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9日,东北一户人家为儿子举办了升学宴,甚至还布置了34桌的宴席,可没成想最后却仅来半桌客人。
这场面让家长的脸上有些挂不住了,于是一边拍视频一边无奈地吐槽加抱怨。
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视频下方有不少人说反话:“证明老两口平时人情做的不错”
甚至还有人直言嘲讽,“就差把要钱写脸上!”。
为何好好的升学宴最后竟成了一场闹剧?究竟是人情负担过重还是碍于面子工程?
文本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从感恩仪式到社会乱象升学宴,这个在当代中国社会颇具争议的话题,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传统的"谢师宴",一种旨在感谢老师、表达感恩之情的古老习俗。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升学宴的性质和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逐步演变成了一种社交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升学宴的本质意义逐渐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炫耀学业成绩、博取社会面子的倾向。
不仅如此,升学宴呈现出规模和排场不断升级的趋势,也背离了升学宴的初衷。
从最初的简单家宴,演变成了大型酒席;从普通的家常菜,升级为高档精致的菜品;从邀请几位亲朋好友,扩展到大规模的宴请。
甚至,参与升学宴的群体也在不再被拘束。
从前,只有成绩优异的学生家庭,会举办升学宴来庆祝孩子考入重点大学。
如今,普通学生、专科生的家庭也纷纷加入其中,使得升学宴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然而,这种现象的普及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和批评。
许多人对升学宴的本质和目的产生了质疑,认为它已经偏离了最初感恩和庆祝的初衷。
在公众的认知中,升学宴逐渐被贴上了"收礼"的标签。
大多数人认为,举办升学宴的主要目的已经演变为收取大量的红包和礼物。
这种观点让人越来越厌恶升学宴这种行为,导致有些孩子考的不错,却无法举办升学宴来获得夸奖。
今年,东北就有这么一个孩子,受到了升学宴的冲击。
一场令人心酸的升学宴这个孩子凭借优异的成绩,成功考进了学校。
这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值得庆祝的大事。
秉承着东北人热情好客的传统,孩子的父母决定想要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分享这份喜悦。
为了让这场升学宴办得风风光光,孩子的父母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他们精心准备了34桌宴席,这在当地已经算得上是相当大的规模。
每一个细节都被仔细考虑,从菜品的选择到桌椅的摆放,无不体现出主人家的用心。
然而,当升学宴如期而至时,现实却给这个满怀期待的家庭当头一棒。
宴会厅内的景象与他们想象中的热闹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宽敞的宴会厅显得格外空旷,宾客寥寥无几,大部分餐桌上空无一人。
距离预定的开席时间还有25分钟的时候,孩子的父母开始焦急地等待,他们不停地拨打电话,询问已经邀请的亲朋好友的行程。
然而,电话那头传来的却是各种各样的推脱之词,有人说临时有事来不了了,有人说堵车可能要晚点,还有一些人干脆选择了拒接电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长的脸上写满了失望和困惑。
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么重要的日子,这么多人选择了缺席。
宴会正式开始后,整个宴会厅的氛围越发凝重。
原本应该忙碌穿梭的服务员们站在一旁,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厨房里精心准备的菜肴逐渐变凉,却无人品尝。
这场本应热闹非凡的宴会,此刻却显得格外冷清。
毕竟,那些弄虚作假的升学宴实在太恐怖了。
逐渐变质的升学宴在一些城市,升学宴已经成为暑期的一大"盛事"。
家长们忙着预订酒店,精心准备邀请名单,甚至有些家庭为了显示排场,不惜选择高档场所举办。
对于许多家庭来说,举办升学宴的动机是复杂的,有些人是出于礼尚往来的社交压力,他们担心如果不举办升学宴,可能会影响到日后的人情往来。
在中国社会中,人情关系网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人不愿意因为没有举办升学宴而在这张网络中失去地位或联系。
然而,也有一部分人抱着更为功利化的思维。
他们将升学宴视为一个收回以前参加他人婚丧嫁娶时所送出"份子钱"的机会。
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社交投资的回报,是一个可以获得经济回报的良机。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升学宴失去了原有的情感价值,变成了一种纯粹的经济行为。
这种现象在一些地方甚至演变成了一种"攀比"。
家长们比较孩子的学校、比较宴会的规模、比较收到的礼金数额。
有些家庭为了不落人后,即使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也要举办一场"体面"的升学宴。
这种做法无疑给一些家庭带来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孩子的成绩不太理想,一些家庭仍然选择举办升学宴。
他们可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挽回面子,或者试图弥补因为孩子没有考上理想学校而可能产生的经济损失。
这种做法进一步模糊了升学宴的本质,使其成为一种纯粹的社交和经济活动。
结语在当代中国社会,升学宴这一现象的盛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尽管许多人意识到这种做法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但要彻底抵制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易事。
这背后涉及多个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因素,使得这种现象难以轻易改变。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网络,使得升学宴现象难以轻易改变。
面对这种情况,一些家庭开始尝试新的庆祝方式,如举办小型家庭聚会,或者带孩子去旅行。
这些做法虽然还未成为主流,但也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展示了庆祝孩子成长的多元可能性。
各位读者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跟笔者一同交流讨论,最后大家也不要忘了点赞转发哦。参考资料
【1】-抖音作者(文文姐)
【2】-环球时报2014年7月7 日(升学宴上的高考生,成了收红包的“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