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外物》
(出猎图 局部)
元仁宗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一个叫做脱脱的人出生。
脱脱出身不凡,他是元朝贵族,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官二代兼富二代,父亲马札儿台是仁宗一朝的要员,伯父伯颜更是炙手可热的权臣。
我们印象中的蒙古贵族,粗犷简单直接,擅长策马,精研刀兵,喜好佛事,整日游猎,但脱脱很不一样。
《元史·卷一三八·脱脱传》:脱脱,字大用,生而岐嶷,异于常儿。
脱脱打小就思维敏捷,头脑灵活,比一般的孩子要聪明。
而且,他还不是在传统蒙古贵族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他这个人,不仅好枪棒习武艺,还十分喜欢读书,对儒家文化很热衷。
反正您看吧,这人是真不一般。
哥膂力过人,一石的弓说开就开,性子多么烈的马,脱脱上去骑两圈,保管驯服的服服帖帖的,而且由于脱脱崇尚儒学,他在文化上的造诣也很不错,绘画不赖,写字更好,因此这哥们简直就是一个综合发展的多边形战士,是一个文武全才。
十五岁,脱脱成为了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的太子阿速吉八的怯怜口怯薛官。
脱脱出生的时候,元朝的皇帝是第四代皇帝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脱脱 形象)
而泰定帝则是元朝的第五代皇帝。
怯怜口怯薛官,这相当于是太子东宫卫戍部队的队长兼太子的文化课老师。
我们要知道,做储君做太子的老师,这个职务非同一般,可以说是很有前途,很有潜力,比如对脱脱来说,阿速吉八现在是太子,那么未来他就是元朝的皇帝,阿速吉八要是做了皇帝,那么脱脱就将会荣升帝师,新皇帝对于脱脱这种藩邸旧臣肯定也会予以重用。
理论上讲是没错,但是很可惜,泰定帝死了之后,虽然阿速吉八即位了,但是阿速吉八年纪太小,做皇帝的时候只有五岁,主少国疑,不能服众,结果另外一位叫做孛儿只斤·图帖睦尔的蒙古宗室发动兵变,把阿速吉八给拉下了马来,成为了新皇帝,也就是元朝的第八位皇帝,元文宗。
这场兵变,我们称为两都之战,什么意思呢,这元朝建立之后,设置了三个都城,分别是上都,中都,大都。
元上都在锡林郭勒,元中都在河北,元大都在北京。
阿速吉八继承泰定帝的皇位,他是在元上都登基的,而图帖睦尔则是在大都称帝的。
而且,小皇帝阿速吉八在上都称帝的时候,脱脱是其忠心不二的拥护者,图帖睦尔从大都派兵攻打上都的这个过程中,脱脱还为阿速吉八出谋划策,抵挡敌军。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宗肯定是不能留着脱脱的,因为脱脱他是前皇帝的心腹,俩人属于是敌对状态。
(元文宗 绘像)
但是话又说回来,元文宗这个人,他还比较贤明,人也挺讲究的,懂得惜贤,他知道脱脱有能力,是个人才,所以并没有因此降罪,反而让脱脱在新朝得到了重用。
您要说这完全属于是有能力的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适应,也未免太过夸大其词,脱脱之所以能以前朝重臣的身份获得本朝新皇帝的任用,其中最关键的,是他有个好伯父。
脱脱当时虽然拥戴阿速吉八,但是他的伯父伯颜却早早站定阵营,选择支持文宗,伯颜甚至可以说是文宗兵变登基数一数二的功臣,文宗能对脱脱格外开恩,其中当然少不了伯父的关照。
元仁宗和元文宗执政的时候,元朝的大环境还是趋于良好的,加上仁文两宗以皇帝这个职业来评价他们的话,还都算是中规中矩。
只是,从文宗之后,情况开始急转直下。
文宗通过兵变获得政权不久,没来由的生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那就是他想要把皇位禅让给自己的哥哥孛儿只斤·和世㻋。
文宗与和世㻋都是元朝第三位皇帝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的儿子,文宗是弟弟,而和世㻋则是哥哥,文宗认为长幼有序,既得皇位,那么就应该把最高权力让哥哥来享有,干脆把皇位禅让给了和世㻋,但是禅让完了之后,他又后悔了,于是文宗又杀掉了和世㻋,重回帝位。
从文宗之后,还有俩皇帝,一个是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是个七岁的小皇帝,而且还很酱油,在位四十三天就病死了。
(元顺帝 绘像)
宁宗之后,就是元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当然我们更习惯称呼他为元顺帝,不过顺帝这个名字不是元人给他上的,而是消灭元朝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给他安排的谥号,意思是顺天承命。
妥懽帖睦尔,翻译过来的意思,是铁锅。
而当时的元朝,就是一口千疮百孔的大铁锅。
元朝的统治,是从武宗海山时期开始出问题的,从元武宗海山的至大元年到顺帝的元统元年,不过二十五年的时间里,竟然就换了八个皇帝。
这是什么,这是蒙古贵族们频繁的权力斗争,而权力斗争往往又会演变成为规模庞大的内战。
统治阶级如此级别的内斗,上一次还要追溯到足以断送西晋命运的八王之乱。
除了时局动荡之外,元朝对天下百姓的统治,也是相当糟糕的,其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官僚阶级的剥削问题,非常严重。
这大元朝廷啊,很爱收钱,就是很喜欢变着法的从老百姓的手里搜刮钱财。
结婚办红事儿,要向官府交钱,丧葬办白事儿,要向官府交钱,想要打官司要交钱,找工作要交钱,逢年过节要交钱,反正就没有不交钱的地方。
那有读者说了,我什么都不干,我一天到晚就在家里躺着当宅男,官府总不能还收我钱吧?
