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既是青春之城,又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这种独特的味道,是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是每一个角落里都流淌着的生活气息。
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扎根于福州的土壤里,让我们走进福州,去感受非遗的文化魅力、历史记忆及文脉传承。
福州有7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非遗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等。
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承载着一段回忆,印证着一段历史。它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植被,是民族精神的血脉延续。
福州市有着7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灿若星辰、瑰丽多姿。至今,福州共有215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4项。
314名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7名,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0名。
朱紫坊与三坊七巷隔街相望,记录着福州千年历史,承载着古城乡愁宋代,朱姓人家住在福州安泰河畔,这家兄弟四人都先后入朝为官,古代高级官员衣服为朱紫色,当地人就说朱家是朱紫盈门,此处便叫做了朱紫坊。
福州朱紫坊,就在三坊七巷东南角,一街之隔,是福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明、清民居鳞次栉比。
朱紫坊街区有许多老宅子,如名士郑堂住宅,清北洋水师“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中山舰舰长萨师俊的故居,民国海军宿将萨镇冰晚年也曾居此。
朱紫坊有太多太多不可预期的美。脱胎漆器与油纸伞、角梳并称为“福州三宝”。
如今的朱紫坊历史街区打造起“漆”主题的艺术聚落,只要你沿着朱紫坊一路往里,你会看见很多关于漆艺的展览、小店,让你与漆艺近距离接触。
“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这是郭沫若先生对福州传统脱胎漆器的赞誉。2006年,福州成立脱胎漆器保护基地,同年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胎、裱布、刮灰、吃漆……制作一件漆器不仅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还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当下,在传承漆画技艺的道路上,越来越多人开始了解漆艺、爱上漆艺、传承漆艺。
在朱紫坊34号,有福建省沈绍安漆艺博物馆。沈家老铺在福州无人不晓,脱胎漆器的首创者沈绍安更是赋予了传奇色彩。
博物馆藏有沈绍安正记、恂记、兰记、李芝卿、高秀泉、乔十光等大师不同时期的经典漆艺作品近千件(套),让你在感受芙蓉园古院落文化魅力的同时,了解中国漆艺尤其是福州漆艺发展的浩瀚历史。
朱紫坊中,还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展览,如展示德化陶瓷为主的蘭园,展现八闽工艺风情的福建省工艺美术博览园等。
福州民谣里的茉莉花,在闽江之滨、乌龙江畔摇曳生姿西汉时期,印度的茉莉一路向东跋涉,在中国榕城落地生根,芬芳至今。
福州的茉莉因当地独特的自然水土和气候,不仅生长繁盛,还孕育出被认为有冰糖甜、龙眼味的独特芳香,而其最主要的去向是用于茉莉花茶的制作。
福州,曾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端点和转运港之一。向海发展的福州,在19世纪中后期超过广州和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地,出口份额占中国茶叶输出总量三分之一以上,福州堪称“世界茶港”。
国际茶叶委员会曾授予福州市“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称号,这是世界上首次公认一种茶类的发源地。
2012年,“世界茉莉花茶文化鼓岭论坛”召开,会上授予福州茉莉花茶“世界名茶”的称号。2014年,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福州市积极做大做强茉莉花茶产业,让茉莉花茶重放异彩,名满天下。以2021年为例,福州茉莉花茶产量为1.68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约58.3亿元,占据全国茉莉花茶产值五分之一以上。
茉莉花茶香飘海内外只是一隅。佛跳墙、牛角梳、脱胎漆、伬唱、咏春拳……福州非遗文化汲取历史文化的养分,正带着茉莉的香气、满满的“福”气,走出福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