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琴,寥寥山水扬清音。”唐代皮日休的这句山水清音的神仙诗句,我特别喜欢。
大地为母亲,厚圆方广,正靠着它的崇山峻岭、河流湖海、人民生灵、万物草木,来表现着自己的灵秀与生机。
爬上高山,进入深林,看尽了那回环的溪流、幽静的泉水、奇怪的石头,再远的地方也都能够走到。
当你官场里失意,生活不如意,灰心丧气,痛苦烦恼时,自己或者与三五知己,进入山林,拨开草丛坐了下来,把带来的一壶酒全部喝光。
酒醉之后,大家则相互枕在一起躺了下来,心意也非常地舒适。
寄情于山水之间,泯去了官海浮沉的机心和忧虑,投入到大自然的山水无心之中,得到了无限的自在和乐趣。
【01】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唐·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很不幸,如果犯了事,做错了事而被贬,估计也无可厚非,但是以刚而犯上,而两遭迁谪,多少有点意难平。
第二次遭贬谪之时,刚好遇到与裴郎中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两人可谓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同病相怜,发为歌吟。
“乱军交白刃,一骑出黄尘。汉节同归阙,江帆共逐臣。猿愁歧路晚,梅作异方春。知己酂侯在,应怜脱粟人。”其实在此之前,刘长卿就已经送过裴郎中了,这次的“重”送,心里想想都为他俩难过。
黄昏时分,江畔的氛围被赋予了一种淡淡的哀愁,猿声嘶哑,其音凄切,在日暮的寂静中低吟。
送别的客人们已然四散而去,只留下江水悠然而逝,带着一抹苍茫的暮色,漫过心头,独留一人沉浸在别离的寂寥中。
那是一种“人自伤心水自流”的情境,无情的江水默默流淌,对照着内心无法排遣的离愁别绪,使得这份孤独与无奈愈发深刻。
再观那即将踏上漫长贬谪之旅的裴郎中,行程之远,相较于己更添了几分沉重。
青山连绵,万水千山,这一叶孤舟载着他驶向未知的远方,让人不禁心生牵挂,思绪也随之飘向那万里之外。
“青山万里一孤舟”画面,与之前流淌的江水遥相呼应,既揭示了裴郎中未来的寂寞旅程,又寄托了诗人无比真挚且绵延不断的惜别之意。
山水有清音,一程山,一程水托负着诗人的玲珑剔透心陪着好友至吉州。
有如李白对老铁王昌龄的深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整首诗如行云流水,直陈其事却又含蓄蕴藉,借江边送别的实景寓情于景,使得写景与抒情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刘长卿以其凝练而不失雅致的文字,精心雕琢每一处细节,让读者在宁静优美的画面中,悄然感受到那份深藏的离别苦涩与对友人的无尽思念。
【02】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张志和《渔歌子》
读这首词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色彩淡雅而秀逸的水彩画,从中体现着作者那种冲淡宁和的心境。
唐时,一些士子为入仕途而寻求终南捷径,便去隐居林泉。以邀帝王赏识召幸,他们虽居山林,内心却并不闲逸,总骚动着一种希冀。
与这些人相反,张志和却是绝意仕途,寄情山水的真隐士。
所以,该词的情调是恬淡的,作者的心绪也是闲适的。从词的意境中,我们可以看出词人是真的醉了。
“杏花春雨江南”,是古代文人墨客希求隐逸之地。张志和既是词人,又是画家,因而他笔下是一片诗画情境。
在短短的小令中,他把雨中江南的那种美感和内心深处的那种冲淡刻画得极具意味。
作为画家的张志和仿佛是在点染一幅画卷: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意,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
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叟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泛舟于春波之上。
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晕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画面浸在了一片溟蒙的烟雨之中,显得幽远而旷淡。
《渔父》词是借鉴民间渔歌而成的,因而,基调多清新朴实,语感玲珑飞扬,很适于表现淡泊飘然的意趣。
张志和这首词无论是所摹景致,还是词的风格,都可用“芙蓉出水”来涵括,而这清风朗月一般的情调正是中唐以,后文人所推崇的美学境界。
唐代的皎然就说过:“至丽而自然,至近而意远”。张志和正是以这种风格表现自己那种恬然自安,飘然莫偕的高古心志。
中晚唐国力凋弊,朋党间互相倾轧,当此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当是文人们高蹈的选择。
词人兼画家的张志和于是作了归隐的“烟波钓徒”,后代便也有幸欣赏到他的这首亦词亦画,充满神仙意趣的优美篇章。
【03】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唐·柳宗元《渔翁》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承受着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寄情于异乡山水。
渔翁晚上住在西岩之下,清晨醒来,要点火做饭了。他用竹筒汲来清清的湘水,又收拾起一堆竹叶竹茎,点燃熊熊火苗。
江水是脚下日夜流淌的,竹子水月脚工是身边触手可及的,渔翁晚上靠着岩石睡觉,早晨一伸手,一弯腰,就过起了生活,简简单单的,已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原来永州的水可以那样清,竹可以那样翠,不仅是中年人蒙尘的眼睛被洗了一遍,永贞失败被贬的失意人蒙尘的心灵也被洗了一遍。
一轮红日喷薄,渔翁生火的炊烟散去了,湘江上的雾气也散去了,渔翁呢?
