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介绍:
随着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化各个方面的总要求。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必须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持续攀升、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核心地位日益凸显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正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本刊特约 何德旭/文
2024年的政府报告首次将“五篇大文章”纳入其中,指出“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切实做好这五篇大文章,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水平、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加强对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的金融支持
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一般而言,创新活动早期风险高、资金需求量大,来自资本市场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注重长期投资回报,在短期内允许试错容错,能够为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随着创新活动获得市场认可、创新成果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相关生产资本投入可以催生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推动产业繁荣和财富创造。
针对金融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度还不高、大量金融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到科技创新领域、大量科技产业和创新企业缺乏稳定可靠的融资渠道等突出问题,必须聚焦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金融服务的短板弱项,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
要积极构建包括信贷、债券、股票、保险、创业投资、融资担保等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现代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平,加强对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的金融支持,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
在绿色金融方面,要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要求,积极发挥绿色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撬动引导作用,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
要大力发展普金融,健全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完善多层次普惠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和高质量普惠保险体系,提升资本市场普惠金融服务效能,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以数字技术助力普惠金融服务提质增效,进一步降低普惠金融服务成本、扩大服务覆盖面、提升服务渗透率。
要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发展养老金融业务,拓宽金融支持养老服务渠道,利用金融科技进一步创新、优化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养老金融持续健康发展,更好满足日益多元的养老金融需求。
在数字金融上,将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将数字思维贯穿金融业务运营全链条,注重金融创新的科技驱动和数据赋能,规范数字金融有序创新;要加大数字金融产品开发力度,增加和优化数字金融服务供给,不断推动金融业务流程信息化;要着力消除城乡间、区域间“数字鸿沟”,进一步激活金融市场竞争动力,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数字金融新格局。
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以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当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强调。针对民营企业长期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突出问题,必须不断完善融资环境,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
长期以来,由于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缺乏相互信任。当下,信息技术及其广泛应用为破解这个难题提供了操作上的可能性。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的信用评价已经较为成熟和广泛地应用于多种融资场景,极大地丰富了信用评价的方法和内容。
然而,由于政府、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等掌握的信用信息尚未形成整合,“信息孤岛”使得金融机构难以获得全面信息或者获得信息的成本过高。因此,需要多方努力,多管齐下。政府应尽快设计出台用于信用评价的数据共享机制和规则,可实行强制与有偿提供相结合,在严格监管前提下对金融机构放开不涉及国家安全的公共数据。
一方面,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应对外共享自身掌握的信用信息,共同打造信用社会,共享信用社会红利。民营企业应积极主动提供自身信用信息,并专注于业务,诚信经营,维护自身良好信用,打造自身的软实力。
另一方面,要加强系统性的风险分担机制设计,建立全面的、系统性的、可持续的融资风险市场化分担机制,优化升级原有的融资担保机制,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全面覆盖风险,减轻金融机构风险负担。
再一方面,要推进监管改革和金融创新,有针对性地放宽各种融资限制,畅通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银行信贷融资渠道,提升各类经营主体融资可获得性。
建基于对总量和结构的科学把握
适应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必须注重同时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不能偏废。总量上,要灵活运用并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以适度的货币信贷增长支持实体经济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不断适应货币供应方式的新变化,有效运用创新型流动性管理工具,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同时,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普惠金融机构和普惠金融产品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要让弱势群体也能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此外,要通过“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高货币政策的效力和效率,从而达到降低金融市场波动、促进金融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统筹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的目的。
结构上,要按照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精准滴灌”,发挥差别存款准备金框架作用,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增加小微企业贷款投放的长效机制。 按照市场化原则,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好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宏观审慎评估等工具和金融科技手段,推动完善贷款担保、尽职免责、不良核销、资本占用等配套机制,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强金融机构内生动力,着力提升金融机构服务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三农等经济薄弱领域提供精准普惠金融服务,助力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创业、稳经济增长。
要发挥中央银行宏观审慎评估工具的结构引导作用,对民营企业融资、小微企业融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进行专项考核,引导资金投向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要通过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高货币政策的效力和效率,从而达到降低金融市场波动、促进金融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统筹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的目的。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
本文刊于5月25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