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源远流长,纵贯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有着礼仪之邦、文明之邦的称号,相信每一个国人都能感受到,礼仪规范贯穿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除此之外还有诸如风水等来自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经验,它们都以谚语、俗语和歇后语等代代相传,至于是否有科学依据,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十二时辰计时法,它与现代24小时计时表的不同之处在于,每两个小时都算作一个时辰。用子丑寅卯来区分。
晚上分五更,戌时为一更(现代时间是指晚上7时~9时);亥时为二更(晚上9时~11时);子时为三更(晚上11时~第二天凌晨1时);丑时为四更(凌晨1时~3时);寅时为五更(凌晨3时~5时)。
古人认为,人进入一更后,应该停止一天的工作,准备休息。五更过后,天开始亮了,鸡开始叫了,人们开始起床开始新的一天的工作。
农村老人说:“不贪三更色,不恋一更食。”为什么?
不恋一更食。
“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少吃”,这是古人留下的养生之道。
古人在农耕时期几乎没有夜生活,尤其是农民,大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去,人们很早就吃晚饭。晚上7点以后,大多数人已经睡觉了。中医认为,如果吃得太晚再去睡觉,食物在胃里得不到很好的消化,会增加肠胃的负担,久而久之就会损害身体健康。
老人常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晚饭后,总是让孩子们在黄昏时玩耍一会儿。后来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鸡鸭鱼肉等高能量食物经常出现在餐桌上。我们忘记了“不恋一更食”这句古训。我们晚饭吃得很晚,贪吃好吃的,吃得很多,还经常赖在床上看电视。睡觉后,胃里太多油腻的食物消化不了,会影响睡眠,引发身体各种问题。尤其是现代人,经常熬夜加班,或者通宵达旦。晚上七八点以后吃饭,甚至吃夜宵是常有的事。能“不恋一更食”的人越来越少,而心脑血管疾病越来越年轻化。
不贪三更色。
三更是指晚上11点至凌晨1点的时间,古人讲究养生。中医认为,三更是肝经活跃的时候。11点及时入睡可以排出体内毒素,有利于新陈代谢。
古人睡得早,夫妻生活自然也早。夫妻生活结束后,身体疲惫。最好早点睡觉。早睡有利于身体机能的恢复,所以古人说的有道理。
“不贪三更色,不恋一更食”这句话是古人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它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在晚上有规律地吃喝。不要贪恋美食之美,把握好时间和规律,才能健康长寿。
三更“色”为什么不能要?
现代人经常睡得太晚,晚饭吃得太晚,晚上11点还很有精神。很多夫妻在这个时候都是夫妻生活。这不仅不利于肝脏和肾脏的休息,还会增加它们的负荷。长此以往,肝肾不足,气血虚弱,会严重影响健康。现在的年轻人从来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以为自己身体好,还年轻,不必在意这些禁忌。众所周知,由于一天的工作,无论是精力还是体力都需要通过晚上充足的睡眠来恢复。然而在这个深度睡眠期,夫妻生活不仅影响睡眠,更不利于身心健康。古人说“色是刮骨的钢刀”。虽然年轻,但长期的三更“色”掏空了身体。
总结
我们传承俗语文化更应该坚持科学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民间说法。这些谚语可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关,也可能教会人们如何做人,说出生活的道理。总之,每一个谚语的诞生都有它的社会背景,都有它在当时的价值,但正是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事件,所以很多说法并不都是正确的。我们应该以科学作为基础,辩证的去分析和理解。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如果不注意身体,长期过着通宵达旦的生活,贪吃好吃的,最终还是会倒下的。不管什么时候,记住这句古训,时刻提醒自己,你只有一次生命,所以去做,去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