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电影重温之《泯灭天使》:能毁灭人的是人自身

影视在左 2024-06-03 01:48:24

一群听完歌剧参加晚宴的社会名流,在宴会结束后却继续在主人的客厅中盘桓。

第二天清晨,这群人虽然又困又饿,却莫名其妙地无法离开房间。

有人试图走到门口,始终无法走到门外。

尽管门是开着的,但他们好像看到的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屏障。

路易斯·布努埃尔的经典影片《泯灭天使》的悬念感是像积木一样,一片一片、一点点地慢慢堆积的。

从厨师、仆人们的窃窃私语、借口离开,到宴会结束后客人们迟迟不愿离开,再到宴会第二天早上,一个客人突然提出为什么大家都没有离开甚至连尝试都没有时,影片的悬念感已然聚沙成塔,牢牢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这部影片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之一在于影片的主角是一群人,甚至可以说是所有人。他们的最大共性是都有自己无法或者不敢跨越的门,一种在影片中反复多次出现的无形障碍。

联想到导演布努埃尔本人的经历,这部影片通常被认为具有特殊的政治讽刺色彩,但它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即便当下来看,它也是一部思想非常超前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有非常丰富且深刻的寓意,像一场盛大的人性观察试验。

光鲜亮丽掩盖着污秽不堪

影片呈现的最直白人性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要时间够久,外表再光鲜亮丽、高贵优雅的人也会暴露出自私、贪婪、嫉妒、报复等阴暗本性。

对此,影片通过宾主们外形的变化予以呈现,宴会开始前,客人们都珠光宝气、衣履光鲜,等他们走出主人的房子时,个个都变得污秽不堪,肮脏恶臭。

人对自己的限制与毁灭

在更深层面上,影片探讨的可能是人对自己的限制与毁灭。

影片的主要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都是在主人家的客厅里发生发展的,那间客厅像人们为自己设置的身心牢笼。在一个明明可以轻松走出的困境中,人们作茧自缚,画地为牢,除了消极的抱怨、互相攻讦与妥协接受,并没有任何试图破局的行动。

事实上,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充满变数,即便在自以为安全的舒适区,也随时有新的情况和问题出现。

比如,影片中看似固定不变的客厅中,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人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群面临的个性和共性问题的变动。

最开始,当有人生病没药时,其他人不是离开房间去寻求救援,而是选择安慰病人;很快,缺水缺食的问题出现了,他们绝望之际想到凿开墙壁水管取水的方法;再后来,人们对病人的麻木甚至厌烦,即便有人因为死亡也无法让他们情绪波动;而在所有人都陷入疯狂崩溃之际,他们看到了三只外来的羊在客厅外自在走动,但他们仍然不愿意迈出房间一步,而是将羊拉进了房间作为食物……

没人置身事外,只是没意识到自我设置的牢笼与困境

更耐人寻味的是,不仅房子里的人出不来,房子外的人尽管想知道里面的人发生了什么,是否安全,是否活着,但是他们竟没有一个人敢走进房子的大门,进入那所房子一探究竟。

很多天之后,他们甚至怂恿一个孩子去探路,面对一大群人的鼓励,孩子本能地选择了后退。

房子里的人在集体崩溃之际,一个女人发出了提醒,然后他们重新还原了宴会后的场景,让一位音乐家弹奏了宴会当晚最后一首歌曲的最后一节唤醒了所有人的意识,让他们幡然醒,决定离开,并真的轻松走出了那座房子。

虽然房子里的人们以非常魔幻的方式解决了他们的困境,但影片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把同样的困境迁移到更大、更复杂的场景中。

在一所教堂内,人们与去世的人进行最后的告别后,所有人,包括神职人员在哪,却无法走出教堂的门。

这样的情节设置似乎寓意着所有人的都有自己为自己设定的困境,每个人都在心里为自己划定了条条框框,限制着自己去改变现状。正是这种自我设限,人扼杀了自己寻求突破的勇气,退却了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欲,一味拒绝改变,哪怕只需要一个简简单单的行动。

换言之,没有人置身事外,只是有时候我们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为自己设置的牢笼与困境,更遑论破局而出了。

影片在角色塑造、镜头运用、情节设定、叙事结构、主题表达、思想深度等方面都独具匠心,让人越看越入迷,甚至欲罢不能,是值得反复欣赏的经典影片。

0 阅读:4

影视在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