%,如今一下子翻倍征税,必然使企业难以消化。

实际上,早在去年十月份开始,欧盟委员会就发起了针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

按照欧盟相关法律规定,自反补贴调查确立后的九个月内,欧盟可以对相关企业征收临时性关税,至于最终关税加征结果,要在立案调查开始后十四个月内确定。

也就是说,此次欧盟委员会提出的25%-38%不等的临时性关税,还不是最终的加征点数,最终结果很有可能更高,此前早有知情人士透露,欧盟最终的关税加征点数很有可能是45%。

显而易见,这是受美国此前对涉及16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影响,其中对于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美国甚至丧心病狂地把关税加征到100%。

在美国通过此项对华商品加征关税法案后,就有欧盟官员表示,虽然部分欧洲国家并不愿意与中国进行“贸易战”,但在美国的影响之下,欧洲对华加征关税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在电动车进口方面,美国与欧盟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实际上,中国电动汽车品牌从未真正打开过美国市场,以国产电动汽车龙头企业比亚迪为例,其在美国的电动汽车销售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美国加征100%关税,实际上影响甚微。

然而欧洲市场则完全不同,甚至占据了中国电动汽车海外市场的四至五成,以2023年中国出口电动汽车155万辆为例,欧洲市场就出口了六七十万辆。

因此,欧盟加征关税,虽然没有美国如此夸张,但影响范围却十分广泛。

由此看来,欧盟从去年十月份开始的反补贴调查,实际上只是其将要对华筑起贸易壁垒的序幕。

而就在今年3月15日,欧盟紧急宣布,对进口欧洲国家的中国电动汽车实行进口登记,整个登记周期为九个月,显然,这是为了后期加征关税做准备。

因为这些被欧盟登记的中国电动汽车,日后需补缴关税差额,也就是所谓的“追溯性关税”。

以此次欧盟临时性加征关税25%为例,意味着自3月15日至7月4日期间,中国销往欧洲的电动汽车都要补缴追溯性关税。

也就是说,在此期间,销售车辆越多的中国车企,补缴的税额也就越多,相当于卖的越多,亏得越多。

而且这种亏欠效应早已经提前影响到了中国车企在海外的发展。

以长城汽车为例,上月下旬,长城汽车宣布永久性关闭其在德国慕尼黑的欧洲总部,这就意味着,长城放弃了继续开拓海外市场,全部采取代理经销商的经营模式。

要知道,此时距离长城汽车的慕尼黑欧洲总部设立,才仅仅过去两年。

两年之前,长城汽车踌躇满志,甚至喊出了要让中国汽车品牌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口号,然而现如今,长城汽车不得不向政策低头,黯然离场。

不仅仅是长城汽车受到了欧盟政策性影响,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也在不久前表示,电动汽车产业对良好的政策环境较为依赖,现如今欧洲试图加征关税,蔚来汽车不得不考虑今后在欧洲市场的经营模式。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迈出国门的车企都将深受欧盟加征临时性关税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很有可能会改变中国车企出海经营的基调。

实际上,欧盟委员会虽然做出了加征临时性关税的决定,但这并不代表所有欧洲国家的立场,德国政府发言人就明确表态,欧洲不需要更多的贸易壁垒,匈牙利方面也表态,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企业野蛮征收惩罚式关税。

德国反对欧盟加征关税

奔驰、宝马、大众等欧洲主流车企,更是纷纷表态,反对欧盟委员会的这一决策。

实际上,奔驰、宝马等欧洲传统车企之所以不赞成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是担心中方作出反制措施。

要知道,现如今中国已经是上述企业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一旦中国与欧盟之间彼此竖起贸易壁垒,那么双方本土企业都将深受影响。

早在欧盟开启反补贴调查之际,就有知情人士透露,中方很有可能相应地对从欧洲进口的大排量燃油车加征关税,以此作为反制措施。

要知道,对于奔驰、宝马等传统老牌车企来说,近年来受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冲击,其市场份额已经被蚕食,倘若中方再采取反制措施,那么这些企业可就真得“产能过剩”了。

对于欧盟委员会的这一决定,中方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明确回应,欧盟所谓的这些调查是保护主义行为,不仅无视客观事实,而且罔顾世贸规则,更加违背历史潮流,最终只能害人害己。

实际上,明眼人都能看出,欧盟之所以提出对华电动汽车加征临时性关税,完全是受美国所影响,近些年来,美国试图重塑冷战时期的阵营对抗,更试图利用自己的美元霸权对中国进行全方位地打压。

此次加征关税,实际上就是在变相打压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如同此前美国一再炒作中国清洁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目的无非都是想要保持美国企业在相关行业的主导地位。

然而,市场最终还是优胜劣汰,中国电动车之所以能够在海外市场得到认可,并不是依靠任何国家的补贴政策,而是凭借自身的高质量与高性价比。

因此,无论美国、欧盟如何提高关税,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都会继续蓬勃发展,最终这些限制措施,都会迎刃而解。

信息来源:

2024-06-12 19:30·中国青年网 欧盟将从7月起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中国外交部回应

原创2024-06-12 21:48·界面新闻欧盟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对动力电池产业有何影响?

0 阅读:0

知鉴明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