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贺龙之女向中央提出要求,毛主席当即指示:按恩来意思办

才灿看历史 2023-09-30 20:43:00

1975年的初,料峭的寒冬转眼间被暖春和煦的微风替代,街边、院落的枯木也抽出了新的嫩绿枝芽。

已经年过八旬的毛主席侧卧在半开着的窗边,一丝暖阳照耀在他的身上,倍感惬意。

“主席,周总理送来了一封信,您现在要看吗?”

伴随着一阵轻轻的推门声,机要秘书张玉凤却已出现在身旁,她的手中还拿着一个棕色的信封。

毛主席笑着点了点头,示意她将信封先放在桌子上,自己稍后就看。

毕竟,对这位相处了几十年的老战友,毛主席是十分了解的。眼下周总理的身体情况很是不好,如果不是有十分重要的事情,他是不会亲自写信、并且直接送给自己。

待张玉凤离开之后,毛主席随即拿起那个信封,打开之后这才发现、里面其实有两封信:一封是周恩来写的,另一封则是贺捷生写的。

逮到毛主席认真看过这两封信件之后,发出来长长的叹息:“贺老总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绝不能让他的家人寒心呐”。

贺捷生,正是贺龙元帅的女儿。

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毛主席再次把张玉凤叫了进来,他将两封信紧紧捂在胸口、一边喃喃地说道:“对于贺捷生提出的这个要求,我看就按照周总理的意见去办吧”。

那么,贺捷生在那封给毛主席的信里,究竟写了些什么呢?

为何毛主席在看过那封信件之后,第一时间竟然说出“决不能让贺老总家人心寒”这样的话呢?

1

1969年6月9日,身为新中国开国元帅的贺龙与世长辞。

在那个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因为贺龙元帅身份的特殊性,再加上“别有用心之人”的有意诬陷,贺龙元帅去世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强加在身上的冤屈一直没能洗刷。

直到5年之后,也就是1974年9月29日,经过周恩来提议、毛主席批准后,中央终于发布了《关于为贺龙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

也正是靠着毛主席、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信任与支持,贺龙元帅终于得以沉冤昭雪。

得知组织上终于为父亲恢复了名誉,贺捷生尤为激动:“一直以来,我和父亲聚少离多,但我知道他是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而不得已舍小家、顾大局,现在他恢复了名誉,我想父亲的英灵也会感到欣慰的”。

1935年11月1日,贺捷生出生于湖南省桑植县。

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贺捷生是贺龙元帅的长女。其实在此之前,贺龙元帅与妻子蹇先任曾有过一个孩子。

1929年的时候,刚刚领导发动了荆江两岸年关暴动和湘西起义的贺龙,带领部队来到了湖北、湖南交界地,创立了红二军团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不久之后,刚刚年满20岁的女学生蹇先任投笔从戎、参加了工农红军,在湘鄂边区参加革命运动,先后在部队里担任文化教员、前敌委员会文书等职务。

正是因为从军的经历,让蹇先任与贺龙结识,两人很快就擦出了爱情的火花、结成一对革命夫妻。

婚后的第二年,蹇先任便生下了一个女儿。当时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贺龙喜极而泣,再也无法克制心中的喜悦。

毕竟,当时他已34岁,与那些刚刚成年就结婚生子的人比起来,年纪确实已经不小了。而对于贺龙来说,人生最令人振奋的,大抵就是中年得女。

很快,贺龙元帅就为女儿取好了名字“红红”。

毕竟他们的队伍,是为中国劳苦大众而战的红军队伍,“红红”这个名字,对于刚出生的女儿来说,的确非常合适。

不久之后,贺龙接到组织上的命令,要他火速带领军队前往洪湖一带、在那里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作为一名军人,贺龙自知要严格服从命令,临别之际他不舍地拉着妻子蹇先任的手,深情地说道:“我这次带队伍去洪湖,可能要很长时间。眼下局势不安定,你和孩子还是暂时就在湘西吧”。

面对离别,蹇先任表现得十分坚强,她反复地叮嘱:“一定要注意安全,我和孩子等你回来。”

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贺龙走后的那年冬天,国民党反动派的部队进入了湘西,开始四处抓捕共产党人。

蹇先任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女儿躲进了深山中,奈何当时天寒地冻、气温极低,婴儿的免疫力又极差,没过几天红红就染上了风寒、高烧不退。

