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上京打着选秀的名号,但住进贾府不久就开始全面打造金玉良缘之说。
宝玉到梨香园探望宝钗,宝钗马上提出要看通灵玉,然后借莺儿之口说出宝钗有金锁,且金锁上的字与宝玉之玉上的字是一对。并借口说“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由此引出金玉良缘。
而薛姨妈这边也不忘对王夫人等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之话。
金玉良缘的幌子从此在贾府内部刮起了风。宝玉黛玉对此也有耳闻,为此还发生过不少口角。
宝钗表面装作不在意宝玉的样子,但实际上她内心比谁都在意,只要是和宝玉有关的事情她比谁都清楚。
袭人被王夫人定为姨娘,宝钗第一个知道,并悄悄过来给袭人道喜。袭人也随时给宝钗创造机会,让宝钗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宝玉,甚至单独和宝玉相处,还亲手给宝玉穿的肚兜绣鸳鸯。
可惜宝玉在梦中都喊骂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这虽然让宝钗有点无措,但薛家却并不放弃。借王夫人之力,元春端午赐礼时供宝玉宝钗赐了一样的床上用品,但黛玉的礼物却和三春的一样。这礼物的用意已很明显,就是支持金玉良缘之意。
不过贾府的老太太,贾母并不支持金玉良缘。清虚观打醮,张道士暗中受命,来给宝玉说亲,说的十五岁的姑娘正符合宝钗的形象。贾母直接拒绝了:“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点儿再定吧。”
贾母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元春也放下此事不再提起。金玉之说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王夫人暂时消停了,薛家知道再这样强硬下去也是无用,也不再提金玉之事。
特别是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之后,薛家改变了策略。
薛姨妈化身慈母,不时到潇湘馆来用亲情感动黛玉,“你不知我心里更疼你呢”。
宝钗更是装作不再在意宝玉的样子,让黛玉放下了心中的猜疑。黛玉痴心傻意的相信了薛家人的“真心”,认薛姨妈为娘,并将薛宝钗当成亲姐姐般信任和对待。
薛家一边用亲来情感动黛玉,明知黛玉最渴望也最在意亲情,她一片赤诚之心待他们。可是薛姨妈一边又说什么“千里姻缘一线牵”。
“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
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那一根红线是不是指金玉之说呢?年年在一处的青梅竹马以为是一定的了,但红线不牢却再不能一处。这是不是暗喻的正是她和宝玉呢?
黛玉心中忐忑不安,薛姨妈却又一边说出四角俱全的话稳住黛玉:
“我想宝琴虽有了人家,我虽没人可给,难道一句话也不说。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
黛玉这样真性情的人,哪里会疑她们是计?早在宝钗劝她不要读杂书开始,黛玉已经无条件相信宝钗了,怎么会想到她们的计中计?
薛家的迷惑果然是有效果的,就连贾母一时都放松了警惕,不再防备薛家。倒是宝玉心中存有一丝疑惑,他问黛玉“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那时正是宝钗劝诫黛玉之后。
对于宝钗送燕窝之事宝玉也有留意,他暗中自去和贾母说了。倒不是说薛家的燕窝有毒,只是她们惯用这种小恩小惠迷惑众人,宝玉不想黛玉和贾府落人话柄。
黛玉与宝玉彼此心中有情,却因无父母做主。宝玉虽有父母,但母亲王夫人支持金玉良缘,父亲贾政的心也不在关注这些儿女情长的事情上。
有情人纵然日日四眼相对,却最终相思缠绵,因为他们恪守礼节,不会越礼多说一句真心话。
被薛家这一番迷惑操作后,黛玉的身心更受折磨,时常悲喜交加,难以平复。
她的身体本就应该静下心来好好保养,不能经受那么多的焦虑喝煎熬,可是薛家的做法让她更是耗尽心神,这无疑加速将她逼上绝路。
要知道,薛姨妈对黛玉的慈母心,薛宝钗对黛玉的姐妹情,不过都是她们使的障眼法。薛家并不是真的放下了金玉良缘之说,她们只是在无法和贾母抗衡的情况下,转向了对林妹妹采用攻心的策略。
毕竟一切因素都不比黛玉的存在更重要,若林妹妹不在了,金玉良缘再无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