好像随着轻烟飘走一样,渔翁不见了,像神仙一样隐遁了。他到哪里去了?
忽然传来“欸乃”一声,这是渔翁用船桨划水的声音,原来,渔翁已经驶入大江,融入了青山绿水之中。
回看自己的小船已经驶入江心,他回看天边,江流滚滚,昨晚露宿的西岩上,只有几朵白云,在无忧无虑,自在追逐。
就如陶渊明“云无心而出岫”的意境,一种自在闲适之情油然而生。
渔翁在回头看,看滚滚湘江,看半生坎坷,看世间的白云苍狗。
这就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永州的青山绿水,抚慰了诗人,让他得到内心的宁静。
在近十年的贬逐之后,诗人终于不再昼夜惶惶,悲愤交加,而是“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是他贬官永州之后不久写成的。
那个时候,他还感到透骨的寒冷,透骨的孤独,可是,经过十年的磨砺,山水由黑白变成了青绿,柳宗元也由孤愤转为恬淡,这就是山水洗涤之后,人便释然放下了。
【04】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求仕失败之后,离乡赴洛阳,再南游吴越,途经建德江(现今安徽)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
把船停靠在烟雾笼罩的小洲旁,暮色苍茫给离家的游子增添了新的忧愁。
放眼望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广阔远处的天空似乎比树木还低。
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令人倍感亲切。
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原来,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自己是那么亲近。
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诗短情长,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
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
孟浩然的这首小诗,融合了夜间的山水清音,个人情感渗透,情景相生、思与境谐,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05】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一生仕途不得意,常常浪迹山水,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自遣。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和煦的晨光洒入古寺中,诗人迎着朝阳踏入幽静的禅院。
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幽静更幽处,曲曲折折,往复回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
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顿觉了悟,心中一片空明澄澈,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感到周围的一切声音好像突然间归于沉寂,只听见回荡在寂静山林中的阵阵钟罄之声。
他顿时就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这一刻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令人心驰神往。
全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烘托出古寺内环境的清幽,旨在抒写作者所领悟的禅意。
此诗首写万象纷呈的精彩世界,而名利场中的人在潭中自照万念皆消,诗人的淡泊名利、心静如水的豁达心胸通过此诗充分展现在读者面前。
【06】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宋·王安石《江上》
秋日的长江之畔,王安石孑然一身,凭栏远眺。他眼前的江水,悠悠流淌,带走了往昔的繁华与喧嚣。
秋日的天空,阴云密布,却又在风的轻拂下,缓缓撕开一角,露出淡淡的蔚蓝。那抹蓝,带着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痕迹。
雨后的乌云,沉甸甸的,在斜阳的映照下,缓缓移动。
远处的青山,层层叠叠,阻断了前行的道路。然而,当船只转过一个弯,眼前又豁然开朗,无尽的江水映入眼帘,成片的白帆渐行渐渐近。
那一刻,王安石的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仿佛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
他想起自己曾经身居高位,手握重权,却又在变法失利后,选择辞去相位,退居金陵。
那时的他,或许曾感到迷茫与无助,但如今站在长江之畔,他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与恬淡。
他诵诗说佛,他的诗中,不再有往日的雄健豪迈,而是充满了空明幽淡的意境。
这首小诗,便是他心境的最好写照。
他摄取了秋日的阴云、晚霞、青山和白帆等远景,构成了一幅唯美的画面。那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仿佛是他心灵的投影,是他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他看到了云的低徊,雨的含蓄,山的回环,帆的隐现。这些景物,在他的笔下,不再是简单的自然元素,而是具有了深刻的哲理与象征意义。
王安石站在长江之畔,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他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过去与未来,看到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与变幻无常。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我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