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西南战役,刘邓的二野优势有多明显?平均1天消灭国军1个军

妙之评过去 2024-08-24 18:06:38

1949年11月,继三野鏖战沪宁杭、四野南线大追歼之后,二野也不甘落后, 深入国军川渝大本营,来了一次“席卷大西南”。

与前两个野战军相比,二野的大西南战役打的更为酣畅淋漓和碾压。

在2个月的作战时间里,一共歼灭敌人49个军(合计130个师),总兵力70万人,其中俘虏和投诚49万人,再算上了20余万国军的地方武装和非正规军,歼敌总人数则是在90万以上,位居渡江之后各野战军歼敌之最。

2个月消灭49个军,如果不算战役的准备期和行军时间,几乎等同于2野一天歼灭1个军,这在中外战争史上都是少有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刘邓所部才60万人,为何却能轻松碾压国军在西南的90万大军?

主导二野席卷大西南的邓公和刘帅(剧照)

首先,刘邓60万大军皆是精锐

根据我军战史记载,当时进行大西南作战的刘邓大军为

“经营云、贵、川、康及西藏的总兵力为二野全军(陈锡联第三兵团,和杨勇第五兵团)及十八兵团,共约六十万人。”

这里的60万是较为笼统的数据。

接下来,我们可以看这60万兵力的是由哪些部队组成。

准备进军西南的二野部队

第一部分,是构成主力的二野编制内部队。

在渡江战役前,中野整编成二野,下辖三个兵团,分别是第3、4和5兵团,算上特种兵纵队以及野司部队,合计28万人,在装备上有火炮1500门,其中山野榴加起来为161门,重迫34门,81中迫382门,60轻迫1000门。该部在南下渡江战役之中担任中集团主力。

在1949年4-7月期间,相继解放安徽和江西等地,在此期间部队伤亡人数达到6万,随后军委也优先对其进行补充,确保了3个主力兵团,每个兵团总兵力达到10万人以上,算上其他直属部队,总兵力在38万左右。

(这个是要算上后期从四野回到二野的陈赓第四兵团……)

进攻大西南,南下成都的二野部队

第二部分,则是贺老总带领的18兵团。

考虑到二野是从湖北往西入境,而敌之主力却集中在川陕和汉中等北线,为了迷惑和牵制胡宗南的主力,18兵团选择从北面的汉中入川, 与刘邓的二野主力一起两面夹击。

而当时18兵团一共下辖三个军,分别是:60、61和62军,总兵力合计10万人。

而巧合的是,18兵团前身就是徐帅领导的华北第一兵团, 该兵团所部兵员是晋冀鲁豫(三野前身)的留守部队组成。第60军以前就中野的8纵,此次加入刘邓算是回娘家作战。

从汉中和剑门关入川的十八兵团(剧照)

第三部分则是,101下属的鄂豫留守部队。

早在1949年7月,东野在南下的过程中,就在湖北都宋希濂集团的14兵团交过手,而当时宋希濂看到精锐的四野南下大军,也不敢触其锋芒,只能选择避战。

程子华13兵团虽然在沙市等地找到宋希濂所部,但奈何山地条件下很难形成歼灭战, 除了歼敌1.5万人之外,并没有扩大战果。

而101认为当时中南地区的国军主力还是白崇禧的桂系军团,因此也不想过多与宋希濂纠缠,就南下湖南参加解放长沙和衡宝登战役。但对于宋希濂集团101也防了一手,他将刚从河南完成剿匪任务的42军、以及13兵团所部战斗力相对均衡的47军留在了湖北地区。同时还将刚结束整编和干部培训工作的50军也调到湖北 ,就这样在湖北地区就有四野的3个军,继续监视宋希濂。

在兵力方面,2个为5万余人的主力军,另一个50军的编制也在3万人左右,总兵力13万。

第四野战军(剧照)

这三个集团总兵力加起来为60万余人,这还不包括湖北军区为了配合作战的地方部队中的几个独立师和旅。

这三个集团,四野的部队每一个军的主力都是五大主力级别的王牌;18兵团刚结束太原战役,缴获不错,而且本身该兵团就是我军一支攻坚王牌。刘邓的二野自然更不用说,刘帅的指挥员艺术,再加上陈赓、王近山、杨勇和陈锡联等虎将,在得到装备补充之后,战力已经不输三野和四野。

二野的灵魂刘邓首长

国军90万大军,皆是二三流部队

而另一边……

我军进军西南之前,老蒋在西南的兵力尚有90万人。

这90万大军,大致可以分为3个集团。

第一个集团,就是驻扎在川北和汉中的胡宗南集团。

该集团势力最大,合计下辖:

辖第5兵团1、3、27、36军。第7兵团38、69、76、98军,第18兵团1、38和65军。

该集团部署在陕南的秦岭、米仓山、川北隘大巴山等地,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彭总的一野突然南下,配合刘邓作战,此处是老蒋防御的重点战区。

国军精锐的胡宗南集团(剧照)

第二个集团,则是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宋希濂率领的集团。

该集团在7月份曾和四野交过手,所部虽然被消灭一半,但基础的实力还在。

一共下辖2个野战兵团,分别是:

钟彬14兵团(下辖20、28军)和20兵团(下辖第2、124军)

