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朝廷的使者来到朔方军中宣布以李光弼代替郭子仪出任朔方节度使这一命令时,朔方军将士哭成了一片。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场景,除了大家这几年间一直跟着郭子仪东征西讨,浴血奋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外,更重要的是,任谁都知道,郭子仪这一走,大家的好日子就要彻底结束了。
要知道,郭子仪在朔方军中一直以来采取的都是以宽治军的方针,给属下的蕃、汉将领和士兵们以很大的自由度,甚至于底下人偶尔犯了什么事,只要不太过分,基本上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但是李光弼就不同了,此人治军素来以没有最严只有更严而著称,搞得从士兵到将领都压力很大,不要说不敢主动犯错误,还要争做模范,争当严守军纪的标兵。
这样的生活自然让习惯了自由自在生活的朔方军感到难以接受,于是众将士现场洒泪挽留郭子仪,还有一批士兵拦在道上不让郭子仪的马出营。
不走是不行的,郭子仪没有做叛臣的打算,但也没有当烈士,被鱼朝恩整死的意思,所以为了自己和将士们的未来,一向诚恳的郭子仪撒了一个谎,我是去送送使者而已,不会走的。
郭子仪就这样跨马西去了,没有再回来。而他的继任者李光弼则是在一个夜晚,率领五百河东军骑兵驰入东都,进入朔方军的中军大帐的。李光弼之所以要这么做,一是考虑到时局的紧张,不宜过于声张,二是因为他十分了解朔方军。
历史上的朔方军是一个成分十分复杂的存在,这是由朔方镇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据《资治通鉴》等书所记,朔方镇“统经略、丰安、定远三军,三受降城安北、单于二都护府”。这其中的三受降城和安北、单于二都护府都是唐朝对突厥的边防重镇,当然了,换句话讲,也是大唐招怀远人,实现民族大融合的前沿窗口,因此三受降城和两大都护府的军队主要都是審军编制、以前来归降的各少数民族的战士作为主力,所以朔方军本身就是一支蕃汉混合的部队,且以蕃军为主,而参军的汉兵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较豪放不羁爱自由。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朔方军打起仗来保持了游牧民族的彪悍,来去如风无坚不摧,连突厥人有时都要大感头痛。
如此作风,如此战绩,使得历任节度使无人敢硬管,只能哄着这群大哥坚持为国家效力,守好边界。后来,到了郭子仪接任朔方节度使时,这一统率风格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而郭子仪也没有改变它的打算,而是因势利导,想方设法将这帮又能惹事又能打仗的刺儿头凝聚在一起,成为讨平叛军的利器。但是,李光弼对于郭子仪的做法并不认可,在他看来,安禄山、史思明之所以一叛乱就能兵临两京,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部队军纪松弛,以致毫无战力可言。所以,李光弼决意不惜一切代价重塑这支部队的军纪。让朔方军成为ー支既能绝对服从命令,又打得了硬仗的雄师。
李光弼带着这一雄心壮志来到了朔方军,但是オ来几天,他就发现情况比自己先前预料的还要难搞得多。
虽说他一来,随着一声令下,朔方军各部从士兵风貌到营垒卫生,甚至升起来的旗帜全都焕然一新了,但李光弼不傻,他很清楚朔方军将士们只是表面上予以配合罢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忌惮严厉的自己,怀念宽厚的郭子仪的。李光弼没有与这些人玩虚招的打算,因为他更清楚已经半年多没有动静的史思明随时都可能出动,留给唐军做御敌准备的时间不多了。那就只好一边调兵遣将,一边整顿军纪了。
传我将令:左厢兵马使张用济得令后即刻来见,有重要军情相商,不得有误。
获知了李光弼的命令内容时,张用济的脸色应该并不好看,他转过身来就对部下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朔方军并非叛军,他李光弼趁夜入营,对我军如此猜忌,怎可为我主,既然朝廷已然决意要让河东军骑到朔方军的脑袋顶上来,朔方军就不得不采取行动了。”
张用济立即派人找来了几个军中的老战友,商议应对之策。会议伊始,张用济就先给出了一个自己的办法,这一招简单说来就是先发制人,带领精锐土兵突袭洛阳,赶走李光弼,迎回郭子仪。
这个想法看起来很疯狂,很乱来,但却是有成功的前例的。十个月前,平卢节度使王玄志死在了军中,朝廷闻讯便派人前去安抚众将士,顺便在部队将领中挑选王玄志的继任者,谁知朝廷的特使还没开口问话,王玄志的部将李怀玉已经抢先一步动手了。他先带人出去砍死了王玄志的儿子,然后率部把特使堵在了住处,点名要让自己的表兄弟侯希逸担任平卢军使,使者没有办法,只好按照他的要求推举了侯希逸,后来李亨在得知事情原委的状况下,为了不让平卢军叛变,也不得不任命候希逸为平卢节度副使。
节度使由军中将士自行选择和废立,这是大唐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而对于朝廷来说,这基本上可以视同叛乱,是需要坚决反对,杀一儆百的,可是此时的朝廷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而只能暂时选择默认和隐忍。
可是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只要开了头,就很难叫停了。平卢军中发生的那件事情就给了张用济灵感,因此张用济决定依样画葫芦,先造成客观事实,再以朔方军全体作为筹码,逼迫朝廷事后予以承认。所以此时虽然在跟大伙儿商量,但其实他手下的士兵们早已披甲上马,在营外等候待命,做好了随时出发的准备。
张用济有些紧张,他现在差的就是战友们的一声同意,只要等到了这样的声音,就是刀山火海也阻止不了他出兵洛阳,把李光弼逐出朔方军。
“邺城溃败,郭公率先逃跑,朝廷追究主帅责任,这才夺去了他的兵权。如今你若是驱逐李副帅,强行请回郭公,那就是公然违抗皇命,是在造反!在座诸位难道真的认为此计可行吗?”
