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书画】灵气超逸之千古弦音——古筝!

马铁说文化 2024-11-01 03:52:03

欢迎您点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评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送人玫瑰,留有余香

灵气超逸之千古弦音——古筝!涓涓细流,碧波荡漾,犹如空谷之中清泉流淌之美妙声响,乃世人描绘“筝”之6音之常言。“筝”此乐器,已历两千余载春秋,故亦称之曰“古筝”。早在战国之时,“筝”已风靡于秦、齐、赵诸邦,尤以秦国为最。

有传云,昔有婉无义者,赠二十五弦之瑟于二女,然二女日日为争瑟而斗,终至瑟裂为二,遂以一弦十三条予姊,一弦十二条予妹。秦始皇闻之,乃命名此分裂之乐器为“筝”。

《史记·李斯列传》中有《谏逐客书》一篇,乃李斯讥讽秦始皇之用人之策也。文中言:“击瓮扣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所谓“瓮扣缶,弹筝搏髀”,乃秦地民间之乐器也,秦地即今之陕西。李斯以乐器之选,讽喻秦皇之政。因是之故,后人复以“秦筝”名之。

两千余载以来,“筝”于历史长河之中,融汇四方民间说唱、戏曲及器乐之形式,渐成各具浓郁地方特色、音韵各异、技法独特之古筝艺术文化。以地域分之,有五大流派最为著称:潮州筝派,柔美委婉;客家筝派,古朴优美;浙江筝派,典雅细腻;河南筝派,粗犷明快;山东筝派,刚健朴实。

筝于汉、晋之前,为十二弦。魏阮瑀之《筝赋》云:“弦有十二。”唐诗人岑参有诗曰:“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由此可知,隋唐之时,筝已由十二弦增至十三弦。明清以降,筝弦渐增至十五弦。清光绪年间之《大清会典》载:“秦筝十五弦,似瑟而小。”

钢丝弦,粤、闽二省首创;弦质由古之丝弦,改为铜丝弦,终演化为钢丝弦。又有尼龙包钢弦,以金属弦为内质,外加尼龙丝缠绕,既具金属弦之清脆明亮,又不失丝弦之委婉质朴。随弦数渐增,今之古筝,多见十六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二十六弦等,弦质除钢丝弦外,多为尼龙包钢弦。

筝以梧桐木为之,音箱长方形,面板弧形,有弦与弦孔,琴面中有可移动之雁柱,亦称筝码或琴码。因其斜列如飞翔之大雁,故谓之雁柱。雁柱左右移动,则音之高下可变。

筝之弹奏,右手弹弦,左手按弦。右手以拇、食、中指拨弦,名曰托、劈、挑、抹、剔、勾,又有摇指、撮(大指与中指同时拨八度之差之弦)、琶音、拂弦等法。左手按弦,有轻巧快速之按、慢速之按、上下按放数次或一次等,名曰颤音、揉音、按音、滑音(上滑音、下滑音)等,此皆筝曲“以韵补声”之旋律特点也。

鉴于平台规则,只有您点了“关注”,与我互动才会成为铁粉。可天地间以享受第一时间收到文章的推送。谢谢您!

0 阅读:1

马铁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