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城市竞速,京沪深苏领先,蓉宁穗冀望特色制胜

数据读城 2024-05-27 17:39:47

我国现已形成长三角协同发展、京津冀核心引领、粤港澳优势互补的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发展区域格局,各个省市区和城市都在根据自身产业底蕴实现人工智能领域的差异化、高质量发展。排在第一梯队的北京强在人才积淀,上海在机制和资金上占优,深圳率先打通全产业链,苏州以制造业底蕴为加持,其他如广州、成都、南京等城市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也有独到之处。

人工智能产业千帆竞发,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落地千行百业,逐步展现出改变产业形态和竞争格局的能力。尽管人工智能落地过程中存在多重挑战,不同主体推进的AI变革在价值、技术、路径层面仍有诸多难点亟待解决,但尽早塑造全新的“AI+”生态有望在这场竞速里保持领先身位。

聚势核心技术,聚焦主导产业,引育龙头企业,“人工智能,城市如何+”的蓝图已渐次明晰。面对日渐激烈的竞争和对有限产业要素资源的再分配,各地在人工智能产业的竞速赛道上应有自己的独特生态位。

城市竞争,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卡位战

核心产值及辐射产值高是北京人工智能产业的亮点,北京一地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就能占去全国比例的4成,2023年的该领域融资金额也占去近3成的全国比例。9所设立有人工智能学院和研究院的高校和超过4万名人工智能领域核心技术人才是北京最大的底气。

在多个产业领域与北京别苗头的上海,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强调政策出新、机制创新,同时不吝投入。这让上海拥有全国排名第二的大模型矩阵,并在深化应用方面走在了前列。350家人工智能领域的规上企业是上海的倚仗。以“从下至上”创新闻名的深圳发布41个“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的背后,是其该领域专利申请量全国城市第二、相关产业全国城市第三的强力支撑,以及其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快速打通了人工智能全产业链。与之类似的苏州,凭借同为“工业三巨头”的制造业底蕴,重点发力“AI+制造业”,成效斐然,以“苏州制造”和“江南文化”合力打造的人工智能“苏式高地”让其领先于成都、广州、南京等城市。

行业纵深,无人机、医药、能源等领域的硬核比拼

低空经济火热,行业需求多元,无人机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与跨平台实际应用持续推进,智能自主能力和执行复杂任务效能都大为提升的智能化无人机因为能够“边飞边思考”,被视为“飞在天上的新质生产力”。正确处理好人和机器的关系才能更好释放“人机混合”智能时代的技术红利——这一点在AI+无人机领域体现地更为明显。以AI赋能无人机行业,城市治理、测绘巡检、电力巡线等相对传统的工业无人机应用场景将得到扩展,外卖物流、医疗物资投送等新的应用场景受益加快落地,城市空中交通载人载物变为现实的脚步也将加快。

越来越多的药企开始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甚至与科技巨头直接合作研发更强大的AI制药模型。随着对研发投入的指数级增加,AI制药企业可能在短时间内开发出类似于Chat GPT这样具有涌现能力的模型,从而极大地加快攻克各类疑难杂症的进程。与欧美制药企业相比,国内企业的数据量级存在很大的差距,但国内企业也具备独特的优势,比如中药化合物、天然化合物数据,这是国内企业的强项之一。自身禀赋优势与有底层原创的AI模型叠加,或将实现对传统医药强国的弯道超车。

国家竞争,中国和美国分别有优势,欧日韩已掉队

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主体是美国和中国,欧盟和日韩有一定戏份,但因为技术和市场的短板,已经不具备左右整体竞争态势的能力。美国在基础研究和算法创新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在通用大模型和多模态人机交互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国则更注重应用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注重垂直行业与领域大模型的落地应用。此外,两国在政策法规、数据资源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会影响到两国在AI大模型技术领域的发展速度和方向。

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基石,以应用为根本,“AI+”持续激活发展新动能,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期间受益点与风险点并存,“AI+”的演进本身就是识变应变的持久攻坚战。

这场城市的新竞速赛中,需要避免让“AI+”陷入“运动式赋能”的窘境,而应该既注重普适性与普惠性,也应根据行业特点与精准需求体现匹配性与差异性,找到技术、成本与发展的最佳平衡点,从而更好地嵌入相关领域的创新生态中。

0 阅读:0

数据读城

简介:城市、产业发展数据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