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人一走茶就凉,亲王特权大不如前:记成化年间的大明襄王家族

楼哥看明史 2024-08-21 16:07:27

前言: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二十七日,襄王朱瞻墡向朝廷上奏,称皇次子德王朱见潾已经“出府别居”,就是离开皇宫入住诸王馆,但其叔母郕王妃汪氏携女仍居住于此,“恐有未便”,还是让她们母女迁走为好。

然而奏疏发出没几天,襄王就收到了来自于京师的“讣音”,他的亲侄子,当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已经在本月十七日驾崩,遗诏皇太子朱见深继位,即明宪宗。

英宗朱祁镇画像

襄王的这次上奏,本来是为了拍大侄子的马屁,因为朱祁镇有过改立德王为太子的念头。新君即位之后,立刻给朱瞻墡写了一封回信,话里话外颇有些讽刺的意味。

上曰:“叔祖所言良是。但郕王妃寡居,孤女未嫁。始自西内迁居外第,盖先帝盛德事也。今若他徙,无所于归,其勿复徙。”—《明宪宗实录卷一》

作为先帝朝最大的网红,襄王殿下到了宪宗成化朝以后,待遇会有哪些变化?整个襄王家族还有哪些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襄宪王朱瞻墡

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当年五月二十二日,襄王第一个上疏,请新天子克日完婚。当初英宗在临终之前,曾经召见太子,告诉他要“过百成婚”,也就是等自己去世百日之后就可以完婚。

臣思四月二十七日己及百日之期。有司虽请行大礼,犹恐皇上哀慕之中,未忍举行。愿以遵遗命为孝,以奉宗庙为重。从权卜吉,早册贤淑,协相圣躬,以顺四海臣民之望。臣忝宗室遗老,不容无言。并进玉斝,以备礼筵之用。—《明宪宗实录卷五》

宪宗朱见深画像

宪宗除了父皇英宗以外,只有一个叔父,即曾经废黜他太子之位的郕戾王朱祁钰。而祖父宣宗朱瞻基弟弟虽多,但同为诚孝昭皇后所出的嫡子,且依然在世的,只剩襄王一人。

面对着襄王的示好,宪宗非常给面子,不但将其称为“国家至亲”,还立刻命礼部“择日具仪”,把大婚时间定在了本年七月二十一日。

待遇下降

然而随着皇帝从侄子变成了侄孙,襄王殿下的特权,或者说待遇,是肉眼可见的下降。英宗在世的时候,曾经答应襄王,给他“造碑铸钟”。到了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十一月,朱瞻墡上奏朝廷,请新天子趣成此事。结果宪宗回了一封信,高帽子给叔祖戴了不少,但结论就是“不准”。

上复襄王书曰:“朕初即位,与民休息。一切不急之务俱从减省,已颁诏布大信于天下,况兹二事亦非急务。若勉循所请,不惟使朝廷失信于下,恐亦无益于叔祖之盛德也。叔祖读书明理,素称贤达。正赖匡辅不逮,以康济兆民。尚其亮之。”—《明宪宗实录卷十一》

襄王府前的绿影壁

当年冬天,河南商水人刘通在荆襄一带起兵反明,自称汉王,改元德胜,这就是震惊天下的荆襄流民起义。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十二月,抚宁伯朱永佩靖虏将军印充总兵官,工部尚书白圭提督军务,统率京营及山东下班官军一万五千人南下讨伐“荆襄反贼”。

所谓的荆襄,是位于湖广、河南、陕西和四川交界处的四不管地区,距离襄王的封国襄阳府并不遥远。出于对自身安危的担心,朱瞻墡对贼情一直非常留心,听说朝廷大军南下,特意派人送了一封情报给白圭。

白圭画像

只是这一回颇有俏媚眼抛给瞎子看的感觉,或者说襄王已经不是那个在英宗朝呼风唤雨的襄王了。白大人收到朱瞻墡的信之后,连封皮都不打开,直接派人八百里转送给皇帝,生怕和襄王扯上一丁点关系。

甲辰,提督荆襄军务、工部尚书白圭奏:“襄王遣人以书一缄,传报贼情。臣不敢启缄,谨以上闻。”—《明宪宗实录卷二十七》

出城风波

英宗皇帝在位期间,曾经给了襄府宗室一个特权:襄王本人,连同世子及二位郡王,每年都可以出城游玩四到五次,这是写在敕书上的。

然而等到宪宗即位,前朝的剑自然斩不了本朝的官。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枣阳王朱祁钲出城送葬,遭到了有司官员的弹劾。而且此后宪宗更是下了明旨,世子、郡王出城,必须要“奏而后行”。

襄阳古城

朱瞻墡对此深感不满,他在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的时候向朝廷上奏,称本府宗室出城,依据是英宗皇帝的敕书。如果每次都要上奏,来回近一个月,可谓是“出游事小,数奏非便”,希望能一切如旧。礼部毫不退让,认为襄王本人可以,世子和郡王不行。宪宗则退了一步,允许几位堂叔每年的春天和秋天,可以各出城一次,但当天必须回城。

事下礼部,议以王至亲尊属,则可。余请从后旨。诏世子、郡王岁以春、秋出游各一度,即日回府。—《明宪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九》

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正月十六日,襄王朱瞻墡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谥曰宪,谥法“行善可纪”曰“宪”。这位襄宪王最大的本事是能够“守礼法,远嫌疑”,所以才“不为上下所疑”,最终安荣寿考,终其天年。

