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韩国发现中文石碑,内容让韩国人感到耻辱,还要泼油漆毁碑

Coolburger 2024-09-03 11:56:04

1963年,一场洪水过后,韩国境内出土了一块非常特殊的中文石碑。这块石碑高5.7米,长3.95米,宽1.4米,上面的碑文由汉、满、蒙三种文字组成。

韩国专家们对其进行仔细研究后惊呆了,直言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耻辱往事,要求将其永久封存。

石碑的内容究竟是什么?为何会引起韩国如此巨大的反响,甚至泼油漆毁坏?这块石碑又与中国有何关联?

洪水冲出惊世石碑,韩国哗然

1963年的韩国,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洪水席卷了这片土地。洪水肆虐,山崩地裂,房屋坍塌,一片狼藉。灾难发生后,韩国政府迅速采取行动,全力抢险救灾,安置灾民。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就在救灾工作接近尾声时,一个意外的发现震惊了整个韩国。

在洪水退去后的泥泞中,一块巨大的石碑赫然矗立。这块石碑通体由整块花岗岩雕琢而成,高达5.7米,长3.95米,宽1.4米,石质坚硬,纹理清晰。

碑身布满蚀刻的文字,虽然经过了数百年的风吹雨打,但依然清晰可辨。石碑顶端雕刻着螭首,底部则是四只石龟驮着碑座,整座石碑气势恢宏,不似寻常之物。

消息很快传到了韩国文化界,考古和历史专家们纷纷赶赴现场进行勘察。通过仔细辨认,专家们惊讶地发现,石碑上的文字竟然是由汉文、满文和蒙古文三种文字组成的。这对于韩国来说极为罕见。

要知道,朝鲜半岛虽然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但本土并不通行满文和蒙古文。那么这样一座三语石碑,为何会出现在韩国境内呢?

为了解开石碑之谜,专家们日以继夜地工作,查阅大量史料,并与周边国家的文物学者进行联络求证。功夫不负有心人,石碑的身世终于渐渐明朗。

原来,这正是一座名为"大清皇帝功德碑"的史碑。它的立碑年代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朝鲜王朝时期。而立碑的缘由,则要从当时朝鲜与后金(后来的清朝)的恩怨说起。

随着石碑来历的揭开,韩国社会一片哗然。原本埋藏在地下的这段屈辱往事,再次被摆上了明面。或许出于民族自尊心,韩国当局在得知实情后第一时间要求将石碑永久封存。

甚至有专家直言,这就是一座"国耻碑",是韩国不堪回首的羞辱史。一时间,"大清皇帝功德碑"成为韩国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

消息传到民间,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韩国民众对于祖先当年向异族臣服的史实感到愤怒不已。一些激进人士甚至跑到石碑所在地,向碑文泼洒油漆,以示抗议。

石碑顿时变成了韩国族群矛盾和民族情绪的宣泄口。韩国政府不得不出面,加强石碑周边的治安管理。一座历史遗存,竟在现代激起了狂澜骇浪。

从洪水冲刷出土的那一刻起,"大清皇帝功德碑"就注定不再平凡。它似乎在提醒世人,历史从不因尘封而褪色,更不会因掩埋而烟消云散。

这座沉睡了数百年的石碑,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重现于世,将人们带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空。而要읽懂这段韩国人不愿直面的过往,我们还需要追溯到17世纪的东亚风云。

清太宗兵临朝鲜,迫其称臣

17世纪的东亚大陆,正处于明清鼎革的历史转折点。在关外草原上,原本臣服于明朝的女真部落日渐强盛。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击败蒙古察哈尔部,与明朝分庭抗礼。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其第八子皇太极继位。

皇太极雄心勃勃,决心推翻明朝统治,一统天下。1636年,他改国号为"大清",并称帝号"天聪"。为了实现入关称霸的宏图伟业,皇太极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拿下朝鲜。

当时的朝鲜王朝,是名副其实的明朝藩属国。朝鲜国王对明皇帝称臣纳贡,明朝为其册封国王,两国交好。皇太极深知,如果对明作战,朝鲜极有可能出兵援明,形成犄角之势,后金军队必然腹背受敌,损失惨重。为确保这一隐患,皇太极决定先发制人,令朝鲜臣服。

1636年12月,皇太极亲率12万大军,越过鸭绿江,兵分四路攻入朝鲜腹地。朝鲜虽有38万军队,但因长期享受和平,军备废弛,军心涣散。面对突如其来的清军铁骑,朝鲜军队节节败退,大势已去。