此言一出,没有人敢随意表态,因为大家不但担不起麻烦这一罪名,更惹不起眼前的这位发言人——仆固怀恩。
要知道,如果说郭子仪统领的朔方军是现今唐军的绝对主力的话,那么仆固怀恩所部的審军则是朔方军毋庸置疑的绝对主力,所以对仆固怀恩的话即便非常不同意,也不能当场翻脸,否则被抬着出去的人里,一定会有自己。
在众人陷入沉默时,接过仆固怀恩发言的是右武锋使康元宝。
“你率军迎回郭公,朝廷一定会怀疑这是郭公指使你做的,这是要让郭公家破人亡啊!郭公一家老小百余口难道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地方吗?”
这句话一下子把张用济问得满面通红,不能作答,他的计划自然也就此搁浅了。此时此刻,张用济并不知道,在他决定放弃计划的时候,听到风声的李光弼已然行动了起来,他这一会儿正带着数千骑兵向东移动,目前已经走到了氾水一带,来河阳前线最多只是一两个时辰的事儿。
得悉这一最新情况,张用济吓了一跳。落地之后,他赶忙奔出营帐,单枪匹马地赶往迎接。
张用济紧赶慢赶,总算赶在李光弻进河阳前见到了这位新上司,紧接着他便听到了李光弼少有的怒吼:“不遵将令,迁延来迟,军中岂可留你!”
不待张用济争辩,李光弼便下令将他军法处置。
于是乎张用济被拖出去斩首。由于他是一个人来的,这也为李光弼省去了不少麻烦,杀掉了张用济后,李光弼便命部将辛京杲前去统领张用济旧部,同时又派人把仆固怀恩请来见面。
仆固怀恩比张用济好请得多,一接到李光弼的邀请,人就来了,而且身边同样没带什么人。
但李光弼的接待却依旧隆重,在寒暄了一番后,李光弼将仆固怀恩引入会客处,两人开始坐下聊天。オ聊了一会儿,李光弼的卫兵突然神色惊慌地露了头,然后迅速地向李光弼报告了一个紧急的情况:就在刚才,有五百名蕃军骑兵纵马赶到了,看样子杀气腾腾,来者不善。
听到这里,素来沉着冷静的李光弼也不由得脸色为之一变,而仆固怀恩却依旧在那里谈笑风生,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
不愧为郭子仪帐下的头号大将,果然有勇有谋,李光弼不禁对眼前的这个人多了几分敬佩。
看到期望中的效果达到了,仆固怀恩不等李光弼开口,便主动起身走了出去。
“都告诉你们不用过来,为何非要跟来,违我将令!”
仆固怀恩略带“怒意”地对着带头的骑兵将领训斥道。
“将土们追随主将,是天经地义之事,有什么可怪罪的呢!”