襄宪王墓

嗣襄王朱祁镛

身为嫡长子,朱祁镛自然是毫无争议的襄世子,就连王妃久病无嗣,朝廷还将他庶长子朱见淑册封为襄世孙。

世子妃李氏死后,葬于南漳县第四都。这里的“都”,指的是县与乡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世子认为坟地附近的十几顷田地,都是流民所遗的闲田,希望朝廷能够赐给自己作为祭田。结果经过湖广三司的查勘,发现这些都是平民纳税之地,最终拨了四百亩无税之地才算了事。

户部覆奏以为故妃坟下第四都俱是平民纳税之地,惟第七都有无税地十顷七亩。虽亦有民耕种,或可量以赐王。上命以第七都地四顷赐之。—《明宪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七》

襄王府遗存文物

父王去世后,朱祁镛要按制守孝,只是以世子的身份管理襄府。明初的那些亲王府,都有自己的宗庙,但自仁宗系亲王开始,朝廷便不再修建。

对此朱祁镛认为先王毕竟是国家至亲,“宜有庙以奉神主”,希望湖广布政司能够出钱修建。工部对此强烈反对,认为湖广岁荒,根本拿不出钱。然而襄宪王毕竟“于诸王中为最亲”,宪宗最后一锤定音,拨赞助银五百两。

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八月,襄世子朱祁镛袭封襄王。当年十一月,朝廷追封已故世子妃李氏为襄王妃,又加封世孙生母虞氏为次妃。然而此时宪王妃靖氏依然在世,那么她和李氏之间,该如何区分呢?

新修襄王府

朱祁镛给出的建议是加一个“太”字,称为王太妃。然而宪宗立刻就不高兴了,王太妃简称就是太妃,那她到底是宫里的太妃,还是王府的太妃呢?于谦当年被诬蔑打算“迎立外藩”,这个外藩指的就是朱祁镛。宪宗对此心知肚明,所以直接否决了太妃的提议。

上曰:“议礼虽出自朝廷。但祖宗旧制乃万世臣子所当遵守者,其敢擅增损乎?《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王所请非旧章,其己之。”—《明宪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七》

此外朱祁镛袭爵之后,朝廷进封其子朱见淑为襄世子,次子朱见淓为阳山王。朱见淑也没有嫡子,朝廷则按照前例,册封其庶长子朱祐材为襄世孙,赐以郡王冠服。。

襄藩宗室

朱瞻墡共三子,长子即襄世子朱祁镛,次子朱祁鐄封宁乡王,第三子朱祁钲封枣阳王。除了世子之外,宁乡和枣阳二王,在成化年间也各有各的故事。

宁乡王朱祁鐄

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三月二十三日,宁乡王朱祁鐄去世,享年四十二岁,谥曰庄宪。这位宁乡庄宪王是朱瞻墡的嫡次子,而且从谥号来看,生平的表现应该相当不错,所以襄王对他也很是疼爱。

成化年间襄藩宗室世系图

宁乡王妃李氏,此前已经去世,按惯例要启圹合葬。不料工程做到一半,发现原来的墓穴早已被水淹没,史称“水深六七尺”,只能另外选地迁葬。

此外朱祁鐄无嗣,服侍他的校尉四十人原本应该收归朝廷。但是襄王再次向开口,希望把这些校尉留给襄世孙朱见淑。兵部虽然提出了反对,但宪宗还是网开一面。

王又奏祁鐄无后。所遗校尉四十人,乞以赐世孙见淑。事下兵部臣,言事非著令。上特许之。—《明宪宗实录卷一百一》

枣阳王朱祁钲

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九月,朱瞻墡上奏朝廷,称自己夫人马氏去世,其亲生子枣阳王想出城送葬,请朝廷允准。我们在前文提到过,枣阳王这次出城,遭到了巡抚都御史王恕的弹劾,所以襄王才特意上奏朝廷。

庚午,襄王瞻墡言:“第三子枣阳王祁钲为葬其母,欲出城送殡。乞容之,以申人子之情。”诏从其请。—《明宪宗实录卷四十六》

和二哥宁乡王不同,枣阳王是有儿子的,所以襄王在老二死了之后,对老三一家也格外上心。

新修襄王府

刘通之乱被平定后没几年,其部将李原再度聚众造反。由于当年平乱有功的朱永正在西北一线对付鞑靼少师阿罗出,朝廷最终选择都察院右都御史项忠挂帅出征。项忠虽是文官,却颇有些军事天赋,很快就平定了叛乱。不过他此后大规模驱逐流民,造成了大量的伤亡,其所立的平荆襄碑又被称为堕泪碑。

流民遗留了大量的闲田,襄王为此奏求襄阳县闲田一百六十二顷(合一万六千二百亩),给第三子枣阳王。户部对此居然没有异议,还是宪宗给拦了一下,最后只给了三十顷,剩下的都给老百姓。

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二月初八日,枣阳王朱祁钲去世,享年四十岁,谥曰安穆。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四月,枣阳安穆王庶长子朱见沔袭封枣阳王。

结语:人一走茶就凉,这句话不但适用于我们普通老百姓,同样也适用于皇室。英宗一驾崩,襄宪王辈分升级,享受的特权却一落千丈。等到朱祁镛袭爵后,深知朝廷对自己颇有猜忌,索性表现得极为贪财,希望能够以此而自污。

比如索要安陆州梁庄王坟守坟军校,希望代管郢靖王、梁庄王寝园,求取汉阳府刘家隔税课局课钞等等,都可以作为证明。宪宗对此也很清楚,所以襄王一家活得也很滋润,毕竟谁不喜欢识大体的宗室呢?

那么到了明孝宗弘治年间,整个襄王家族又有哪些故事呢?我们放在后面的文章中再讲。

8 阅读:1709

楼哥看明史

简介:主攻明史,希望能用不同的角度,看不一样的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