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郑洞国受好友、国民党中执委肖忠贞的邀请来肖家做客。到了地方后,郑洞国看到了一个长相俊美、身材苗条的女子。此时,郑洞国已经为亡妻覃腊娥守灵三年了。
自从妻子病逝后,郑洞国悲伤不已,他不愿接触其他女性,婉拒了所有为他说媒的人。肖忠贞为郑洞国介绍,刚才吸引住郑洞国目光的女子,是他的堂妹陈碧莲。
郑洞国很大方地走到陈碧莲的面前,向其介绍自己,并说期待和陈碧莲多些交流。肖忠贞立即捕捉到了这个细微的信号,于是,他把郑洞国留下,让他陪自己的堂妹在南京多转转。
接触了几天,郑洞国和陈碧莲很快就恋爱了。郑洞国已有三年的空窗期,他的感情世界是很孤独的。常年在外打仗,回到家里冷冷清清的,他需要一个温柔的女子为他打理“内庭”。
相处下来,郑洞国发现陈碧莲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理,关键长得还好看。在郑的心中,陈是非常适合结婚的对象。而陈碧莲之所以没早结婚,主要是她很挑人。
陈父是知名的大学教授,陈碧莲在外国留学过,一般阶层的人,她根本看不上。郑洞国在当时的军职已经很高了,不仅有权势、地位,而且每月拿到手的军饷也不少。两人各怀心思,高高兴兴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两个人的结合并非那种纯粹的爱情。陈碧莲更多的是要寻找一个能够继续供她享受物资生活的男人,而郑洞国就符合这个条件。当年的家宴相会,大概率不是偶然,而是堂兄妹设计好的一个“局”。
郑洞国常年在外打仗,陈碧莲独守空房,多年都是这么过下来的。郑洞国为此觉得挺对不起夫人的。建国后,郑洞国不需要带兵打仗了,每天过着上下班的生活。郑洞国已经想好和夫人一起在北京生活的美好场景,没想到的是,事情和他想象的根本不一样。
自从郑洞国选择站在人民这边,他就只能拿到死工资,和国民党当官时根本没法比。郑洞国经过思想洗礼后,摈弃了很多国民党时期的陋习,他痛改前非,下决心为人民做事。
1953年,郑洞国收到了一封妻子从上海寄来的信。郑洞国满怀激动心情打开后,越往下看脸色越阴沉。直到最后一页离婚协议书出来后,郑洞国感觉像是掉进了冰窟一般,心寒到了极点。
郑洞国本想冲到上海向妻子问个明白,他突然想到自己已不是国民党军官了。做什么事都要经过组织申请,得到批准才可以做。冷静下来后,郑洞国也明白,就算是他回去见了妻子,又有什么用呢?
想到这里,郑洞国挥笔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这也代表了两人相伴20年的婚姻,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至于为何会离婚,郑洞国心里清楚,他当时的收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夫人多年来养成的消费习惯了。
离婚以后,陈碧莲很快就找了一个上海有钱的资本家。婚后,陈碧莲又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十年动荡”时期,陈碧莲的有钱丈夫被抓进监狱。陈碧莲没了财产,生活水平瞬间跌落谷底。她当时急需救助,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郑洞国。
郑洞国在离婚3年后,经朋友介绍,与一个叫顾贤娟的护士结为了夫妻。婚后,夫妻俩生活很幸福,还生育了一个女儿。面对陈碧莲的多次探望,郑洞国感觉很不适。为了避免纠葛,他总是给钱打发。
此时此刻,陈碧莲非常后悔自己当初的愚蠢决定。郑洞国的级别是正部级,工资已经很高了。可陈碧莲贪心不足,甩掉郑洞国后马上找了一个富商。郑、陈离婚后,一直没联系,直到陈的再婚丈夫出事,她才厚着脸皮找郑洞国认错,并寻求帮助。
1972年,顾贤娟病逝。陈碧莲得知消息后,想找郑洞国重修于好。郑洞国早已被伤透了心,断然拒绝了陈的“投怀送抱”。郑洞国的原配妻子生前留下了一个儿子,郑洞国和陈碧莲好的时候,郑洞国教育孩子要好好尊敬、孝顺陈碧莲。
陈碧莲便让儿子、儿媳一起做郑洞国的工作,可郑洞国的意思还是很明确,每次提这个话题,郑洞国都会摆摆手说,不要说这事了。考虑到陈碧莲毕竟是郑洞国的前妻,邓颖超了解情况后,把陈安排到了上海文史馆工作。
1991年,郑洞国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陈碧莲听闻消息后,很是悲伤。50年代时,郑洞国曾邀请陈碧莲到北京生活,陈碧莲以“北京的冬天太冷”为由拒绝了。而这一次,陈碧莲没找任何理由,马上动身赶往北京,前去送郑洞国最后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