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江苏的冯晓东因高强度加班猝死,公司不配合提供相关资料,导致工亡认定失败,只愿赔偿5万元,家属正寻求合理解决。
01
2024年4月17日,江苏苏州的冯晓东在与同事外出晚餐时突感身体不适,送医后抢救无效离世,享年32岁。冯晓东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2023年8月加入追觅创新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担任PQE经理。妻子万女士表示,冯晓东工作繁忙,长期高强度加班和熬夜,最终因过劳导致猝死。
冯晓东的死亡证明书上显示,其死因为心跳骤停。尽管万女士提供了丈夫无心脏病史的体检报告,但公司不配合提供考勤、薪资和监控记录,导致工亡认定申请失败。苏州市吴中区人社局于7月18日决定不予认定冯晓东的工伤,理由是突发疾病不符合工伤认定条件。
万女士表示,公司在事发初期曾承诺妥善处理,但最终只愿意补偿5万元。她多次要求公司提供事发当天的相关资料均被推诿,公司则称这些资料涉及商业秘密,无法提供。她认为丈夫的离世与高强度加班有关,公司应承担相应责任,并保留行政复议和诉讼的权利。
冯晓东的工作环境极为忙碌。他常常在公司和工厂之间来回奔波,甚至在周末也经常需要加班。夫妻俩的微信沟通记录显示,冯晓东时常喊“太累了”,为了赶着试产,他频繁出差,早出晚归。正常工作时间是早上9点到晚上6点,但实际工作时间大部分延续到晚上9点之后,有时甚至到凌晨一两点。这样的工作强度让他疲惫不堪。
02
今年2月1日,冯晓东与公司主管的微信沟通记录显示,这位领导在下午4点半发信息称:“晓东,22:30—23:00来办公室找我和Nico一下,谈一下工作规划。”万女士提到,冯晓东在1月份去越南出差一个月,越南的条件很差,那个月他身体一直不舒服,还让万女士买咳嗽和感冒药给他同事带过去。回国后,一直到事发那个月,他的身体状况都没有好转。
5月13日,公司提交了冯晓东的工亡认定申请。5月24日,苏州市吴中区人社局出具了工伤认定申请受理决定书,经审查,符合工伤认定受理条件。然而,7月18日,人社局出具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称根据提交的材料调查核实情况,冯晓东为公司办事人员,其工伤认定申请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认定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情形,决定不予认定。
对此,万女士表示:“我们了解到,认定不通过的原因主要是‘突发疾病死亡不在工伤情形内,可视同工伤,但必须满足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两个条件’。”她不满工伤认定结果,认为丈夫的死亡和高强度加班有直接关联。
7月30日,有记者联系苏州市吴中区人社局,询问不予认定工亡是否参考冯晓东当日外出就餐距离公司远近。一位工作人员回应称:“这个情节,我判定不了,具体判定是不是工伤工亡,需要我们工伤部门去认定,具体情况都有一整套的流程。”工作人员表示,出具的决定书上盖了公章,产生法律效力,家属若不认可,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按照正常流程处理。
03
万女士向记者表明,公司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事发初期曾承诺妥善解决。工伤认定结果出来后,她表示可以提出行政复议或诉讼,并保留自己的权利,但公司也应承担相应责任,希望能得到公司合理赔偿。丈夫工伤不予认定后,家属与公司沟通,要求提供赔偿方案,7月25日公司答复称只能补偿5万元。
万女士认为丈夫的离世与高强度加班相关联。丈夫葬礼结束后,公司除了形式上的对接,再无作为。她多次要求公司提供事发当天的监控视频、考勤记录及薪资等资料,但公司推诿不予提供,这直接或间接导致工伤认定失败。7月24日,万女士与公司人力资源部专员的微信沟通记录显示,她称丈夫在公司的考勤、薪资和监控资料多次索取未果。
公司回复称:“基于目前工亡认定失败的结果,此次事件整体定性与公司无法律关系,所需材料涉及商业秘密,无法直接提供。”7月30日,记者多次致电追觅创新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其对外办公电话无人接听。记者联系冯晓东所在研发中心的领导,同样未接听电话。公司人力资源部专员也未回复记者发去的采访短信。
这位人力主管在与万女士微信沟通时表示:“公司希望与您保持友好沟通,但也希望您意识到公司和同事没有法定义务,本着人文关怀的情谊在帮助您。”公司出具的情况说明显示,4月17日下午5点50分左右,冯晓东前往公司附近餐厅吃饭,计划饭后回公司工作。到达餐厅后感到不适,同行同事将其送医,途中出现胸闷气短、口吐白沫,晕厥。到瑞颐医院后因医院无急诊,同事拨打120,晚上7点左右送至瑞华医院,抢救无效宣布死亡。
04
万女士感叹,丈夫去世时才32岁,上有老下有小,“女儿6岁,儿子4岁。他母亲67岁,父亲70岁。他老家在山西吕梁,我是湖北黄石,我们2017年在苏州买房定居。”
万女士的遭遇并非孤例,近年来,类似的过劳猝死事件屡见不鲜,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2020年,拼多多的一名员工在连续加班后猝死的事件也曾引起轩然大波。当时,社会各界纷纷谴责过度加班的恶性工作环境,并呼吁加强对员工工作权益的保护。这些事件不仅揭示了职场压力和加班文化的弊端,也反映了劳动者在面对公司时的弱势地位。
冯晓东的情况与此相似,他在加入追觅创新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后,一直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每天早上9点到晚上6点的标准工作时间早已成为形式,他的实际工作时间往往延续到深夜,甚至凌晨。为了赶着试产,他频繁出差,奔波于公司和工厂之间,身体的极限早已被透支。
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对冯晓东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公司没有食堂,他不得不在外用餐,这也增加了饮食不规律的风险。1月份的越南出差期间,他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回国后也未见好转。尽管如此,他依然坚守岗位,未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时间。最终,冯晓东在一次外出晚餐中突感不适,不幸离世。