该兵团虽然只有4个军,但皆是国军的野战精锐,第2军为全美械军,在远征军时期就出国作战,解放战争期间在山东的胶东半岛多次和三野主力决战,能幸存下来足以证明其实力不弱。第20、28军是半美械军,装备在水准级以上,长期驻屯在华中也大别山地区,是二野的老对手。

从彭水准备撤退的宋希濂集团(剧照)

最后,则是在云贵川渝腹地的二线集团。

这些集团分别是在南充的罗文广15兵团(下辖44、108和111军),该兵团是川北胡宗南集团的预备队,川东宋希濂后面的则是飞将军孙元良带领的41、47、79等军,主要扼守在三下地区,防守我四野2个军和江汉军区部队从鄂西入川、同时在贵州还有何绍周集团的19兵团,下辖48和49两个军,配置在黔东和湘西之间,防止二野从湘西入川。除了这些兵团内建制部队之外,还有注入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地方派系部队,以及老蒋直辖的部队,如郭汝瑰的22兵团、朱鼎卿的第3兵团等。

西南国军其他部队(剧照)

而这些部队的成色如何呢?

按雨田君的话来说,除了部分军是二流部队之外,其余部队皆为国军三流甚至末流的部队。

在这些二流部队里面,宋希濂的4个军都还可以,不过多赘述,胡宗南这边的部队,别看都是中央军嫡系部队,但战斗力其实也就那么一回事。

第1、27和36等军,虽然以前在陕北都是响当当的主力,但在与彭总的多次作战中就多次被重创,西野在1947-48年,以及的1949年的春季攻势,把胡宗南打的都快崩溃了。

其部第1军(以前叫整编第1师)就曾被陈赓大将歼灭过,重建之后在秋季和攻时又被彭总暴打,胡宗南这个几个军在陕甘宁的作战中,或多或少都被彭总收拾过,很多军都是重建的,战斗力并不算强。

彭总在西北击败胡宗南大量精锐(剧照)

同样重建的还有孙元良、罗文广和何绍周这三个兵团的各个军,孙元良所部的41和47军早就在淮海战场被歼灭,这两个军是他叔叔孙震在四川以后备壮丁重组。何绍周下面的2个军更惨,是以贵州编练司令部为基干组成的,很多人都是没摸过枪的壮丁,真实战斗力可能还不如我军的地方部队。

除了都是二三流部队之外,在装备上西南的90万国军也好不到哪里去。

那个时候的美援装备早已被老蒋在三大战役都丢光了,除了胡宗南和宋希濂两大战略集团,剩下的兵团一个军都没几门重炮,根本就不能挡住擅长于野战,且有四野精锐加持的刘邓二野大军。

二野的火炮(剧照)

最后,就是在作战上投降起义居多。

在1949年11月,刘邓率军开启大西南战役的时候,除了在鄂西和川北的胡宗南两个集团,剩下的国军抵抗其实并不强烈 。

1949年11月15日,宋希濂所部两个兵团,被二野主力2个兵团以及四野第47军击溃。11月23日我军突破乌江防线,宋希濂被彻底击溃,同样胡宗南在川北以及成都登战役中被我军包围并歼灭大部。

而除了胡宗南、宋希濂以及在撤退中倒霉被我军歼灭的何绍周集团之外,剩下的西南国军大部分都是选择了起义和投诚。

从左到右:潘文华、刘文辉和邓锡侯,通电起义(剧照)

比如,

12月9日,四川一众军阀在策划了半个月后决定起义,起义部队有刘文辉的第24军、邓锡侯的第95军、潘文华的第235师和西康地方部队共4万余人。

12月10日,19兵团之49和89军,在副司令王伯勋的带领下投诚起义,同一天第22兵团司令兼72军军长的郭汝瑰也宣布起义。

12月22日,孙元良飞将军再次觉醒技能,在得知翻盘无望之后,携手自己的叔叔孙震飞往岛内,16兵团各部在董宋珩、曾苏元等将领的带领下,所属的3个军也纷纷起义。

12月23日,在得知胡宗南跑路消息的罗文广之15兵团和陈克非20兵团,也是选择放下武器于24日,在郫县宣布起义。

陈克非(左)和罗广文(右)

不仅这些派系将领宣布投诚或者起义,在胡宗安集团内部,也出现了起义部队。

12月25日,在得知胡宗南丢下部队跑路之后,曾经担任胡宗南参谋长的裴昌会将军选择了(他是保定系,胡宗南是黄埔系,并不太信任他)回到人民的怀抱,26日,在我军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之下,裴昌会选择了通电第7兵团所属各军,决定起义,27日在成都,贺老总接见了起义的裴昌会将军。

本来胡宗南的李文第5兵团一度也是选择起义,但李文却在最后时刻叛逃,在逃往西昌的过程中他的兵团被我军追上,并全部消灭,仅剩李文化妆逃跑。

国军胡宗南部大将裴昌会将军(剧照)

从上面这几个因素,我们不难发现,刘邓二野60万对西南国军90万,看似兵力劣势,但实则“优势在我”,皆是精锐组成的二野,对上二三流部队的西南国军,绝对是一场碾压局。

二野一天消灭一个军并非是说说而已……

3 阅读:347

妙之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