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繁花》这出比较灰色戏的“灰色”遐想!

去非 2024-01-12 07:47:32

近期电视荧屏被一出《繁花》带火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是一出题材比较“灰色”的戏,居然引起官媒的高度重视,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官媒上关于《繁花》的所有评论,大抵可归纳为都在挖掘该剧可能传递出的所谓“某城市精神”。当然,那是好的而不是坏的“精神”。

但是,但是——

一、历史上,某部伟大的文艺作品,被认为是传递出了某个地方“城市精神”的论调,请注意,都是胡说八道!

《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京华烟云》传递了北京什么“城市精神”?《子夜》《乌鸦与麻雀》《不夜城》传递了什么“城市精神”?《大卫·科波菲尔》传递了伦敦什么“城市精神”?《战争与和平》传递了莫斯科什么“城市精神”?《高老头》传递了巴黎什么“城市精神”?《美国悲剧》传递了纽约什么“城市精神”?

如果说“规矩”“包容”“开放”“创新”等是某“城市精神”,那么其他“国际大都市”该怎么办?认定《繁花》传递了“城市精神”,那么换句话说,导演就应该是宣传部而不是王家卫。

二、为了突出宝总身上所谓的“某城市精神”,该剧不惜将外省商人贴上蛮横、土鳖、狡猾、猥琐、没信用、不规矩等标签来做衬托。这是在按创作规律演绎,还是在清理阶级队伍?

三、老爷叔算什么脚色那么值得推崇?

欣赏老爷叔跟欣赏《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没有两样。

君岂不闻“状诸葛多智而近妖”之名言乎?

对老爷叔形象的击节称道,可知阁下的鉴赏力也就那么回事了!

四、很多人张口闭口“过去的黄河路有那么繁华?”“以前黄河路上的女老板都那么厉害?”“《繁花》里哪些酒店是黄河路上哪些酒店?”……黄河路又被炒得滚滚烫,各路“跟进”层出不穷。

但拜托,“黄河路”只是被导演借来为各色人等的表演搭了个平台而已,与现实生活中的黄河路真没什么太大瓜葛。换湾仔或旺角也行,不信试试!

连这个道理都没搞懂,你还敢说自己在欣赏一部想象丰富的文艺作品?

五、中国文学史上把日常生活琐事连缀而成长篇小说的有2部,一是《红楼梦》,一是《金瓶梅》。小说《繁花》能否走进这个档子,很难说,至少目前还看不出。

“红”“金”能够广泛流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前者靠戏曲改编(俾使主题明白,脉络清晰),后者靠淫秽桥段。这是毋庸讳言的。

面对文本里事无巨细、啰里啰嗦、杂七杂八,读者自然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来体会其中所谓“伏笔”的妙处;但影视作品是“时间艺术”,不会给你充分咀嚼的机会,除非之后不厌其烦地“快进”“快倒”。

那种为该剧中碎片化处理进行辩护的企图,实际上大多不是从影视特性去考量,而仅仅是这些琐碎能否满足跟观众个人的经验(记忆)重叠而已。

把这种拍摄手法拔高到神乎其神的高度,意义何在?

六、由《繁花》引发对黄河路(餐厅、菜水、人物),及其上海话说得标不标准,外贸大楼,范志毅2处旧居,汪小姐的眼镜,玲子的脚,曹家渡的店招之类的关注,恰恰证明《繁花》的最大权重除了“回忆杀”——让人们对自己当年的生活层次和状态重新定位、估值之外,其他所剩无几了。

你在观看《白鹿原》《漫长的季节》的时候会注意到这些吗?谅你不会。

好了,我的话说得够明白了。

七、痛骂也好,狂赞也罢;看不下去也好,紧追不舍也罢;偏爱沪语版也好,喜欢国语版也罢……最终我要问的是:“你在这部戏里得到了什么?”

这,才是顶顶重要的!

0 阅读:70
评论列表
  • 2024-01-12 18:47

    你脑子里充满了对抗!如何写好儿童文学?你批评这部剧,为什么要攻击喜欢这部剧的人?青菜萝卜的道理都不懂!何其猥琐和偏执!

  • 2024-01-12 09:39

    不愧是写儿童文学的,骗小孩骗多了 自己也就喜欢说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