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记住刘禹锡,或许就是从一篇叫《陋室铭》的课文中开始的吧!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身居陋室,而志行高洁。身处低谷,却安贫乐道,这是刘禹锡和绝大部分人的区别,也是他能够成为“诗豪”的重要关键。
今天,就让我们从刘禹锡九首经典诗歌作品中,去了解他那不平凡的一生。
刘禹锡,大历七年(772)出生在苏州,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祖籍是洛阳。
很多诗人的名字来源,都和梦有关。李白在出生前因母亲梦见长庚星(太白金星),所以才取名为白,字太白。
刘禹锡同样如此,据说他的母亲曾梦见大禹赐子,才有了“禹锡”这个名,有了“梦得”这个字。
刘家家世并不显赫,也算是世代读书,祖上世代为官,虽然官不大,但生活条件也比当时绝大数百姓要好的多。
父亲刘绪也对刘禹锡的学业非常重视,还通过自己的人脉,让儿子拜了著名诗僧皎然、灵澈为师。
从小聪明伶俐的刘禹锡,又有严父名师指导,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及弱冠的他,已是收获了无数的赞誉。
少年却未就此止步,他心中还装家国天下的青云志,科举这条路,他必须得要征服。双十年纪的他,来到帝都长安。
刘禹锡虽是后辈,却凭借满腹的才华,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好友,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公元793年,刘禹锡首次参加科举,便一举而中。也是在这次考试中他认识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柳宗元。
照惯例,新科进士有游园、慈恩寺提名等活动。多年后的春天,刘禹锡看到人头攒动慈恩寺时,回想起自己考取进士那一年,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参加活动,不禁写下了《赏牡丹》一首诗。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那年京城牡丹花怒放,遍地锦绣时,他21岁,柳宗元20岁,是京城众多士子最耀眼的明珠。之后他们各奔前程,虽历经风霜洗礼,却始终荣辱与共。
早年间的游历和数年的为官生涯,刘柳二人深刻意识到国家和百姓的处境,使得他们逐渐和王叔文等一干有志之士走到了一起,许下了国强民安的治世宏愿。
805年唐顺宗即位,主政的王叔文等人,筹备多年的改革计划就此拉开帷幕,刘禹锡也进入了改革中枢成为了核心人物之一,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不过随着顺宗的身体的不适,改革仅仅维持了140天,便宣告失败了,改革的核心人物自然也不好过。
“二王八司马”受到各种打击,死的死,伤的伤。对此灰心丧气、郁郁寡欢的大有人在,而被贬去朗州的刘禹锡,却仍有坚忍不拔之志,乐观的豪情。《秋词》这首诗,便是他此时所作。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中他与世人悲秋伤时的惯常做法完全不同,深受打击却依然流露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表现出他那乐观不服输的情怀。
在他被贬时,新任皇帝有“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的旨意,所以他在贬所一待便是十年之久。
人的一生,除掉年幼不懂事,年老做不动事之外,又有几个十年,好在他还是得到了回京的旨意。
回京后的已是春天,春和日丽,他便与一众重逢的好友相约去玄都观赏花。故地重游,总会生出很多感慨。
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满园的桃树,触景生情他便写下了一首诗。
《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景是好景,诗是好诗,可有些人不是好人。
于是他这首诗在有心人看来,那是别有心了。什么这些人,这些树,都是刘郎离开京城后才粉墨登场的,你想说明什么。
一封奏书上去,把刘禹锡说的是冥顽不灵,知错不改,动不动就毁谤讽刺朝廷。
于是乎刚回到长安还不到一个月,刘禹锡又接到被贬的旨意,这次还更远,去到了播州。
刘禹锡闯下的祸,还连带着柳宗元一起承受。柳宗元被贬去了柳州,舟车劳顿,心情抑郁的他,再次被贬不久,便在任中撒手人寰。
刘禹锡却如同打不死的小强,在坎坷中倔强的生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
长庆元年(821)冬,他被任为夔州刺史,有感于大河滔滔,他写下了《浪淘沙》组诗。
《浪淘沙·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不要说被贬之人,就好像是沙子般沉到了水底,再无重见天日的机会,其实这是上天在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就像那经过千遍万遍的淘漉而发光的,才是真金。
这首诗可以很好的看出刘禹锡为什么会被称为“豪”,经历人生困境,他不自艾自怜,反而保持着旷达乐观、超然豪迈的人生态度,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