最终,不到一岁的红红就病死在了深山中。

丧女之痛对于贺龙和蹇先任来说,是极其沉重的打击。但为了革命的胜利,夫妻二人还是叫紧牙关,将个人的悲痛抛之脑后。

时间来到1935年,贺龙带领红二、红六军团在湘鄂川黔边区与敌人展开反“围剿”作战,连续取得了龙家寨、十万坪、中堡等数次战役的胜利。

就在他和部队干部们商量接下来的军事部署的时候,年轻的警卫员突然闯了进来,扰乱了众人的思绪。

贺龙见他大口喘着粗气,通红的脸上挂着掩饰不住的兴奋,当即皱眉问道:“咱们部队里是不是有规定、进作战会议室的时候要打报告?”

可谁知,这名小战士完全没有理会这句问话,他使劲咽了一口唾沫后,激动地嚷道:“贺总指挥,您的夫人生了个女儿,这是王委员亲自发来的喜报”。

贺龙赶紧接过电报,上面的的确确写着蹇先任刚刚诞下一女,请贺龙取个名字。

最后的署名,正是留在湘鄂川黔边区后方组织工作的王震。

红红的离世,对于贺龙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虽然这几年来、他一如既往地指挥军队频频取得大捷,但内心的痛苦只有他自己明白。

而现在,已经40岁的贺龙再得千金,其中的喜悦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可是欣喜过后,贺龙却再度犯了难。

虽然他指挥军队所向披靡,可是在给孩子取名这件事上,却一直犹豫不决。

“该取什么名字好呢?”

接下来的几天里,贺龙只有空闲下来,便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满脑子考虑着这个问题。

当身为副总指挥的萧克看到这一幕后,连忙笑道:“取个名字,就把你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随后,他稍加思索便接着说道:“既然咱们刚打完胜仗,孩子就出生了,不如就叫‘捷生’,你看怎么样?”

闻听此言,贺龙当即拍手叫好,给新出生的女儿取名为贺捷生。

2

1935年11月中旬,也就是贺捷生出生不过半个月的时间,贺龙再次接到命令,要他率领红二、红六军团参加长征。

按照当时红军的规定,部队里不准带孩子。

那个时候,很多部队的领导人为了遵守这一规定,只好将子女托付给亲戚、或者是同乡照顾。

就拿毛主席来说,他就把几个孩子托付给弟弟毛泽民、毛泽覃等人照顾。

在红二、红六军团即将踏上长征之路前,贺龙也打算将女儿交给老乡代为扶养。那名老乡本来表示要回去和家人商量,可过连等了几天都没有消息。

贺龙考虑到,毕竟贺捷生是红军将领的女儿,那名老乡怕是担心给自己招惹来麻烦,索性一咬牙做出了个大胆的决定:要带着女儿一起长征。

于是,他找到任弼时、萧克、王震等人商量,大家也表示支持贺龙的这个决定。

正因如此,贺捷生成为长征队伍中年纪最小的一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贺龙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0师师长,率主力部队东渡黄河、开辟晋西北抗日革命根据地。

这是贺龙与女儿的第一次分别,在当时那个前途未卜的抗日局势下,老将军临行前不舍地捏了捏贺捷生稚嫩的脸蛋。

女儿才2岁,贺龙就要离开她奔赴前线,再度相见不知是何年何月、又或者说是否还能再见?

那份不舍是寻常人难以理解的。

克制好内心的情绪后,贺龙对着蹇先任再三交代:

女儿长大后一定要读书,不接受教育是不行的。另外,孩子以后可以跟你姓,但“捷生”这个名字一定不能改!

从那以后,父女分别的时间持续了12年之久,直到1949年底新中国成立,久未谋面的贺龙与贺捷生才再度相见。

当贺捷生被接到重庆之后,终于见到了她日思夜想的父亲。

那个时候,虽然新中国已经成立,但西南边陲却仍旧动荡落后,反动派的残余部队和土匪时不时扰乱当地的老百姓。

为了消除匪患、建设大西南,中央委任贺龙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司令员、中共西南局第三书记等诸多职务,配合刘伯承搞好哪里的军政工作。

