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有一句流传的口号:消失的70后、焦虑的80后、奋斗的90后。
年近四十,许多人在职场上的中年危机越来越强烈,性价比不如年轻人、退休年龄尚早、再就业又有些困难...这时候有个声音出现了:“还是你们医生好,越老越吃香!”
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的确,医生的职业经验确实是随着时间流逝而增加。中年医生们才是真正医院里的中流砥柱们和整体核心竞争力。但这并不代表,中年医生们没有中年危机。
中年医生们的危机感,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没有硬件有能力。
硬件就是职称,内科医生没有一定的职称,再有能力也很少排上门诊。外科医生没有达到一定的职称,基本不会具备相应的手术能力,除非遇到非常好的上级医生,愿意给你当一助,手把手教你。其实做手术就好像开车,坐在副驾驶看别人开一万公里,都不如自己开一回,问题谁给你开第一回?
医院每年的指标只有那么多,远远不够已经满足条件的医护人员名额,那么必然就有不少人的职称评审之路越来越难,积怨已久,厚重难返。尽管国家一直在努力修改规则选拔最优秀的人才,但是依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经常看到有同行连续三四年,差零点几分失之交臂,也有同学晋了副主任医师,医院一直不聘。
这种情况让不少中年医生每年为考职称焦虑,看各种招聘简章,要求主治不超过35岁,副主任医师不超过45岁,害怕自己一步迟,步步迟。
二、有硬件没能力。
有些医生擅长考试或者别的机缘巧合,顺利晋升职称,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带不了组,也很尴尬。自身努力悟性是一方面,有没有机会给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毕竟不是厨艺,可以回家练,烧煳了也没关系。
理论强于实践的医生所焦虑的点就在于,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三、硬件软件都不行。
再卷的行业也有躺平的个体,有的医生四十多岁还是个主治,对业务不钻研不上心,写写病历换换药又不甘心,还和刚毕业的小年轻一样做些无关紧要的工作,四十岁的履历,和三十岁时比,除了徒增十岁的年龄,毫无区别。
面对步入中年的职业困境,转行还是换岗?这是个问题。辞职转行相当于放弃了前几年的努力。跳槽想要更上一层的岗位机会并不多,大多数人只能在原来的岗位中慢慢熬着。
随着医学行业的改革和经济平稳发展,新医院、新岗位增加的速度减缓,使得现实的医学行业并非“越老越吃香”的理想世界,而是一个需要不断适应和应对挑战的领域。
归根结底,当你步入 35 岁的时候,唯一可以改变现状的,就是不断地看书学习做科研。应该提前选好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平台,持续努力,消灭危机。
医生普遍越老越不想看病,值不值钱我不知道,一门心思只想早退休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