刘禹锡在夔州的几年,他与民同乐,用手中的笔,记叙着当地的风土人情。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他结合当地的民歌,民调,写下了清新活泼接地气的《竹枝词》组诗。最有名便是上面这首,把少女对情郎爱慕的羞涩心理,刻画得精细入微,让人回味无穷。
能够在苦难与坎坷中坚持了自我,把苦难贬谪日子过成了诗,这就是刘禹锡。
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上任途中,沿江而下,途经洞庭湖,正好是秋天。
洞庭湖刘禹锡之前到过几次,但秋天的洞庭湖在他眼里格外的美丽,于是诞生了一首千古名篇。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月光下洞庭湖微波不兴,平静秀美。皓月银辉之下的洞庭山愈显青翠,水愈显清澈。
湖光山色与秋月相得益彰,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在洞庭湖稍作停留后,他便继续沿江而下到了西塞山。
此处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刘禹锡看着它想起朝廷这几年对地方藩镇的军事行动,虽取得一定胜利,可仍然无法恢复统一局面,便借着西晋灭吴的往事,写下了一首诗来怀古抚今。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诗寓熔记事、说理、抒情于一炉,深刻的思想蕴含在那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笔调之中,指出了占据一方但最终还是会覆灭的历史规律,表现了他刘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怀,堪称怀古题材之绝唱。
在和州的几年,刘禹锡受到了和州知县的刻意刁难,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陋室铭》。
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途径金陵(今南京),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其中第二首即《乌衣巷》。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折射出了历史的盛衰兴败沧桑巨变,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也是他的怀古名篇之一,曾博得白居易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从和州回洛阳,刘禹锡走的是水路。他从和州沿长江而下经金陵在至扬州,后走京杭大运河而上。
当时从苏州回洛阳,也会经过扬州,这就让他遇见了和自己同一年出生的大诗人白居易。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两人初次相逢,便一见如故。两人也不辜负这上天的恩赐,上演了一出又一出温馨的夕阳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
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虽然二十三年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可又能奈我何,且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他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表现了他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虽遭贬却意志不减的精神。
这样的精神是如此的乐观积极,如此的催人奋进,因此这句也成为了传诵千古的警句。
大和元年(827),年近古稀的刘禹锡任东都尚书,次年他从洛阳再次调回长安,任主客郎中。
回到阔别十多年的长安,早已物是人非,朝廷上的官员换了一茬又一茬,皇帝都接连换了四个,遑论曾经的好友、政敌,大多作了古。
按常理来说,经历世事沧桑,仕途沉浮,是个人都学会了和过去和解,变得更加世故圆滑,变得更加成熟。
可刘禹锡没有,他回到长安又找时间游了一次玄都观,并且又写下了一首诗。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如果说上一首桃花诗,刘禹锡根本就没有什么别的隐喻,却被人借机小题大做。那这首诗,就有点赤裸裸讽刺的意味了。
诗里以玄都观桃花的盛衰,表明自己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根本不带怕,最终这场斗争以权贵们的失势,刘郎的再度的归来而结束,胜利的喜悦和骄傲溢于言表,诗豪之称可谓是名副其实。
正是他内心小宇宙非常强大,精神力量极其乐观,所以他在困苦的环境里坚持做自我,在艰难中保持乐观,所写的诗才能表现出百折不挠豪情风貌。
乐天好命,刘禹锡和白居易两人都很长寿,晚年两人一起居住在洛阳,当起了“邻舍翁”。
公元842年七月,诗豪刘禹锡在洛阳家中,走完自己的一生,享年七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