05
在冯晓东去世后,万女士多次与公司沟通,要求提供事发当天的监控视频、考勤记录及薪资等资料,但公司以商业秘密为由拒绝提供。这一举动不仅让万女士感到无助,也让人们质疑公司的诚意和责任感。尽管苏州市吴中区人社局不予认定工伤,但万女士仍希望通过行政复议或诉讼争取应有的权益。
冯晓东的过劳猝死和公司拒绝提供关键资料的行为,引发了社会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关注。在职场中,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应该被放在首位。然而,现实中,许多公司为了追求业绩,忽视了员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过度加班和高压工作环境成为常态。冯晓东的故事,正是这一现象的缩影。
在追觅创新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冯晓东的同事们也面临着类似的工作压力。公司内部的一位员工透露,尽管公司表面上规定了标准工作时间,但实际上,很多人每天都在加班,尤其是临近项目交付期时,加班更是家常便饭。公司的这种高压工作文化,导致了员工们普遍感到身心疲惫,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万女士的坚持和斗争,为更多的劳动者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在她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劳动者的权益和健康问题。社会各界也在呼吁加强劳动法的执行,确保每一位员工都能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工作。
06
类似的事件还发生在其他行业和公司。例如,2021年,一位IT公司员工在连续加班一个月后,突发脑溢血不幸去世。这起事件同样引发了广泛关注,媒体纷纷报道,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企业的监管,杜绝过度加班现象。政府也开始出台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力度。
在日本,过劳死(karoshi)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的职场文化一直以高强度工作和长时间加班著称。许多员工在过度工作后,因心脏病或脑血管疾病猝死。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限制加班时间,要求企业为员工提供健康检查和心理辅导。
回到冯晓东的故事,他的离世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的缩影。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应该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通过万女士的坚持和努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过度加班的危害,呼吁建立更加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
万女士表示,她将继续通过法律途径争取应有的权益,同时也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引起社会对劳动者权益的关注。她希望,冯晓东的离世能够成为一个警示,促使更多的企业反思自己的用人制度,关注员工的健康和福祉,建立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07
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政府和企业需要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劳动法的执行,确保每一位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保障。企业则应重视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建立合理的工作制度,避免过度加班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万女士的故事是一个沉痛的教训,但也是一个重要的契机。通过她的不懈努力,社会各界开始重新审视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和权益保护问题。希望在未来,更多的企业能够意识到员工健康的重要性,建立更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工作中感受到尊重和关爱。
在冯晓东的追悼会上,亲友们纷纷表达了对他的怀念和对万女士的支持。冯晓东的朋友说:“晓东是一个非常敬业的人,他总是全身心投入工作,但他的努力和付出不应该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万女士表示:“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改变现状,让更多的劳动者不再经历这样的悲剧。”
冯晓东的故事提醒我们,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不容忽视。每一个员工都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只有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员工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为企业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通过万女士的不懈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职场环境将变得更加人性化和健康,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工作中找到幸福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