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黑名单》有一句台词:
“为什么别人敢在你身上做坏事,是因为你让人觉得在你身上做坏事,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
这话虽然听起来刺耳,却揭露了残酷的现实。
往往你被欺凌的原因,是因为欺凌者认为对你的行为不会有任何后果,所谓“欺软怕硬”,好人因为好心愿意付出,而坏人自私自利只会为自己着想。
宽容是一种美德,但如果失去了界限,它就变成了自我毁灭的开始。
善良本应被珍视,但如果过度,就可能培养出潜在的敌人。
你越软弱,别人就越会欺负你;相反,如果你越强硬,别人反而恭敬你。
做人啊,不必总是笑脸相迎,有时适时地表达不满和立场,该翻脸时翻脸,反而会赢得他人的敬重。
你的忍让,换不了友善心理学领域有一个概念叫做“内在强化”,它解释了当人们通过伤害我们而获得我们的让步或利益时,为何会重复这种行为。
如果我们总是选择忍耐和不抵抗,那么我们就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伤害我们的勇气。
作家柏邦妮曾在一个节目中分享了她的故事。
她在童年时期因为身材矮小且行动笨拙,而在一次体育课上,被一个男同学用篮球击中头部,尽管心中感到极度委屈,她还是选择了逃避和容忍。
这个选择导致那个男同学将她视为一个容易被欺负的目标,并在之后的体育课上,连同他的朋友圈一起持续地欺负和嘲笑她。
这段经历使她从小学到大学都不愿意参加体育课,并至今仍害怕在他人面前进行体育活动。
当她回顾这段往事,内心依然充满了难以释怀的情绪。
她说:“如果能够回到过去,我会反击。我的目的不是要打败他,而是要告诉他,我不是软弱之人,我不会带着这样的羞辱继续生活。”
她的一时忍让不仅引来了嘲笑,还带来了长期的心理创伤。
善良是一种优点,但如果善良没有了界限,它就会变成软弱。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提到:
“作为人类,懂得忍让是好事,但忍让必须有自己的底线。”
适度的忍让可以让你的善良更加闪耀;但过度的忍让只会让对方变得更加放肆。
正如余华所言:“当我们对这个世界采取强硬态度时,世界似乎也变得更温和、文雅。”
你不必去伤害他人,但你需要拥有自我保护的锋芒。
因为,并非所有的忍让都能得到适当的回应;并非所有的退让都能带来和谐相处。
你若好到毫无保留,对方就敢坏到肆无忌惮知乎上有个热议的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会拒绝他人?”
一个高赞的回答是这样的:“‘翻脸’代表你的底线,维护着你的尊严,代表了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被尊重。”
善待他人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善良被他人的利用,就应当学会及时说“不”。
书法大师启功先生曾因难以拒绝求字者而感到困扰。
因为他对所有人都有求必应,结果导致了求字者络绎不绝,严重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使他从写字的乐趣中解脱不出来。
他不好意思拒绝别人,最终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后来,当他重感冒且身体不适时,担心有人来打扰,他在一张纸上写下了四句诗:
“启功冬眠,谢绝参观;如敲门窗,罚款一元。”
看到这些话语的访客都心照不宣地安静离开了。
对于商业性的求字者,他要求与学校办公室联系并讲定价格,最终由他来书写,所有收入都被记录在案,用于后续的慈善事业。
正如毕淑敏所说:
“拒绝就是一种权利,你那么好说话,又有谁能体谅你?生活本已不易,很多时候,你放弃了自己宝贵的时间,却被那些利用你善良的人所压榨。”
没有边界的善意,对别人来说是蜜糖,对我们自己却是剧毒。
不要成为一个无底线、不懂拒绝的弱者,否则只会被人利用。
学会拒绝他人,就是对自己的善待;懂得适度施善,就能赢得尊重。
善良需要有尺度,行为需要有节制,适时翻脸,适时拒绝,这样他人才会知道如何与你相处。
余生,该翻脸时就翻脸,不要害怕得罪人孔子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对你不公,而你却试图用道德去感化他,
那些对你行善的人,你又应该如何去回报他们呢?
面对伤害我们的人,不应只是无原则的宽容。
你可以保持善良,但当你受到欺负时,应让对方承担相应的后果,这样他们才可能收手。
不应纵容那些软弱易欺的人;不应容忍那些贪得无厌的人;
为善良装上锋利的外壳,不去伤害他人,但也不允许自己被伤害。
给忍让设定明确的界限,不越界,也不容许他人超越这个界限。
愿你我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仍保持温和和善良的本性,但在面对恶人时也能展现出我们的坚定与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