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校企,除了缅怀还剩下些什么?

大家支一招 2024-03-06 23:40:53

上周和几个办企业的朋友闲聊,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坐的六个人,有两个大学期间就在校企实习,毕业直接加入校企工作;三位在大学里已经开始创业,各自搞些小买卖;只有一位在校期间没有参与商业创收,但经商的意识一点儿不弱,因为是学生会副主席,拉赞助、筹活动经费的事归他管。

可以说九十年代的大学校园不但是知识的汲取地,更是社会经验、工作技能的培养地。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当年那块大学的牌子,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还是非常明显。

但现如今的大学校园似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座一个朋友的孩子就读国内一所知名985,他告诉我,他儿子的志愿就是考研,考不上研就考公,学习之外的事完全没有兴趣。

其他人笑他身在福中不知福,孩子上进还不好?总比天天玩游戏强吧?他却是一脸苦涩的说,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害怕进入社会,害怕被社会毒打,哪像我们上大学那会,盼着早点进入社会,一展才华抱负。

对此,有朋友认为是大学扩招过了,学历严重贬值,造成大学生的竞争过于激烈;有的朋友认为是社会经济大环境对创业者,特别是不谙世事的大学创业者太不友好;有的朋友认为,是目前大学课程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无法帮助大学生学以致用。

当然还是那位有个大学生儿子的朋友理解更为深刻,他认为可能是我们大学育人的理念出了问题。现在的大学都把学生就业放在第一位,自然也就是就业型的教育,依旧是成绩决定论、理论决定论、经验决定论,并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

这就造成了两大弊端,一是所有大学生入学一起走独木桥进来,毕业还要一起走独木桥出去。没人创业自然无法分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全甩给社会。

另一方面,就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大部分还需要在社会上回炉一遍,马上能上手工作的少之又少。当企业面临普遍性的经营压力时,需要的肯定是有经验有能力的员工,敢于用大学毕业生培养大学毕业生的企业并不多。

当然,在这个朋友看来,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大原因就是校企的消失。

的确,回想当初,我们在坐的几人都与校企有莫大关系,有人在校企供过职,有人一直与校企有密切的业务往来,最远的也曾在校企实过习、打过工。

虽然国家整顿校企、校企分离、不再批准新的校企成立,是出于反腐倡廉、提高管理透明度、规避技术垄断、打击学术造假等一系列宏观因素考虑,但不可否定的是,校企还是发挥过积极作用的。

比如,让高校的教学工作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将高校的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社会效益;为广大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和过渡性工作及实习机会等等。

最重要的一点是,校企可以作为学生创业的投融资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并不以企业形式出现,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自主创业,特别是技术服务业,更容易结合高校的师资、信息、投融资资源,创业公司办好了,自然也就能消化更多的大学毕业生。

在经济活动中,规范监管往往比连根拔除更有意义。

0 阅读:18

大家支一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