朝鲜国王仁祖李倧见大势已去,急忙率王族、大臣逃往南汉山城(今首尔)避难。然而南汉山城虽固若金汤,但毕竟食少兵微,难以持久。皇太极之弟多尔衮率清军围困山城达40余日,朝鲜粮草殆尽,再无援兵,终于坚持不住。

1637年正月初一,朝鲜国王仁祖终于做出投降的决定。他身穿青衣,率百官在南汉山城城门外,向多尔衮行三跪九叩大礼,表示臣服。随后,仁祖率众大臣前往三田渡(今首尔松坡区),再次向皇太极行君臣大礼,并献上降表,正式宣布朝鲜为清朝属国。

作为臣服的条件,朝鲜不仅要向清朝进贡岁币,还要与明朝断绝朝贡关系,不得援助明军。同时,仁祖还将原本主张抗清的大臣逮捕献予清廷,任其发落。这场"丁丑胁从"事件,彻底改写了东亚格局。朝鲜就此沦为清朝附庸长达200余年。

皇太极平定朝鲜,等于砍断了明朝在东北的一只臂膀。朝鲜归顺后,清军就可以放心地入关与明军决战。数年之后,皇太极子孙顺治帝率军入关,定鼎北京,正式建立清朝。可以说,朝鲜之役奠定了清朝入主中原的基础。

如此重要的战役,皇太极岂会轻易放过?为了巩固战果,彰显権威,皇太极做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那就是勒令朝鲜立碑纪功,以昭告天下。这便是后来惊现韩国的"大清皇帝功德碑"的由来。

在这场朝鲜之战中,清军没有攻破南汉山城,更没有攻入汉城。整个战役仅仅持续了短短两个月。但就是这样一场并不惨烈的战争,却让朝鲜彻底屈服,甘愿为奴。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当时的朝鲜在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远不如清朝。面对皇太极铁骑,国王仁祖只能低头称臣,以换取苟延残喘。这不得不说是历史的无奈,也是弱国无外交的悲哀写照。

皇太极勒令立碑,彰显权威

朝鲜在丁丑胁从事件后彻底臣服于清朝,这对于皇太极来说无疑是一大胜利。为了巩固战果,彰显天朝上国的权威,皇太极决定在朝鲜立一座石碑,大书清军平定朝鲜的功绩,以昭示天下,永垂青史。

1639年,皇太极正式下达敕令,命朝鲜国王仁祖在汉城城外修建一座巨型石碑,名曰"大清皇帝功德碑"。碑文由皇太极亲自拟定,用满文、蒙古文、汉文三种文字书写,详细记载清军征伐朝鲜的始末,并歌颂皇太极的丰功伟绩。

碑文开篇即称:"肇基洪业,誉冠千秋。恩召四方,泽被万国。"其言辞之华丽,已可见一斑。

对于这道敕令,朝鲜王朝上下自然不敢有丝毫怠慢。国王仁祖立即召集百官,筹措石料、工匠,昼夜赶工。负责监造的是朝鲜礼曹判书任瑄,总督朴世纯、守令吴命恒等大臣。朝廷还从各道征调能工巧匠300余人,日夜轮班施工,务求尽善尽美。

然而,这座"大清皇帝功德碑"的建造却遇到重重难题。首先是石料问题。朝鲜本土并无上等石材,必须从远道运来。朝廷最终选定忠清道丰基郡的青石作为碑身石料。

这种石质坚硬,色泽青黑,纹理细腻,非常适合雕刻。然而从丰基郡到汉城,路途遥远崎岖,运输十分不便。朝鲜官员不得不调集大批民夫,以肩挑背扛的方式,历时月余才将石料运抵汉城。

其次是石碑设计问题。按照皇太极的要求,这座碑必须体量巨大,结构精美,以彰显大清皇权。朝鲜工匠虽然技艺精湛,但始终不得要领。无奈之下,仁祖派使臣前往清廷,求皇太极降旨指点。

皇太极大喜,命内廷设计大师亲自绘制碑型图样,交由朝鲜使臣带回。得到皇太极御笔亲绘的图纸,朝鲜工匠如获至宝,立刻按图施工。

在图纸指导下,碑身逐渐成型。这座"大清皇帝功德碑"采用了中式碑坊的建制,通高5.7米,碑身长3.95米,宽1.4米。碑首雕琢成飞龙形螭首,寓意皇权永固;碑座采用四龟驮碑形制,取"金龟永镇"之意。整座碑体硕大雄伟,气势不凡。

