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宇宙中,散布着众多极端可怕的星球。对人类来说,离开了地球的庇护,在其他星球上不穿任何防护装备,几乎等同于走向绝路。太阳的高温足以熔化地球的一切,将物质转化为等离子体,也就是电子、原子核、光子等粒子的混合状态,原子的结构荡然无存。
我们都知晓,太阳是一颗恒星。然而在宇宙的众多恐怖之中,恒星并非最骇人听闻的。最让人不寒而栗的,非死亡恒星莫属,它们包括白矮星、中子星以及黑洞。这三者共同的特征便是极高的密度。在此插一句,关于黑洞,我们通常并不以其密度来描述它。那么,为何天体的高密度会成为恐怖之源呢?
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述,地球绕太阳旋转,是因为太阳的巨大质量扭曲了周围的时空,地球实际上是在时空的曲线上作直线运动。
而那些密度极高的天体对时空的扭曲程度,比太阳要强烈得多,这意味着若是普通天体靠近它们,很可能会被无情吞噬。
以黑洞为例,普通的天体一旦遭遇黑洞,逃脱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最终会被黑洞强大的引力所吞噬。即便是两个黑洞相遇,结局也往往是合而为一。
中子星的威胁程度仅次于黑洞,若在地球附近突然出现中子星,地球极有可能被其吞噬。那么,如果将一块中子星物质置于地球上,会发生什么?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如果将一块中子星物质放到地球上,地球会迅速被这块物质所吞噬。
但实际上,如果忽略技术难度,真将中子星物质放到地球上,却并不会引发任何事件。为何会有这种说法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中子星的形成说起。在宇宙中,行星与恒星的区别主要在于质量。一般来说,恒星的质量远超行星。以太阳系为例,太阳的质量占到了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而其他天体(包括8大行星)的质量总和只占0.23%。
恒星因巨大的质量而拥有极强的引力,这使得它们可以压缩自身,从而使内部温度急剧上升。如果没有其他力量抵抗引力,恒星理论上会压缩成一个点。但现实中恒星并未如此,是因为在引力作用下,恒星内部会发生可控的核聚变反应。由于氢元素的核聚变门槛最低,所以首先发生的是氢原子核的聚变,生成氦原子核。
当氢元素耗尽,只要恒星质量足够大,就会触发氦的核聚变,生成碳和氧原子核。我们看到,这个过程正朝着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增大的方向发展。只要质量足够,反应可以持续到铁元素。
铁原子核是最稳定的,要触发其核聚变非常困难,因为其比结合能极大。
然而,足够大的质量仍能触发铁的核聚变,这个过程迅速且剧烈,引发超新星爆炸,其亮度甚至可匹敌整个星系。
超新星爆炸后,恒星留下的“核”质量通常极大,会在引力作用下收缩。此时,已无法通过核聚变来抗衡引力。但电子作为费米子,不能占据同一量子态,这保证了物质的体积。电子需要整齐排列,不互相重叠,由此产生的电子简并压力可与引力抗衡。
然而,巨大的引力会使电子被压入原子核内,与质子结合成中子。中子也是费米子,有中子简并压。如果中子简并压能抗衡引力,那么该天体主要由中子构成,即中子星。反之,天体将坍塌成黑洞。科学家发现,如果这个“核”的质量大于1.44倍太阳质量,小于3倍太阳质量,会形成中子星;若大于3倍太阳质量,则会成为黑洞。
了解了中子星的形成,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中子星的存在需要巨大的引力作为前提。它处于引力与中子简并压的平衡状态。如果我们从中子星中取出一块物质,这块物质由于质量过小,引力微弱,无法保持中子星的状态,而会变得和普通物质无异。
因此,取出的中子星物质与中子星本身毫无关联,只是普通的物质,放到地球上也不会造成任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