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信的一生充满了转折。年轻时作为林彪儿子的秘书,他一度深陷政治风暴中心,最终不幸被判处15年的重刑。
在上海提篮桥监狱的常年岁月里,他找到了重生的道路。李伟信是如何在众多挑战中保持坚韧和创新,重新定义了自己的人生?
错误的选择与正义的立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李伟信担任林立果的秘书,初入这个圈子时,李伟信可能并未完全意识到自己将面对的道德和法律的双重挑战。
然而,在事态逐渐明朗化后,李伟信选择了坚持正义,拒绝跟随林立果走向更深的犯罪深渊。在关键时刻,他甚至保存了关键证据,帮助国家机关查清了真相,这一行为虽然不能完全抹去他的过失,但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他试图挽回的决心。
在上海提篮桥监狱,李伟信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服刑生活。监狱里,一切都是规定的节奏:起床、点名、吃饭、劳动、学习和休息。
每个环节都严格遵循监狱的纪律,凸显了“惩罚与改造相结合,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原则。
进入监狱的第一天,李伟信被分配到了一间与其他囚犯共住的大宿舍。
这里的空间狭小,上下铺的铁床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仅留下狭窄的通道。墙壁上挂着宣传标语,强调改造的重要性和劳动的光荣。
每个人的日常被严格安排,旨在通过体力劳动和心理教育让囚犯逐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学会新的生活方式。
每天的劳动时间从早上八点开始,持续到下午五点,只在中间休息一小时用餐。监狱的工作种类多样,有的囚犯被安排到厨房,有的则在车间制作衣物或进行其他手工活。
李伟信被分配到了一个木工车间,那里充满了木头的刺鼻气味和机器的轰鸣声。他需要在监工的监督下完成指定的任务,如切割木板、打磨成品等。
除了日常的劳动,提篮桥监狱还非常注重教育改造。监狱设有图书室,藏书量虽然有限,但涵盖了政治理论、历史、科技等多个领域。
每周,囚犯们会被组织进行学习,阅读一些励志和教育性强的书籍,同时还有从外部请来的讲师进行法律和道德教育讲座。
监狱生活与自我改造李伟信在提篮桥监狱的日子虽然单调且充满约束,但他并未放弃自己的求知欲望。他频繁访问监狱的图书室,这里虽然窗户上铁栅栏密布,光线昏暗,但对他而言却是一片宝地。他在那里发现了一些关于建筑和设计的书籍,这些书籍成为了他了解外界变化的窗口。
李伟信尤其对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感到惊讶。在阅读了关于当代建筑技术和世界著名建筑师的书籍后,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充满潜力的领域。
每天的固定阅读时间,他都会花在研究建筑设计的原理和方法上,慢慢地,他开始用简陋的工具,如铅笔和废纸,练习绘制草图。
李伟信的坚持和热情终于引起了监狱管理层的注意。监狱长对他表现出了特别的关心,了解到他对建筑设计的兴趣后,决定提供额外的支持。
他们为李伟信提供了一些额外的绘图工具和更专业的建筑学习材料,甚至安排了监狱里知识水平较高的狱警,偶尔来教他一些基础的物理和数学知识,这些都是自学建筑设计所必需的。
利用这些新资源,李伟信开始更系统地学习建筑的各个方面。他学习如何计算建筑所需的材料,熟悉了不同建筑风格的特点,甚至尝试了解建筑物如何影响其环境。
尽管只能通过书本和少量的实际绘图练习,他的技能仍然有了显著的提高。在长期的学习和练习过程中,李伟信逐步积累了不少知识。
他开始在监狱内部的文化活动中分享他的学习成果,偶尔会在小组讨论中解释一些简单的建筑原理,甚至用墙报形式展示基本的建筑知识。
自由之后的重新出发1996年,经过长达十五年的监禁生活,李伟信终于走出了提篮桥监狱的大门,重新踏入了自由的世界。
出狱那天,天空格外晴朗,但他的心情却不如天气般明朗。回到家后,他发现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妻子已经与他离婚,孩子们也因长时间的分离和误解选择与他断绝了联系。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李伟信没有选择沉溺于过去的痛苦。相反,这些挑战成为了他重新站起来的动力。
他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想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必须从头开始,重新装备自己。