最后是碑文篆刻问题。皇太极虽然提供了满汉蒙三种文字的碑文底稿,但将其镌刻在坚硬的青石上绝非易事。一旦有误,整座碑可能报废。朝鲜工匠为求慎重,先在纸上书写碑文,字斟句酌,确认无误后才动手雕刻。即便如此,整个过程也历时3个多月才最终完工。

1640年5月,这座恢弘的"大清皇帝功德碑"终于落成。朝鲜王朝为碑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国王仁祖亲临现场行三跪九叩大礼,百官齐聚,场面恢弘。从此,这座歌颂清朝武功的巨碑屹立在汉城城外,俯瞰朝鲜疆土,昭示着朝鲜王朝对大清皇帝的臣服。

大清皇帝功德碑的建成,无疑是朝鲜在政治和外交上对清朝彻底屈服的象征。然而对于朝鲜民族而言,这座碑更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创伤。它时刻提醒着朝鲜人,他们曾经被异族征服,沦为附庸。

这种屈辱感在后世被一代代传承,成为朝鲜民族难以愈合的伤疤。直到今天,这座碑依然是许多韩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百年羁绊今犹在,两国纠葛难割舍

大清皇帝功德碑虽然象征着朝鲜对清朝的屈服,但它见证的却是两国纠葛不断的历史。在这座碑的背后,是中韩两国数百年来错综复杂的恩怨情仇。这段历史,至今仍在两国关系中投下阴影。

清朝虽然武力征服了朝鲜,但统治并非一帆风顺。在臣服清廷的200多年里,朝鲜始终心存不甘,多次试图摆脱宗主国的控制。清朝为防止朝鲜反叛,多次出兵镇压,并在朝鲜境内驻扎重兵,对其内政、外交进行全面干涉。这无疑加深了朝鲜对清朝的仇恨。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战争从朝鲜半岛开打,朝鲜再次沦为战场。战后,清朝战败割地赔款,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朝鲜脱离清朝宗主,日本取而代之。从此,朝鲜虽摆脱了清朝统治,但很快被日本吞并,再次沦为殖民地。直到二战结束,朝鲜才获得解放。

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出兵援助朝鲜,与美韩联军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这场战争让中韩两国再次站在对立面,结下新的梁子。

战后,中韩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直到1992年才正式建交。即便建交后,两国在历史认知、领土主权等问题上仍有诸多分歧,关系时好时坏。

2013年,大清皇帝功德碑出土的消息传来,又让中韩关系陷入僵局。韩国民众对这座象征民族屈辱的石碑反应强烈,多次上街抗议,要求政府强硬回应。

中国方面则认为,这是两国共同的历史遗产,应该客观对待,以史为鉴。双方各执一词,一度陷入舆论对峙。

经过一番波折,大清皇帝功德碑最终以文物的身份,被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永久收藏。博物馆为其专门辟出一个展厅,并附上详尽的历史解说,供民众参观学习。这座饱经沧桑的石碑,终于在博物馆里找到了安身之所。它苍老的碑身,正向世人诉说着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

谁曾想,一座埋藏百年的石碑,竟成为打开中韩历史记忆的一把钥匙。它的重现,不仅让两国人民重温历史,更推动了两国在文化、学术领域的交流。

中韩两国虽然有过恩怨,但毕竟同根同源,文化渊源流长。通过这座碑,两国开始用更加包容、理性的眼光看待彼此的过去,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今天,当我们再次仰望大清皇帝功德碑,心中更多的是感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曾经的仇恨已然淡去,留下的是深埋心底的记忆。中韩两国经历了战争与和平、对立与交流,才走到了今天。

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值得我们用心去体味。唯有直面过去,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大清皇帝功德碑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两国百年来的纠葛。它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也必将见证两国携手前行的未来。

0 阅读:310
评论列表
  • 2024-09-03 21:07

    历史证明了捧子不舒服[得瑟]

  • 2024-09-09 01:46

    乾隆纪功碑更是可惜

  • 2024-09-04 17:02

    偷国不是喜欢偷别人的吗[得瑟]好不容易自己出土一个又不要,贱不贱啊

  • 2024-09-11 21:26

    这个碑必须原位置立起来,定期供奉

Coolburger

简介:世界微缩景,一屏览尽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