此时的贺龙被委以重任,变得比之前更加忙碌了,当他看到贺捷生第一眼的时候,竟然迟疑了很久。

还是贺捷生率先打破了这份尴尬,她扑向贺龙的怀中,声泪俱下道:“爸爸,我想念您”。

此时,贺龙终于能够确定,眼前这个小姑娘正是自己的女儿。

他微微颤抖地说道:“捷生,是捷生吗?这么多年不见长这么大了,爸爸都认不出你了”。

虽然那个时候,贺龙元帅膝下又有了一儿一女,但他对于贺捷生的疼爱丝毫没有减少。

毕竟在过去的12年时间里,他为了革命事业、对贺捷生亏欠得太多,再度重逢之后,必定要把这些补偿给她。

在贺捷生的印象中,父亲对她最多的嘱咐就是:“你要多读书,多学习文化知识,要为咱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出一份力”。

而贺捷生,也是按照父亲的叮嘱做的,她经过多年的努力学习,终于在1955年考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

大学4年时光很快过去,临近毕业时,贺捷生听说西北建设需要大量人才,于是自作主张报名去了青海支教。

等到贺捷生拿个已经盖过公章的登记表回家时,贺龙元帅的脸上满是不舍。

然而,虽然他的心中有一万个不愿意,但女儿做出的决定,他还是完全支持。

贺龙明白,孩子总是要长大的,而自己不可能永远陪在她的身边,让她尽早地去面对一些生活上的磨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送别女儿时,贺龙忍着悲痛说道:“女儿啊,你要自立自强,不管以后家里发生什么事、爸爸妈妈以后会怎样,你都要坚强”。

贺捷生听在耳中、记在心里,重重地点了点头。

然而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竟是自己与父亲的最后一次对话。

3

1969年6月9日,贺龙元帅病逝,享年73岁。

当远在青海的贺捷生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犹如晴天霹雳。然而更令她感到难过的是,父亲去世之后,因为一些特殊原因,竟然无法举办葬礼和追悼会,就连骨灰竟然也被“别有用心之人”偷偷藏匿了起来。

贺捷生本想请求组织上为父亲恢复名誉,可是思来想去之后、还是觉得不妥。

毕竟那个时候,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年事已高,身体情况也非常差,自己怎么忍心再去劳烦两位老人呢。

直到1974年底,在毛主席、周恩来等老同志的关怀下,中央办公厅终于发布了《关于为贺龙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贺龙元帅去世5年之后,身上背负的冤屈终于得以洗刷。

然而,由于当时仍处于比较混乱的特殊时期,中央对于贺龙元帅的后事问题也十分谨慎,要求不久之后的骨灰安放仪式一切从简:对外保密,不治丧、不致悼词、不献花圈、不报道、不宣传。

面对这样的结果,贺捷生终于决定,给周总理写一封信。在这封信上,她是这样说的:“如果按照原来的方案办,我将不参加这一仪式”。

几天之后,身在病房中的周恩来接到了这封千里之外的来信,他看完之后、眼眶红润,自然能理解贺捷生对于父亲后事的殷切关心。

于是,他喊来妻子邓颖超,自己口述、由妻子执笔,准备写一封信呈交给毛主席。

“今得贺捷生同志此信。特送上,如主席另有指示,当与政治局设法补救。”

随后,周恩来让妻子将这封刚写好的信、连同贺捷生的来信一并装入信封,托人送到了丰泽园。

当毛主席接连看完这两封信之后,内心深处颇为气愤:“岂有此理!贺老总的后事,怎么能办得如此简单?”

作为机要秘书的张玉凤,站在一旁不知该说什么,这还是她第一次见毛主席发这么大的火气。

过了半晌之后,毛主席这才叹息道:“贺老总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绝不能让他的家人寒心呐”。

“对于贺捷生提出的这个要求,我看就按照周总理的意见去办吧”

1975年6月9日,也就是贺龙元帅逝世6周年的日子,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骨灰安放仪式。

伴随着一声声低沉肃穆的哀歌旋律,贺龙元帅的骨灰被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安置在了骨灰堂一室。

更值得令人注意的是,在原定的计划里,周恩来因为身体原因、是不前往八宝山公墓参加骨灰安放仪式的。

然而,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当天上午,面色苍白的周恩来、竟然拖着病重的身体来到了现场,满含热泪地向逝去的这位老战友深深地鞠了7次躬。

这足以看出,经过战争年代千锤百炼的革命情谊,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被抹去的。

0 阅读:107

才灿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