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远庖厨”真的是让读书人不要下厨吗?

文诩历史 2024-10-28 15:33:49

在古代,诸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常常把“君子远庖厨”这句话挂在嘴边,仿佛只要与庖厨保持距离,就能成为君子了。但实际上,这无疑是对“君子远庖厨”的一种误解。

古代的厨师是普遍受到社会敬重的。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为司马迁的《史记》补写的《三皇本纪》里提到,人文初祖伏羲便是厨师出身。“太昊伏羲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又称“伏牺”,其意为获取猎物。这里所说的“庖厨”,指的就是厨师。古时常常会拿庖厨活动来比喻安邦治国这样的大事,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便是一个极为著名的例子。

因厨艺精湛而获得高官厚禄的古人更是数不胜数。据《宋书·毛脩之传》记载,毛脩之被北魏擒获后,曾烹制美味羊羹进献给尚书令,尚书觉得此乃人间绝味,便又进献给武帝拓跋焘。武帝也因毛脩之的羊羹美味至极,授予他太官令一职。

《梁书·循吏传》里的孙谦由于精通厨艺,“遂得为列卿、御史中丞、两郡太守”。

还有北魏的侯刚,“以善于鼎俎,得进膳出入,积官至尝食典御”。

既然如此,《孟子》为何会说“君子远庖厨”呢?其实是有人对这句话望文生义了。这句话是孟子在与齐宣王谈及君子的仁慈之心时提到的,意思是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临死前的悲鸣声,就不忍心吃它们的肉了,所以君子应当居住在远离厨房的地方,避免看到宰杀禽兽的场面,也不让自己听到禽兽临死前那惨烈的叫声。这句话最早应见于《礼记·玉藻》中的记载:“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

由此可见,后人对“君子远庖厨”这句话着实是完全误解了。

0 阅读:7

文诩历史

简介:爱好历史,关注历史,尤其喜好三国时期与唐朝时期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