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做四菜一汤反被骂”事件冲上热搜:为什么有的人总爱扫兴?

迎蕾评情感 2023-09-16 15:44:00

最近,社交平台上一条爆火的视频,看得人五味杂陈。

江西一名14岁女孩精心做好四菜一汤,喊妈妈吃饭。

没想到,妈妈却边拍视频边数落女儿:

“我是要表扬你吗?你中午给我整这么多菜,我们俩怎么吃?”

语气里满是嫌弃和指责。因为妈妈觉得,买了两天的菜,却被女儿一顿给烧完了,很浪费。

很多有过同款经历的人看完纷纷表示,“这样的父母太扫兴了”:

“女儿那么懂事孝顺,一片心意却被妈妈一句话否定”;

“不做饭说你懒,做了饭又嫌你做得多,怎样都是错”;

“我妈就是这样,我现在当妈了,还是没办法和父母说心里话,也很难对父母有耐心”……

很多当了父母的人也觉得这位妈妈的做法欠妥:

“如果是我女儿,我夸奖还来不及呢”;

“不论吃不吃得了,都要好好地肯定,之后有机会再提做饭适量的建议”。

其实,能理解妈妈可能是出于家庭经济情况的考虑,觉得吃不完太浪费。

但表达方式有很多种,为什么要用最令人扫兴的方式呢?

那么,你身边有习惯扫兴的人吗?

考试第一名跟家人报喜,却被说“小心下次考砸了,有你哭的”;

很用心地给父母准备了礼物,却被指责“我才不要,浪费钱”;

兴致勃勃地跟伴侣分享趣事,对方却发来一个冷淡的“哦”字……

为什么ta们要扫你的兴呢?我们又该如何跟习惯扫兴的人相处?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扫兴式关系。

关系中最常见的扫兴类型有4种:

1、否定打压型

电视剧《漫长的季节》里,王响特别喜欢扫儿子的兴。

儿子喜欢写诗,刚念一句他就打断、否定:“押韵押得不对,要像我这么押。”

儿子在娱乐城当服务员自力更生,他觉得这是“不正经”工作,要求儿子走他安排的路。

学者Moritz等人认为,被否定之后,人会感到脆弱、羞耻,因而会做出一系列行为来补偿。

比如,顺从对方的话。

所以这种扫兴手段,其实是为了“掌控”:

用不断否定的方式,控制对方满足自己的期待。

2、喜欢挑刺型

国外一名女孩,在妈妈生日那天用小提琴拉了一首生日歌,却被妈妈一句话瞬间冻结:“你可以拉得得更好的。”

即便女儿主动表达了,自己希望妈妈的第一反应是肯定和开心,但妈妈还是认为,她应该做到“最好中的最好”。

那一刻,女儿觉得自己啥也不是。

爱挑刺的人自有一套“神逻辑”:我会扫你的兴,是因为你永远不够好。

3、“都是为你好”型

还有些爱扫兴的人,特别喜欢以“教导主任”自居。

“你这点真的很不好,真的要改改”;

“我早就说过了,你应该XXX”;

“我是为你好才会说你,你看我会说别人吗?”

……

虽说,ta们本意可能是出于关心,但话到嘴边就变成“强势控制”。

跟ta们相处,感觉自己时刻都在被摁着头教做人,充满紧张和压力,感觉不到爱。

4、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型

还有些人喜欢扫兴,是单纯见不得别人开心。

欧·亨利有一篇小说,写舞会上的妻子,好不容易暂时告别贫苦生活,沉浸在舞蹈的愉悦中。

一旁的丈夫看见妻子这么开心,立马斥责说:“仰着脸媚笑什么,你这个荡妇!给我回家!”

妻子一路哭着回家了,丈夫心情立马好了。

因为丈夫内心是这样想的:

“妻子居然比我还开心?妻子开心居然不是因为我?妻子居然无视我?”

这种扫兴,是通过“隐形竞争”把别人拉到和自己一样的水平,以此来消除嫉恨,保持心理平衡。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扫兴呢?