说这话的是李光弼,他一边说,一边招手吩咐下面准备牛肉和美酒款待仆固怀恩的这五百骑兵。
李光弼反应如此之快是很值得称道的,因为这一天可谓万分凶险,一个处置不当,就会导致兵戎相见,甚至激起朔方军的全体兵变。好在李光弼也是官场上摸爬滚打过的,而仆固怀恩对朝廷也一直十分忠诚,因而这场因换帅引发的风波至此终于风平浪静。
仆固怀恩和他的骑兵们在李光弼这里好好改善了一下伙食,最终摸着圆滚滚的肚皮告辞回营了,李光弼也没有再继续赶往河阳前线,而是取道汴州,巡视驻扎在黄河边上的唐军各营。不过临行前,他将上任以来的种种事情写成了一份报告,派人呈送给了皇帝,当然了,这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李光弼此举其实是为了向李亨要样东西,但这样东西不是李光弼要给自己的,而是他要来给仆固怀恩的。
七月二十七日,仆固怀恩收到了这件东西,他很激动,因为李光弼给他争取到的,是一个爵位——大宁郡王的爵位。
要知道,居功至伟的郭子仪和李光弼现在的爵位也不过是国公,而他居然直接超前封了王,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惊喜。毕竟大唐开国以来的这百年时间里,武将能被封王的,不会超过十五个人,仅凭这一点就足够让仆固怀恩名垂青史了。
李光弼实在是太够意思了,仆固怀恩经过这件事发现,李光弼并非一个不懂人情世故的顽固之辈,虽说他为人严肃,治军严格,但还是可以与之合作的。于是在接下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仆固怀恩都很配合李光弼的工作,一直如此,从不马虎,直到那场战斗为止。
上元元年(760年)十ー月、唐军收复怀州,生擒守将安太清、杨希文,送往京师献俘。
怀州被唐军攻破的消息传来时,史思明几近绝望,但他很快就重新燃起了希望,因为通向东南方向的通道被打开了,一个叫作刘展的唐军将领在江准发起了叛乱。原本驻扎在任城(今山东济宁市)的田神功部奉命南下平叛,所以此时此刻,前往江准的路已是一片坦途。
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史思明当然不会放过。他立即做出了相应的东进部署田承嗣率领五千人马南下,夺取淮西地区,王同芝率领三千人马,攻略陈(今河南淮阳县)地区,许敬釭统兵两千向东南进发,目标兖州(今山东兖州市)、郓州(今山东东平县);薛夢率领五千军队,一路向东夺取曹州(今山东定陶县)史思明果然老辣,出兵攻打的都是极其重要的地点,而一旦让他得手,唐然完全走向被动,甚至会因财政危机出现分崩离析的灾难性局面。
于是得悉史思明动向的李光弼决意想方设法破坏史思明的计划,迫使他召回出征的军队,挽救危局。可是,没等李光弼上奏朝廷获得许可,朝廷的命令就来了。而这个命令一宣布,一向冷静的李光弼都差点炸掉。
因为这个命令的内容是向洛阳发起总攻,并伺机消灭史思明的主力。而命令背后的支撑理由更是令李光弼无语——驻守洛阳的叛军将士都是北方人,长期在外都十分思念家乡,想要回去,如今叛军上下已离心离徳,如果迅速对其发起进攻,一定能将叛军击破。
这个命令还可以再荒唐一点吗?!先不论双方的兵力悬殊,准备是否充分,就说打下洛阳有什么意义呢?李光弼的看法很明确,没有任何意义。李光弼留给史思明的洛阳基本上就是一座空城,况且洛阳城无险可守,掌握在手中除了减少可用的机动兵力外,再无他用,简单说来,就是个累赘,所以李光弼坚决不同意把宝贵的兵力如此浪费掉。
于是李光弼一方面给朝廷上表,说明利害关系,意图说服唐肃宗李亨收回成命,另一方面派人打探到底是谁提出了这个脑进水的建议。
李亨那边的回复比较慢,所以李光弼先得到的是提议人的消息。关于提议人的身份,语焉不详(就连日后的史书上也没有答案),但附议人的身份倒是很明确的,他就是陕州观军容使鱼朝恩鱼公公。
