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盐城的他做了45年…

浅笑安然的诗篇 2024-09-26 21:03:06

体验职业:修鞋匠

体验地点:县城新建中路新政巷口

新三年,旧三年

缝缝补补又三年

曾经

在人们的记忆里

修鞋匠是过去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职业之一

如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修鞋这一老行当

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但在县城新建中路新政巷口

68岁的单体涛

还在坚守着这一老行当

今天让我们一起体验

修鞋匠那份繁忙而温馨的日常

·

从业45年来,他凭借精湛的手艺和周到的服务,赢得了顾客们的一致认可,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单爹”。一张自制的铁皮工作台,一台磨得发亮的老式手摇补鞋机,一只略显陈旧的工具包,几张供顾客闲坐的凳子,是单体涛的“全部家当”。单体涛放下手中的保温杯,掸了掸凳子上的灰尘,边整理着工具包边介绍道,因为他的修鞋水平在远近已有不错的口碑,所以找他修鞋的大都是“回头客”。单体涛一边说着,一边从工作台下拿出两块橡胶鞋钉、一个铁拐子,顺手将一双女士皮鞋放在铁拐上面,用锤子敲了起来。“这双鞋是顾客昨天送过来的,鞋跟钉坏了。”单体涛说,除了修补鞋子,街坊们需要修车、修伞、打孔、换拉链都会找他。

单体涛在成为修鞋匠之前,曾在一家砖瓦厂工作,由于一些变故,不得已离开了砖瓦厂。1979年,23岁的单体涛为了养家糊口,便跟着师傅学了修鞋的手艺,在原文化馆门前摆起了修鞋摊,做起了修鞋匠。在随后的45个年头里,他从文化馆到县社巷,再到现在的新政巷。每天7点半出摊,晚上七点左右收摊,循环往复45年,单体涛也从“小单”变成了“老单”。“当时,修双鞋子只要几分钱,修拉链也才2角钱。过去都穿解放鞋,破几个洞都舍不得扔的。那时候修鞋子的人真多啊,我每天从早忙到晚,中午也不回去。我记得第一次出摊就挣了38元。”单体涛说,修鞋这个行当虽然挣得不多,但日积月累下来,日子也算过得去。说完,单体涛又从工作台下拿出一双开了线的男士皮鞋,将鞋子放在手摇补鞋机上,然后将两根丝线先后穿进针孔,再慢慢地摇起转轮。不一会儿,鞋子缝补完成,他从抽屉里拿出剪刀小心翼翼地剪去多余的线头,三两下的工夫,一双鞋子就修补好了。“手艺人,每天修修补补的,要有足够的耐心。不管怎么样,活儿得干得漂亮!”单体涛用他布满老茧的双手托起修好的鞋子又端详了片刻,才放进袋子里装好。“来啦,坐会儿。”这是单体涛和顾客打招呼的惯用方式。“前阵子刚买的皮带,掉了颗螺丝。”市民张大爷边说着边拿出皮带递给他。单体涛接过皮带看了看,从工作台下的抽屉里找出一枚螺丝拧上,又仔细检查了一遍。看到张大爷准备掏钱,他立马推辞道:“顺手的事情,不用了。”“老单爹这人很不错,我们街坊邻居平时有个修修补补的找他,从来不收钱,你硬塞给他也不要。”张大爷这样评价道。

“在这做的年头久了。附近家里有个什么东西需要修修补补的市民都来找老单。”单体涛的妻子董秀云说,为了不让大家跑空,天气不热的时候丈夫中午都不收摊,她会从家里带饭过来,和丈夫一起吃。若临时有事走开了,前来修补的顾客也可以拨打墙上的电话,随喊随到。单体涛的修鞋摊不仅是便民服务点,还是个居民“联络点”,邻居们没事就过来坐坐,聊聊天、打打牌,单体涛修鞋的时候,也会时不时地和他们开开玩笑,欢笑声不绝于耳。“老单爹手艺好,好多顾客都是从远处寻过来的。”“很热心,遇到有困难的人他都会帮上一把。”“他人很实在,价格也公道。碰上残疾人和老年人,他都不收费。”……大家你一言我一句,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了起来。“现在许多年轻人,鞋子穿坏了就扔了。不像以前,一双鞋缝缝补补能再穿好几年。”单体涛感慨地说,“现在的生意虽不如从前,但只要还能干,就会一直干下去。我也不指望能挣多少钱,就想着能让有需要的人随时能找到我。”

从青壮小伙,到银发老人

45年来

单体涛日复一日地守着他的修鞋摊

已然成为这座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浓浓的人情味和“烟火气”

是匠人精神的传承

也是岁月静好的见证

0 阅读:46

浅笑安然的诗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