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星志
编辑 | 栗子
前阵子,刀法和一位车企品牌负责人交流,他感叹,行业内已经很久没有出圈的广告了。
但汽车营销并没有沉寂,只是不再墨守成规。雷军一夜之间成为车圈第一网红,长城魏建军、哪吒张勇等车企一号位纷纷跟进直播;长安阿维塔与奢侈品设计师合作推出联名限量版车型;蔚来等车企试水 KOS 模式,试图从线上获取线索增量。
这些变化背后有两大原因。
一是营销进入 3.0 时代,大广告、大渗透的打法正在失效;二是惨烈的价格战下,不少车企是真没钱了,玩不起赞助欧洲杯那样的大动作。
这就引出了汽车行业,乃至各行各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碎片化、全域化营销形势下,预算有限的品牌怎样做产品、做生意、做营销?
上周日,刀法与业内知名营销服务机构「众引传播」联手举办了一场汽车 CMO 闭门会,探讨了全域营销时代,车企营销面临的三个热点问题:
雷军出圈,其他车企创始人要不要跟进?全域营销时代,车企内容传播体系如何搭建?KOS 体系如何打通品牌传播“最后一公里”?创始人 IP,车企手中的一把双刃剑
就在撰写这篇文章的同时,小鹏汽车 CEO 何小鹏刚刚坐上一台小鹏 G6 的驾驶位,开始了他的直播首秀;而在何小鹏之前,今年已有雷军、魏建军、李斌、张勇、周鸿祎、尹同跃等多位车企一号位或企业家开启直播。
由此观之,“车企创始人 IP 要不要做”这个问题,似乎不言自明。但闭门会现场,我们从品牌一线负责人那里听到了略有不同的答案。
在场嘉宾的共识是,创始人 IP 是汽车营销模式的一大创新,但它背后有三大问题。
首先是有没有创始人的问题。打个比方:知名豪华品牌奔驰的创始人卡尔·本茨早在 1929 年就已仙逝,而近一百年后的今天,品牌的哪位高管可以代替卡尔·本茨,或者代表奔驰品牌成为 IP?
第二个问题是创始人适不适合做 IP?仍以奔驰为例,假设卡尔·本茨穿越到今天,他是否有精力、有能力、有意愿抛头露面?他能否与中国市场奔驰用户有效沟通?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最终的传播效果。
第三,创始人 IP 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一些创始人、高管对互联网舆论环境并不十分了解,在镜头前的一些争议性言论和行为,可能反而对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一些网感不强的,比如一些产品、技术出身的创始人、高管,创作的内容无人问津,也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热情。
这些具体的问题背后,品牌人思考的出发点是成本。
创始人 IP 浪潮,本质上是被“卷”起来的。价格战背景下,品牌的营销预算收紧,创始人 IP 是为数不多可以获得免费流量的地方。
免费的往往最贵。流量或许免费,但内容策划、剪辑等团队人力开支,创始人的精力等等,都是企业的宝贵资源,细算下来成本并不低廉。
此前一位车企品牌人士向刀法抛出过一个问题:为什么看起来小米只是“随便做做”,就做成了?
另一位车企品牌人士直言:小米不是今天才成为小米,在 14 年前创立之时,它就已经是小米了。
用一句比较虚的话来说,互联网刻在小米的基因里,它的组织架构、品牌理念都围绕互联网、围绕用户搭建。
这也符合当下用户体感:互联网基因越强、与用户关系越紧密的车企,创始人 IP 越成功,比如小米、蔚来、理想。
回到最初的问题:车企创始人 IP 要不要做?
众引传播合伙人、首席知识官 Ronnie 认为,品牌要有以终为始的思维,从企业整体的商业模型和目标出发思考:“如果创始人 IP 对整个公司业务链路有帮助,那就要做,如果没有帮助,我觉得完全可以不做。”
TVC 还要做么?IP 联名怎么做?
70、80 后以及部分 90 后对汽车品牌的初印象,大概率来自电视广告。
但当下,雷军、李斌们风头正盛,TVC 似乎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吗?