鱼朝恩不在陕州好好守城,看演习,没事插手李光弼的军务做什么呢?对此,普遍看法认为是鱼公公挂职陕州,却心怀天下,打算搞点大事情,向皇帝证明一下自己的军事才能。迷信一点的看法是鱼朝恩乃李光弼的命中煞星,史思明的福星,他此番出现是史思明命不该绝,李光弼该有一劫。当然,除了这两种说法外,还有第三一种不可或缺的阴谋说。
就是说,让李光弼去攻取洛阳,从头到尾是个阴谋,是为了让李光弼自乱阵脚,甚至被皇帝废弃不用,就像郭子仪那样。不过这个阴谋的策划者并非鱼公公,他只是一颗棋子而已,躲在幕后操纵一切的,正是史思明本人。
这个说法并非捕风捉影,它是有依据的,而这个依据就存在于官方史书中。在《旧唐书》的史思明传和《新唐书》的李光弼传中、分别有“上元二年,潜遣人反说官军曰:洛中将士,皆幽、朔人、成思归”、“思明使谍宣言贼将士皆北人返吟思归”的明确记载,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关于攻取洛阳一事,史思明很可能确实参与了运作,并进行了引导,而鱼朝恩则由于智商余额不足充当了一回帮凶,这才ー下子把李光弼推向了风口浪尖。
万幸的是,李亨还保持着一定的理智。他虽然也想尽快收复洛阳,但对于身为天下兵马副元帅的李光弼的意见还是很重视的。所以当李光弼一再强调“叛军实力尚强,不可轻举妄动”时,皇帝陛下本来已经有了搁置争议,从长计议的打算,然而恰在此时,事情的发展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有一位军中重要的高将领旗帜鲜明地站在了鱼朝恩一方,力挺进攻洛阳的方案。
这位高级将领不是別人,正是仆固怀恩。以仆固怀恩的军事素养,他不可能不清楚进攻洛阳得不偿失,但他却依旧坚决地奔上了这条错误的路,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他是为了一口气。
这口气不仅是为了他自己,更是为了他的宝贝儿子仆固瑒。
这话还要从唐军攻克怀州那会儿说起。
当时唐军刚刚进入怀州城,李光弼正忙着安抚城内民众、处置俘虏等事宜,正在此时,属下突然来报称,安太清的老婆让人带兵给抢走了。
根据多份史料分析来看,安太清当时很有可能是势穷投降的,所以理应享受一定的优待,他的家眷自然也应该受到保护和尊重,因而出了这样的事情李光弼当然不可以放任不管,否则传出去了,以后谁还敢投降呢?
于是,李光弼当即拍案而起,下令将安太清的妻子找回来。可是命令发出了,底下的人却没有立即行动。原因很简单,他们知道,抢走安太清老婆的人叫作仆固瑒。
仆固怀恩不用说,是朔方军蕃汉精锐部队的主将、和郭子仪、李光弼几乎可以平起平坐,三人素来被并视作朔方军的三驾马车,不是一般人惹得起的大人物,而他的公子仆固瑒也很厉害。这位仁兄在战场上的表現一向十分彪悍,每次冲锋杀敌都会深入敌阵横冲直撞,连仆固怀恩也拦不住,由于被他沖杀的次数太多、且每次都伤广惨重,叛军被他打怕了,常常是望见他的旗帜就转头跑路,故而年纪轻轻就大名鼎鼎,军中号称斗将。
事实证明,仆固瑒不仅在战场上作战凶,干起別的事也彪得很。他听说安太清的老婆十分漂亮,想都不多想就率兵把人劫走了,而当李光弼下令要人,仆固瑒不但不听,反而发兵将自己的营帐层层把守起来,禁止任何人接近。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李光弼的耳朵里,于是李光弼大怒,亲自带骑兵跑去要人,在接连射杀了七个仆固瑒的士兵才把安太清的老婆夺回来,送还给安太清。
但这下子,仆固怀恩也怒了:身为朔方军的主将,居然为叛变分子杀死自家兄弟?还是不是人!
本来就不待见你,老子平日里服从管理已经够不错了,今天竟然政为这屁大点事儿杀我的兵,真是岂有此理!