1.早期成长环境中的模板

心理咨询师程林认为,在一些人的主观世界里,ta们一直以来的认知模式和社交方式,就是被扫兴和扫别人的兴。

身边有位习惯扫妻子兴的朋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小时候,他的父母只知道“鸡娃”,即便他考了99分,父母都会抓着丢掉的那1分不放,总扫他的兴。

长大后,他把父母施加于他的东西,也施加到和妻子关系里,不管妻子说什么、做什么,都先习惯性否定反驳。

曾经被父母扫兴的小男孩,如今也成了一个喜欢扫兴的丈夫。

心理咨询中,我们把这一套称为“原始模板”:

很多人之所以无法好好跟人相处,是因为沿用了父母和他的原始相处模式。

2.投射

曾奇峰老师说过一句话:万病源于未分化。

意思是:所有的心理疾病,都是因为孩子没有与父母分离,仍在接受父母的投射。

比如这个典型场景:你好不容易升职加薪,高高兴兴跟父母分享。

结果父母说:“赚那么多钱有什么用,赶紧找个对象结婚才是正事。”

这种扫兴,属于父母把“结婚生子”的愿望投射给孩子,不管孩子心里想要什么,反正他们觉得这才是对的。

当孩子开始产生独立人格时,这些父母甚至会破坏孩子的独立性(weiss,1995),孩子成年了也不允许离开自己,要求孩子百依百顺。

3.内在匮乏

爱扫别人兴的人,内在其实是匮乏的。

北师大心理学部一篇关于内在匮乏的文章提到:

“很多研究者倾向于认为,幸福是比较出来的。

我饿了,看到别人有个包子,我就觉得他很幸福,我不幸福。”

这种被“比下去”的感觉,就会让人想要酸溜溜地扫别人的兴。

假设,从小父母不照顾孩子的情绪感受,孩子想要个抱抱,父母都会推搡:“走开!烦死了!”

那么这个孩子长大之后,就会学会这种相处方式:

无法对别人亲密,也很难享受亲密,情绪、情感很难正面流动起来。

一个人如果从未被照顾过内在,为了让自己不那么难受,就会对情绪感受迟钝陌生,甚至和最亲近的人都“情感疏离”。

比如,伴侣想要抱抱,ta感到莫名其妙:“有什么好抱的?”

伴侣表达欣赏,ta感到无所适从:“有什么好夸的?”

甚至别人一夸自己,总感觉是客套话,不敢发自内心地认可自己。

更别说,长期被扫兴导致的低自我价值感、稀缺的分享欲和微弱的情感链接,与人相处经常感到自卑、拧巴。

生怕哪句话说错了,又被泼冷水;

想分享点好的,还要先观察对方脸色;

特别想倾诉,又怕挨一顿骂……

一个字:累。

曾有来访者说:“只要我妈跟我谈心,我就会条件反射地反胃,就是因为从小被她扫兴到大,觉得她嘴里没有一句好话。”

可以感受到,她和妈妈的关系里有强烈的愤怒、不满和痛苦。

如果我说,这位来访者年过30岁依然单身,没办法与人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你恐怕也不会意外了。

如果,你正处在一段“扫兴式关系”里,无论对方是父母、伴侣还是朋友,有3个建议,或许可以帮到你。

1、识别对方传达的信息,练习“课题分离”

想象一下:

你兴高采烈给父母准备了礼物,父母却泼来一盆冷水:“都叫你别老这么大手大脚的,退了,我不要。”

委屈、愤怒、郁闷涌上心头,你发誓以后都不再给父母买任何礼物了。

但心智更为成熟的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

“为什么我现在情绪这么大?是不是因为爸妈话里有话,我没有识别出潜在信息,导致无法理解他们?”

