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的深秋,河南南召县的上空弥漫着战后的苍凉气息。当地的农民孙邦俊和他的妻子,像往常一样,推着一车刚采摘的野菜,踏上了前往集市的路途。
集市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突然,他们注意到不远处围拢了一群人。
好奇地走近一看,只见地上蜷缩着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包子铺的老板正大声地斥责他,让他赶紧离开。
周围的人群中,有人嬉笑着拿起腐烂的菜叶和臭鸡蛋向乞丐投掷,而那乞丐却似乎毫不介意,捡起这些东西就往嘴里塞。
旁边有人悄声议论,这个乞丐在这里已徘徊了半年多,身上带着伤,恐怕难以熬过即将到来的寒冬。
孙邦俊心中涌起一股同情,他正要从怀中取出一个窝头递给乞丐,却听包子铺老板大声喊道:
别给他吃的,他是个日本兵!
孙邦俊一时愣在原地,定睛细看,果然,那乞丐身上的破烂衣物依稀辨认出是日军的军装。
虽然他对日军恨之入骨,但面对这个在寒风中颤抖且头部受伤的日本兵,他无法忍心看着一条生命就这样逝去。
于是,他仍旧将窝头递给了那个日本兵,转身准备离去。出乎意料的是,那日本兵突然抱住了他的腿,嘴里发出悲切的哀求,希望孙邦俊能伸出援手。
孙邦俊本想拒绝,但看到日本兵泪流满面地跪地乞求,他的心软了下来。在与妻子简短商议后,他们决定收留这个落难的日本兵。
孙邦俊将日本兵扶上小车,缓缓地推着回家。这一行为在人群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甚至试图将日本兵从车上拉下。但在孙邦俊耐心解释和坚决阻拦下,众人最终没有再阻止他的善举。
孙邦俊庇护日本伤兵的消息,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在村中传得沸沸扬扬。村民们纷纷上门质问孙邦俊,他们心中充满了疑惑:
为何要收留一个曾践踏我国土地的敌人?
一些人情绪激动,指责孙邦俊为“卖国贼”,甚至有人威胁要将这名日本伤兵驱逐出村。面对排山倒海的质疑,孙邦俊心平气和地解释:
他同样是战争的牺牲品,我们怎能袖手旁观?若我们对他的苦难视而不见,那我们与冷酷的侵略者又有何异?
孙邦俊的仁慈之举,逐渐感化了一些村民,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位日本伤兵。
而伤兵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无害”,他安分守己,还尽力为村民们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们对他的态度悄然转变,排斥之情渐渐淡去。大家甚至为他取了一个昵称——“小门野郎”,这个名字既带有几分戏谑,也流露出村民们对他的接纳。
此事传至当地政府,政府派人前来调查,核实情况后,破例为这名日本伤兵办理了户口。
然而,宁静的生活并未持续太久。不久之后,伤兵突发偏瘫,失去了自理能力,这对于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孙邦俊一家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但孙邦俊夫妇并未因此放弃,他们四处奔波,筹集医药费用。他们走遍了邻近村庄,向亲朋好友借款,甚至不惜变卖家中的财物。
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伤兵的病情逐步好转,经过八个多月的艰苦治疗,他奇迹般地康复了。
然而,孙邦俊因此背负了巨额债务,对于当时的一个普通农家来说,这笔债务无疑是天文数字。但孙邦俊始终无悔于自己的选择。
生活的考验并未就此结束,孙邦俊的儿子孙保杰凭借优异成绩考上师范学校,却在政审环节因家中收留日本伤兵而遭拒。这个消息对孙邦俊一家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孙邦俊深感愧疚,但他依然坚定地守护着伤兵。他对儿子说:
我们不能因此放弃他,他已是我们的家人了。
在艰难的日子里,孙邦俊一家始终坚守着善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人性中最闪耀的光辉。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孙邦俊紧紧握着儿子孙保杰的手,反复叮嘱他一定要帮助那位伤兵找到失散的亲人,让他能够落叶归根。
孙保杰将父亲的遗愿铭记在心,自上世纪70年代起,便开始了为日本兵寻找亲人的漫长之路。
他不断写信,四处打探消息,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孙保杰不惜花费巨额钱财,甚至背上了3000元的债务,使得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更加捉襟见肘。然而,他从未有过丝毫放弃的念头,只为完成父亲的心愿。
直到1991年,两个日本友好访问团相继访问中国,孙保杰闻讯后,仿佛看到了一丝希望。
他带着伤兵四处奔波,期望能够借助访华团的力量,找到伤兵的亲人。
访华团成员被孙保杰的坚韧不拔所打动,归国后,他们将这个故事传达给了日本媒体。伤兵的照片被刊登在了日本的寻人启事上。
终于,在1992年,一位名为津田康道的日本人历经曲折,踏入了孙保杰的家中。他一眼便认出了那位伤兵,正是曾经与他同在一个部队作战的石田东四郎。
不久后,石田东四郎在孙保杰的陪伴下,终于回到了暌违47年的故乡,与久别的亲人重逢,实现了孙邦俊的遗愿。
石田东四郎归国后,对孙家的救命之恩感激不尽。他的家人想要以一笔巨款表达对孙家的感激之情,但孙家秉持着淳朴厚道的家风,婉拒了他们的好意,未曾挟恩自重。
为了回馈孙邦俊一家的深厚恩情,石田东四郎在孙邦俊的故乡捐资建立了一座名为“中日友好太增植物园”的园区。
这座占地约300亩的植物园内,栽种了苹果、柿子等多种多样的树木和花卉,它们不仅是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象征,也为该县区增添了一抹生机勃勃的绿意,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此外,他还在当地创办了一所小学,致力于当地的教育普及,让更多的孩子得以接受教育,当地居民因此受益良多。
同时远在日本秋田县增田町的石田小十郎,得知哥哥在孙家三代人的细心照料下度过了47年,感动不已。
他个人出资捐赠了八万元人民币予当地学校,以此支持南召县的教育发展。
与此同时,为了传递对孙邦俊一家宽容与善良的感激之情,“石田东四郎救援委员会”应运而生。
众多日本民众被孙家的故事所打动,纷纷慷慨解囊,通过捐款来表达他们对这份无私大爱的深深敬意。
委员会将募集而来的善款用于两项重要事业:
一方面资助当地留学生前往日本深造,另一方面投入于河南省的建设发展。
得益于此,孙保杰的儿子孙禄峰以及南阳市的其他五位学子,获得了前往日本学习林果业先进技术的宝贵机会,为他们未来的学业和职业生涯开辟了新的道路。
鉴于高庄村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非常适合苹果树的栽培,为了表达对村民们无私善举的感激之情,日本方面精心挑选了“千秋”、“王林”、“红富士”、“世界”这四种顶级的苹果树品种,作为一份特别的礼物赠予高庄村,以此寄托着对村民们的回报。
金秋时节,这些曾经关照石田东四郎的乡亲们,都能品尝到甜美可口的苹果。石田东四郎以实际的行动回馈了孙邦俊一家的恩情,也为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