实际上,今年车圈依旧有制作精良,且有一定话题度的 TVC 出现,比如 6 月奥迪 A8L 与刘德华合作的短片《与时间同行》。
当然,这支短片与古早的 TVC 天差地别,它不再是简单让代言人喊一句 Slogan,投放渠道也从电视台换成了短视频平台。
和零食、日化等赛道不同,汽车赛道没有白牌,必须做一些品牌层面的事情。目前我们看到 TVC 在车圈逐渐式微,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 TVC 更难做了。当下,媒介内容、用户触点丰富度都是前所未有,车企做 TVC,会有种拿着大炮打蚊子的感觉。二是营销预算收紧与考核维度改变。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TVC 都很难快速、直观带来销量上的改善。随着车圈销量排行从季报卷到月报、周报,能留给 TVC 的预算自然缩减。随着营销形势改变,TVC 可以不做,但品牌故事仍旧要讲。品牌价值就像定期存款,能给品牌带来长期稳定的利息,一些合资品牌至今还在享受 5 年甚至 10 年前一些广告积累下来的品牌资产红利。
故事要坚持讲,至于雷军还是刘德华来讲?发布会上讲还是工厂、车里讲?品牌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人、场景、内容。
除了 TVC,现场嘉宾还讨论了另一个内容形式——IP 联名。
实际上,很多车企早就是玩 IP 的高手。《头文字 D》完成了改装文化的国内启蒙;《007》系列将阿斯顿·马丁的英伦范展现得淋漓尽致;《变形金刚》让科迈罗成为一代人的梦中情车......
但当下,讨论度最高的 IP 联名总是与奶茶、咖啡、二次元相关,其中最成功的莫过于瑞幸与茅台的联名,车企也希望从这些案例中得到一些经验。
可瑞幸和茅台联名,别说车企,就连瑞幸自己恐怕也难以复制。两个品牌都是自带流量的国民品牌,又有极强的反差感,联名产品客单价也不高,合作必然会带来声量、销量的螺旋式上升。
Ronnie 总结,IP 通常有三层作用:
创造一波声量渗透一个人群留下一些心智标签大部分车企的 IP 联名合作,更适合以后两种为核心目标。
在做联名之前,品牌要思考联名要达成的效果:是通过联名在对应人群中获得曝光,降低 CPM?还是在对应人群心中留下一个心智标签?
车企的全域打法:一号位与一线销售打配合
前面说了这么多玩法,效果好的要么是双刃剑,要么难以实现,那么难道真没有一套成型、可复制,能做到品效合一,且适合车企的营销方法论么?倒也未必。
今年 4 月,奇瑞在视频号进行了一场“星途星纪元 ET 智驾直播”,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和罗振宇一同直播,展示奇瑞的智驾功能。直播斩获 2000 多万观看量,二创播放量 1.25 亿,全网阅读量 2.8 亿。
这场直播不仅给奇瑞带来声量,也为车企贡献了一套方法论:1990s
1 是一个头部达人,用来引发行业关注。比如奇瑞董事长尹同跃邀请罗振宇智驾直播制造话题后,就联合车圈顶流吴佩开始制造声量。9 是 9 个行业大号解读,比如奇瑞智驾直播,@TOPCara、@千斤顶说车等多专业大号都进行了解读,进一步扩大了行业的影响力。90 则是 90+ 领域达人内容二创传播。S 则是 100+sales 经销商转发 + 私域社群互动转发,通过社交裂变达到破圈。这套方法论核心在“1”。
小米、蔚来、华为等企业,一号位自己就可以承担“1”的功能。就说最近,蔚来火星红配色回归、华为三折折叠屏手机谍照,就是从李斌的直播以及余承东飞机上一张照片“泄露”出来的。
一些网感不是很强,或者话题度不高的一号位,可以像尹同跃一样,搭配一位达人出镜,降低难度同时提高声量。何小鹏这次直播前半程,就请来了 B 站头部博主“大鹏快开车”来测试小鹏 G6 的续航和智驾。
对于一些小众车型,比如豪华 MPV,这个“1”就可以是某位知名企业家。
比如周鸿祎最终选择了极氪 009 ,极氪特地办了一场盛大的交车仪式,创造了一波声量。近日车圈头部博主陈震的一条视频中,中国首位法拉利车主李晓华选车时也提及此事,极氪 009 开始在企业家群体中建立了豪华的心智标签。
有了“1”的声量和基调,品牌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找到合适的“9”和“90”,并通过销售网络和车主私域等渠道扩大传播。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车企十分关心的 KOS 模式。
在转化层面,KOS 是车企“降本增效”的新探索方向。距离特斯拉国内首店开业已有十多年,线下能给车企带来的增量已相当有限,线上渠道是车企降低 CPS 的希望。
而在传播层面,通过一个“中央厨房”统筹创作,向一线销售提供素材,在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一线销售就是品牌话题触发链式反应的关键点。
当然,KOS 模式目前处在探索阶段,还面临很多问题,比如销售私信回复效率不高、线索转化率不高、销售激励政策难以制定等。对于 KOS 模式的问题和解法,刀法后续会专门出一期内容拆解,这里不再赘述。
分析师点评
新营销浪潮里,汽车行业的产品形态、销售链路、商业模式、市场环境、营销打法都在快速、剧烈地变化着。
不变的是,品牌传播还是要回归到商业模型和目标,最终都是服务于人群。人群更迭之下,消费需求愈发多元,人群洞察愈发复杂,这是很多车企转身困难的原因。
下期内容,我们就将聚焦这个问题:汽车品牌怎样做好人群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