父母的潜在信息,可能是“我担心孩子浪费钱,现在挣钱都不容易”;

也可能是“以前都是我给孩子花钱,现在孩子给我花钱,有点没面子”;

还可能是“吃苦长大的我,不配拥有这么好的礼物,不配过好的生活”。

到底是哪一个,就要结合你对父母的了解来判断了。

这会让你意识到:

父母的各种担忧、顾虑,是他们自己的人生课题。

而你是否要被他们的情绪过度卷入,是否要负责他们的课题,如何负责,选择权在你手里。

2、探索自己被扫兴时的真实感受

很多扫兴者,并不知道自己在扫别人兴,甚至也在苦恼怎么跟人好好相处。

这时候,“坦诚相待”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通过坦诚沟通,看看彼此的想法到底是什么,有误会的解除误会,有错的就吸取教训。

如果扫兴者近在身边,是父母、伴侣,说出来担心对方不依不饶、招来麻烦。

可以试试把自己想说的话写成书信,不求改变别人,只求接纳自己,看见自己真正想得到怎样的情绪反应。

3、培养自我满足的能力,发展其他社会关系。

心理咨询师朱志慧说:“如果我们倾诉什么,就必须得到想要的回应,当结果不是的时候,是不是就容易遭到伤害?

所以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

“试探性地、循序渐进地来表达。甚至没得到自己期望的反馈时,也不用责备自己,要意识到这不是我不对,不是我不好,我不用羞耻,我可能是没找到合适的对象。

不行,就换一个更好的。”

如果实在找不到可以提供情绪价值的对象,就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培养自我满足的能力。

例如:

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感觉好一点?

点一杯喜欢的柠檬茶?晚上准点下班去看一部期待的电影?抬头看看月亮?

当你的快乐不只建立在一个人身上,自己也有充分的取悦自己的能力,会更有能量涵容扫兴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果,你总是无意识扫别人兴,该怎么做才能拥有高质量关系呢?

1、多给予支持性反馈

无论面对孩子、父母、伴侣还是朋友,当别人想要和你一起做点什么,哪怕你不想参与,也尽量表达尊重和支持。

比如:老公邀你一起钓鱼,你怕蚊虫,不想去。

但直接说“没有追求的人才会去钓鱼”,太扫兴了。

不妨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换个说法:

“我怕蚊子咬,不太想去,但我很期待你钓条大鱼回来。”

这些支持性反馈,起码会让对方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自己也更有兴致去做自己的事了。

理解彼此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节奏,允许双方各自寻求满足,大家都开心。

2、发展双向奔赴的高质量关系

心理学家布伯把人与人最好的关系,称为“我-你”关系。

它是一种公平公正、互相尊重、各自独立的理想社交状态:

人与人之间,通过放下自私意图,纯粹地表达欣赏,同时做一些互惠的事,来得到一种“双向奔赴”、充满珍惜和信任的高质量关系。

就比如,一起旅行,你想休息,而对方还想继续逛。

如果你感叹:“哇,你精力真的好充沛,虽然我做不到,但我好羡慕你啊。”

就是在向对方传达“我-你”信号:

我没有把你当成某种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工具,嫌弃你跟我不同调,而是把你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欣赏你和我不同的地方。

当然,这种感叹得是发自肺腑的。

哪怕你心情低落、提不起劲、跟别人格格不入,只要能抛出“我-你”关系信号,就会让人感受到共情和温暖。

能做到这些的人,往往是因为有着比较稳定的人格特质,自我价值感较高,情绪把控力也更成熟。

最近微博网友@假装在采访,分享了自己拍摄的视频:“有个不扫兴的父母实在是太棒啦!”

大晚上嘴馋了,跟妈妈一起下楼买冰棍;

心血来潮画了奇奇怪怪的妆,不会被爸爸教育,也不会被说奇怪;

化妆化一个小时,妈妈就在旁边刷小视频陪她;

全家一起去外面吃好吃的,不会被说浪费钱,大家都很开心……

视频评论区出现大批“柠檬精”:

“我酸了!这简直是科幻版的亲情!”

“从小被扫兴到大,看到这个真的太羡慕了!”

不扫兴的关系,就是会让人全然地放松,哪怕家庭条件不富裕,满满的爱和正能量也足够“精神富养”一家人。

这些情绪价值带来的优势,就像一颗种子,在生命中生根发芽,成为滋养你一生的精神力量。

最后,愿我们身边都有不扫兴的父母、伴侣、朋友。

如若没有,也不要做扫自己兴的人。

无论何时,都要做自己的“最佳队友”,永远撑自己,撑到底。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此刻心理APP入驻咨询师。真实姓名:李心洁。

编辑:Jessica 、笛子

图源:网络、unsplash

0 阅读:1

迎蕾评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