虽说仆固怀恩很生气,很不满,可也不便发作,毕竟李光弼是他的上级,他也没有反叛朝廷的意思,只有忍气吞声。但自这一刻开始,一个念头已经在仆固怀恩的心底萌生,那就是取代李光弼,成为朔方军的一号人物、让朔方军真正成为朔方军人的朔方。
在仆同怀恩看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朔方军不会被李光弼一手毁掉。
而这一次恰巧是个良机,李光弼和皇帝最定信的太监鱼朝恩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只要帮助鱼朝恩站台,不仅能够获得鱼朝恩的感激,有效地打击李光弼,或许还能得到皇帝的认可,借此机会掌控军队的指挥权。
果不其然,仆固怀恩一表态支持鱼朝恩,称一定能够拿下东都,整个局势瞬间扭转了。李光弼一下子成了少数派,不敢再强硬反对,皇帝陛下则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数次公开表扬仆固怀恩,称赞其公忠体国,勤于国事。
照这个节奏发展下去,李光弼不要说难以在朔方军立足,就连河东军或朝堂上都不能再待下去。于是为免功亏一篑,彻底失去对全局的把控,李光弼只好违心地表示愿意拼死一战,光复洛阳。
李享得到李光弼这样的回答,终于满意了。于是他通过鱼朝恩向李光弼等前线众将传达了总动员令:可速出兵以讨残贼。
这句话的意思是应该尽快出兵讨平“残贼”,可在阴人鱼朝恩接连不断地派人催促下,却变成了马上出战,一点多余的准备时间都不给。
李光弼此时完全体会到了当年哥舒翰在潼关时的痛苦。皇命难违,不打不行了。万般无奈之下,李光弼只好将河阳的防务交给李抱玉,自己亲率唐军主力南下,协同陕州鱼朝恩、卫伯玉等部夹击洛阳。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二十三日,唐军抵达洛阳城北的郎山,开始列阵。
考虑到叛军以骑兵为主,自己这边则步兵太多,骑兵太少,搞骑兵对冲成本太高,胜算还不大,因此李光弼下令部队依托山险列阵,并尽可能用弓箭和强警在远距离解决问题。
命令刚刚传下去,李光弼便看到了差点计他当场吐血的一幕:仆固怀恩已然率部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列好了军阵,准备迎战。
这是要疯啊!李光弼虽然不喜欢仆固怀恩,且估计还很乐意看到他被敌兵砍死,但这个时候也不得不派人提醒仆固怀恩注意地形因素——毕竟仆固怀恩死了倒没啥,可惜了那些百战之兵。
于是,仆固怀恩耳边响起了带有李光弼风格的话语:“依托山险布阵,进可攻,退可守,列阵于平原,一旦失利就会全军覆没。对手是史思明,切不可掉以轻心啊!”
对于李光弼的担忧,仆周怀恩非常不屑。他拒绝了李光弼移师的命令,而当李光弼强令部队转移到有屏障的山地时,仆固怀恩更是亲自出马予以制止。
正如李光弼所言,史思明着实厉害。唐军就这么犹豫不决,进退未定的耽搁了会儿便被对面的史思明瞧出了破绽,乘虚发起了进攻。
仆固怀恩的士兵们猝不及防,被蜂拥而至的叛军骑兵一冲杀,顿时陷入了混乱,仆固怀恩挥舞着马刀,想要稳住阵脚,无奈叛军骑兵异常凶悍,四处猛砍,自己的手下惊慌失措之下四散奔逃,根本无法重整部队,组织起有效地回击,仆固怀恩部就此不可避免地战败了。
仆固怀恩所部既是以骑兵为主,又是朔方军的精锐,他们就此轻易败退,对于后方各部自然有极大的消极影响,至少在士气上是下落了大半,因此李光弼虽率兵据守险要,顽强抵抗,但最终也没能挽救败局。
邙山之战,唐军就此败北。其直接代价是阵亡数千人,兵器辎重全部遗失,深远一点的代价则是驻守河阳的李抱玉闻讯弃城逃走,史思明不费吹灰之力就轻易地占领了河阳、怀州这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解除了叛军大军入关西进的后顾之忧。
麻烦了,这下真的捅出大娄子了。邙山战败所带来的危局可要比相州大败还要凶险得多。因为今时不同往日,如今当年的大后方陇西、河西之地已被吐蕃、叛羌、党项等部族乘虚瓜分殆尽,不再具备供朝廷后撤,重整旗鼓的空间和兵源,而相州之败前后,亲唐的回纥王子叶护在宫廷斗争中失败被杀,老可汗不久也去世了,新登位的回纥可汗对出兵助唐平叛之事并不感冒,唐朝已经失去了回纥骑兵这强有力的外援。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江准地区经过刘展之乱和平叛的田神功军的劫掠已经变得残破不堪,所上缴的赋税也仅够维持朝廷的日常开支而已。
所以深知这些情况的李光弼前脚在闻喜稳住了败局,后脚就主动上表长安,向皇帝请罪。
李亨还是了解情况的,他知道此次战败并非李光弼的缘故,但他还是将李光召回了朝中。不久之后,李光弼以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的身份被改派为河南尹晋绛等州节度使(后改任侍中、河南副元帅,知河南、淮南东西、山南东、荆南五道节度行营事),出镇泗州。
虽然没有明令宣布,但是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李光弼独掌大军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李光弼被调到了次要战场组织工作,郭子仪虽被起用但却被圈在长安当作门神使,不给实权,仆固怀恩也因任性导致战败,让朝廷召回了长安,留任工部尚书如此一来,三大统帅级人物全军覆没,唐军真正群龙无首,到了最为危险的时候。
唐军将领当中已经无人可以阻挡史思明进击的脚步了,这一点长安方面知道,史思明也知道,但他们并不知道的是,此时此刻,史思明命中的杀星正在逼近,天下形势将因为这个人的出手再次发生惊天的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