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平:国际视角下的中国年菜文化

文化学人 2024-01-18 21:35:38

在各项年事活动中,食是春节的头等大事。对中国人来说,年夜饭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象征着团圆和亲情,亦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何为年菜?广东的年菜有哪些特点?中国年菜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1月17日,2024中国年菜文化(南沙)研讨会在广州市南沙区明珠现代都市农业实验园举行。此次活动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南沙区农业农村局主办,广州南沙现代农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南沙区预制菜产业协会承办,品年菜之韵、承美食之源,政府代表、行业专家、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为年菜产业发展把脉,共议年菜如何点燃新年味。

活动现场,中国晚报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周建平博士,分享了《传承与发展,国际视角下的中国年菜文化》的专题讲座。从学术和实践层面,周建平围绕“年菜文化”“年菜经济”“年菜高质量发展路在何方”三个话题展开讲述。

 

何为年菜?从文献记载的“年夜饭”习俗,到普通人各个时代的年饭记忆,周建平阐述了春节美食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不同地区的年夜饭习俗各异,从追求“好彩头”到各大菜系独具特色,体现了中国人饮食活动的观念史、实践史。

年夜饭,是极具意义的一顿团圆饭。以广东年菜为例,鸡(寓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生菜(寓生财)、腐竹(寓富足)、蒜(寓会计算)等食物被赋予意义。菜名煞费苦心,如“发财好市大利”“鱼跃龙门”“一帆风顺”“年年有余”“鸿运年年”“多财多宝”等,充满喜庆色彩,令人胃口大开。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年菜经济”也成为春节期间的一大亮点。2023年10月,广东首届“年菜”领军企业座谈会在广州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预制菜企业,更有德国采购商专程而来。在广东的带动下,系列年菜主题活动在全国各地举行,热闹非凡。

“年菜经济”为何如此火热?周建平认为,商机和文化融合是重要因素。“年菜经济”开发系列年菜产品,有利于地方菜系走出本土,迈向更大的市场。目前我国预制菜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17年市场规模约在1000亿元,预计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市场潜力巨大。值得一提的是,广东是农业大省、消费大省,预制菜企业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势头强劲。

“要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先进的理念和发展模式。”周建平提到,日本的预制菜产业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市场,以其高度便利化和种类多样性而闻名。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中国预制菜企业应注重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采用新鲜、优质的食材,并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卫生和质量控制。

针对当前预制年菜面临一些问题,如质量良莠不齐,行业标准缺失、标识不明等,周建平认为要加快完善“预制年菜”质量安全机制,推出权威性年菜产业标准体系;加强与监管部门的合作,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此外,举办高水平高质量的“预制年菜”专题研讨会、推动建设“预制年菜”全产业链合作平台、创新预制菜交易会等活动,有助于赋能“年菜”高质量发展。

文|记者 詹淑真 许悦 董鹏程 孙绮曼图|李小飞

来源:广东省文化学会何媒工作室

发布:何媒矩阵

责编:何金德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