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价值事务所”公号,关注公号,和我一起挖掘更多宝藏公司
本文是《价值事务所》的第1537篇原创文章。文章仅记录《价值事务所》思想,不构成投资建议,作者没有群、不收费荐股、不代客理财。
在此前《价值事务所max》的文章中所长有讲,咱们做投资,最主要还是应回归企业的底层逻辑,看清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如果企业的底层逻辑足够顺畅,那很多中短期的鬼故事,其实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近期的《所长会客厅》中,不少同学都在问CXO,在此,所长就这个问题同大家详细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不妨想想看,我们谈CXO、看好中国CXO,他的核心逻辑到底什么。
CXO的底层逻辑我们都知道,CXO的本质是卖水人,是帮创新药企做新药研发、生产的,此前,摩根士丹利对全球108个医药企业的负责人进行访谈(调研的主要是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中国也有但只有三、四家),最后总结出七条企业挑选CDMO时最看重的能力,重要性由高到低分别如下:
一、能不能做一体化服务;
二、临床前开发能力,CDMO中的“D”;
三、技术能力;
四、产率;
五、规模;
六、质量;
七、价格。
从上述七条不难看出,端到端一体化服务能力是最关键的,那么问题来了,这项能力为什么这么重要、这么关键?
这就要讲到创新药行业的底层逻辑了。
创新药,既然名字中都有创新两个字,其实就充分说明了行业特点,即以创新驱动、去中心化,毕竟公司大到一定程度,创新的效率便一定会下降。
这里我们不妨看一组数据:
2018年,小型的创新生物药公司占全球药物研发管线项目的80%,而同期大型制药公司仅占15%。
2021年,小型的创新生物药公司创造35%的新药,占据了76%的新药上市份额。
虽然笑到最后的都是有钱、有资源、有营销渠道的跨国大药企,但全球真正的创新引领者其实一直都是小的Biotech,大药企们在创新药上现在其实都更依赖BD/并购,而非自研。
而小Biotech,既然小,就说明要啥啥没有,他们最需要的就是端到端一体化CXO,只需要有idea、有钱、有专利,剩下的交给CXO即可,他可不想今天找了这家企业做一个细分环节,明天再找另一家企业做下一个细分环节,在创新药的研发过程中,时间就是金钱,而且是很多很多钱,毕竟专利是有时间限制的。
这是全球创新药行业最底层的规律,它不受任何外力所干扰。
而端到端的一体化CXO,基本只有中国CXO能做。方达控股在一次投资者交流中讲到,在北美,做合成这一块的企业实际上并不多,美国CRO公司以临床前开发、DMPK,包括生物学,再到安评毒理的发展为起点会比较多,因为这一块并不是那么人力密集型。
为什么端到端一体化CXO是中国的发明,因为只有中国才有这么多高素质工程师人才,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生物医药人才稀缺且昂贵。所以,我们看国际上的头部CXO,龙沙、三星生物、Catalent都只是CDMO(搞生产),没有R;而查尔斯河、徕博科、ICON等又都只有前端R的一部分,当下的Top10中,只有药明系是玩的CRDMO。
药明系能后来居上的核心奥秘就在于,从源头锁定了一大堆分子,然后陪伴着这一大堆小客户慢慢长大(把源头锁定的分子慢慢往后做),待小客户成长为大客户,药明系自己也就长大了。
以药明系新推上市的药明合联为例,药明合联的市占率之所以能在三年时间内从1.8%飙到9.8%,核心就在于从源头狙击分子一点点往后漏,目前单纯就分子数量看,他是妥妥的全球老大,只是源头分子的收入较少,越往后期做收入才会越高,但无妨,毕竟这些分子都跑不了。
法案的影响好了,看到这里,其实我们应当清楚,中国CXO之所以能崛起,底层核心逻辑在于工程师红利,在于能做端到端一体化CXO,这是他内在的能力,不论发布怎样的法案,都无法影响到这个最底层的能力。
是的,当下药明系绝大多数的营收都来自美国,如果法案真的通过(虽然通过概率极低),短期内自然是不好的,对国内CXO自然会有一定影响,但真的就会让这些CXO毫无逻辑可言了么?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是的,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有着数量最多的创新药企,但别忘了,医药行业水大鱼大,是个上十万亿的永续性增长行业,药明康德一年营收也就400亿而已,这个行业的蛋糕他才吃了多少,即便没有美国,也还有其他国家,只是开发难度可能会更大。
此前的文章所长也讲过,咱们国内的的创新药市场正在飞速发展,近几年对外授权的数量和金额一年一个新高,甚至还出现了一大堆首付款超过5000万美金(约合人民币3.5亿)的高价值对外授权,首付款可是你毛也没有、啥也不用干海外企业直接打到你账上的钱,能让人家跨国大药企上来就给这么多钱,只能说明相应产品价值高。以前几年都出不了一个,现在一个月就可以有好几个;以前一个对外授权可以上各大媒体头条,各大券商都可以为此写一篇分析报告,现在各个机构看都懒得看了,因为大家早已习以为常。
2023全年,中国制药企业共达成156项药品对外授权(包括国内转国内、国内转国外),不论数量还是金额都创了历史新高,而且里面不少授权的金额都大得让人吃惊。
那么,未来是不是也会有一天,不靠海外市场,只靠咱们国内就足以撑起我们的CXO?毕竟中国的市场之大,是绝大部分地区或国家难以企及的。
这就好比当年因限制公款招待,很多人觉得茅台逻辑坏了,但没多久商务宴请和民间消费就起来填上了公款招待的坑,茅台就又YYDS了。
况且,企业也是会采取应对措施的,并非趴在那里不动随意任人宰割。
就好比英伟达,被限制很多芯片不能出口给咱,于是他就干脆为咱们国内定制了一些芯片同我们做生意。那么,即便以后法案通过了,美国的药企不能直接和我们做生意,难道不能间接做么?
普洛药业在近期的投资者交流中讲到,地Y方面,公司也在积极采用应对措施,一方面加强客户关系和产业链合作紧密度,另 一方面进一步加快国际化布局,并且从制造端考虑,可能会选择稳妥地参股海外企业,实现从“中国制造—供应全球”到“全球制造—供应全球”的模式转变,解决客户的担忧,在地Y更为复杂的环境下,为企业发展做好相应的准备。
只要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只要跟你合作能让他更快更好的出药,只要你能随时高效响应客户的需求,那客户就一定会和你合作,道理很简单,药企是天然面对全球竞争的,你不用效率最高的方式,别人用了,那久而久之你就会落后。
所以,别太担心、别太着急,所长总说要对大企业有点信心,因为他们有资金、有技术、有实力等等,其实比我们看到的要强大得多,毕竟能长这么大,本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他们面对困境的办法也绝对会比我们普通人想到得多。
更别提这个法案还没有这么坏,最新的参议院版本中添加了祖父条款,法案生效后与美国政府相关的合同才会受到限制,不涉及美国政府资助的项目和工作便不会受现行版本法案的影响,而创新药研发更多其实还是企业自己的资金,所以,即便这个法案生效,对CXO的影响也没这么大。
声明:文章仅记录作者思想,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巨大风险,需谨慎谨慎再谨慎,希望大家像对待装修房子一样对待自己的投资,不要让挑公司的时间还不如你挑家具的时间来得多,你对待小钱能反复权衡,怎么对待大钱反而如此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