首先,李伟信决定解决阅读国际设计作品中存在的沟通障碍。他报名进入上海同济大学的成人教育课程,开始学习英语。
每天早上,他都会搭乘公交车前往校园,和许多比他年轻许多的同学一起上课。课堂上,他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每一个练习,虽然起初他的发音并不标准,但通过不断练习,他的语言能力逐步提高。
与此同时李伟信将自己精心制作的建筑图纸寄往了国内外数十家知名的建筑设计公司。他的设计具有独特的创意和实用性,这使得他的作品很快在业界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不少公司对他的才华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每当这些公司了解到李伟信曾是一名出狱不久的囚犯,还涉及政治问题,合作的前景便常常立刻黯淡下来。
很多潜在的业务伙伴担心与一个有案底的人合作可能带来的社会评价和法律风险,因此最终选择了谨慎回退。李伟信的努力似乎一次次被无情打击,数月的尝试和期待落空,让他一度陷入了绝望。
面对接连的挫折,李伟信曾暗自想到,或许自己多年来的夜以继日的努力真的将付诸东流。但每当这样的念头浮现,他又会坚定地摆脱这种消极思维,提醒自己曾经跨越的种种困难和坎坷。
他对自己说:“我已经走过了那么多的泥泞和阴暗,不能在这里放弃。”就在这样的迷茫和坚持中,李伟信有一天在浏览报纸时,偶然看到了关于他少年时期好友贝聿铭的报道。
报道中,贝聿铭被誉为世界知名的华裔建筑大师,他的每一项作品都充满了创新和震撼力。看到这位昔日朋友的成就,李伟信感受到了一线希望。
于是,他决定尝试最后一搏,联系这位久未联系的老友。李伟信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到了贝聿铭的联系信息,并把自己的设计作品集以及一封充满诚意的信件送到了贝聿铭的办公室。
从出狱犯到成功的设计师贝聿铭对李伟信的设计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特别欣赏李伟信在设计中的创新思维和对细节的精确把握,这些都是贝聿铭极为看重的设计理念。
在研讨会期间,贝聿铭安排了与李伟信的面谈。两人在一间安静的会议室里,围绕建筑设计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李伟信向贝聿铭展示了他的几个项目设计,包括一些小型商业建筑和住宅区的规划。
贝聿铭邀请李伟信加入他即将启动的一个大型国际项目团队,这个项目涉及到在上海的一个新商业区的开发。
这对李伟信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机遇,它意味着他可以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实际应用于国际舞台。
在与贝聿铭的初次合作取得显著成功后,两人发现他们在建筑设计理念和商业运作上有着高度的共鸣。
因此,贝聿铭提议李伟信一起进一步扩展业务,共同在上海成立了美国贝氏建筑事务所的分支机构——贝氏建筑事务所(上海)有限公司。
李伟信担任了这家新公司的管理合伙人,他的首要任务是推动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在他的领导下,这家新成立的办事处很快展示了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公司吸引了一系列重量级的建筑项目,其中包括设计新颖独特的苏州博物馆和雄伟的中国银行总部大厦。
李伟信利用他在项目管理上的专业知识以及对市场动态的敏感洞察,有效地推动了公司的发展。
他在与政府和重要商业伙伴的多轮谈判中,每当公司拿下一个项目,无论是商业大厦还是文化设施,李伟信都会亲自参与,从初步设计到最终实施的每一个步骤,他都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项目质量的细节。
在李伟信的严格监管和领导下,公司的每一个建筑项目都力求达到行业最高标准,无论是功能性还是美学设计。
这种对卓越的追求,使得贝氏建筑事务所(上海)在业界赢得了“精细打造,卓越非凡”的美誉。
随着公司一次又一次地成功交付高质量的项目,李伟信的个人名声也水涨船高。他的能力和成就逐渐为人所知,在建筑设计领域内,被公认为一位真正的大师。
他的设计哲学和对建筑美学的深刻理解,引领了建筑设计的潮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
参考资料:[1]刘颖.提篮桥监狱与上海监狱制度的现代化初探[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6(5):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