不好意思,无事也要收钱。
官僚压迫和剥削百姓是一方面,元朝皇帝和贵族的奢靡则是另外一方面。
作者举个例子,可以管中窥豹,武宗海山在位时,朝廷年入钞二百八十万锭,但是皇帝不到一年就可以花掉八百二十余万锭,那这么多钱都用来干嘛了呢,基本上是吃喝玩乐造,反正很少用到正地方。
每天挣一块花十块,国家财政很快就陷入了困境。
(元朝墓画)
同时,天公不作美,王朝发展出现严重问题的时候,天灾也不断爆发。
元统元年,暴雨,产生四十多万灾民。
第二年,江浙大旱,有灾民五十九万。
至元三年,浙江又受灾,又有灾民四十万。
而且从至正三年开始,黄河一连三次决堤,那饥民就不可计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绝大部分家庭成员,就是在波及甚广的黄河水灾中饿病而死的。
虽然形势很不乐观,但是元顺帝刚刚登基的时候,他还是很想要有一番作为的,想要励精图治,顺便力挽狂澜,那么摆在皇帝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必须要拿回主权。
从仁宗时期开始起家的权臣伯颜,一步一步混迹到顺帝一朝,已经成为了不可一世的权臣,能量强势力大,在朝廷里只手遮天,甚至就连顺帝本人都是伯颜拥立的。
伯颜这个人,狡诈多疑,谁都不能信任,但他唯一可以相信的,就是自己的大侄子脱脱。
要承认的是,因为伯颜是权臣,所以脱脱蒙荫伯父,在朝廷里也是顺风顺水,官运亨通。
这伯颜老兄十分注意栽培脱脱,还一度想要把脱脱安排为皇帝的近臣,当然这个动机不是很纯,伯颜要把脱脱弄到皇帝身边,根本目的是想要让脱脱来监视皇帝。
不过奇怪的是,伯颜虽然拿脱脱当自己人,可是脱脱却从来都没有认可过他这个伯父。
在脱脱的眼里,伯父并非人臣,而是一个逆臣,这么多年来,伯父魁柄独持却倒行逆施,在脱脱看来,伯父正是朝廷逐渐衰败的根本原因,所以他不仅不愿意为伯父所利用,反而一直想要扳倒伯父。
(伯颜 形象)
我们刚才说,脱脱尚儒,儒学文化或许影响了他,或许干脆就是直接改造了他,他忠于朝廷,肯为天子效力,为国家的命运而担忧,而面对伯父的祸国殃民,他必须做出选择。
脱脱少年时的儒学老师,是一个叫做吴直方的大儒,这个吴直方对脱脱影响很大,脱脱想要扳倒伯父,想要弄伯父一下子,举棋不定之时,他就跑去问吴直方的意见,两个人对话,是这样的:
脱脱问:伯父骄纵已甚,万一天子震怒,则吾族赤矣。曷若于未败图之。
伯父伯颜是权臣,而且已经威胁到了皇帝的统治,如果不把他拿下,不把他给控制住,我们整个家族都会遭到覆灭。
吴直方回答:《传》有之,‘大义灭亲’。大夫但知忠于国家耳,余复何顾焉。”
大丈夫应该忠于自己的国家和君主,不得已必须大义灭亲。(以上两句记载出自于《元史》)
与其说这是吴直方的回答,不如说,在开口询问吴直方之前,脱脱就已经做出了决定。
不久之后,脱脱联合顺帝发动政变,君臣二人斗倒了伯颜,并将伯颜发配到了河南。
自己最信任的侄子反过手来和自己扶持的傀儡帝王在政治舞台上击败了自己,伯颜倒是没有诧异,被发配之前,出于亲族之情,脱脱还亲自到城外送别伯颜,伯颜也没有发怒,也没有抱怨斥责,只是用一种十分奇怪的眼神看着脱脱,看罢,掉头就走了。
伯颜倒台了,上位者自然是这场政变的头号功臣脱脱,也由此,脱脱拜相。
功成名就,封王拜相,这实在是平生一大快事,但是此时此刻的脱脱,却有点高兴不起来。
元朝此时面临的各种问题已经愈演愈烈,他本人深受君王托付之重,所以他必须立刻行动起来。
(元代纸钞)
事实证明,脱脱的确很有能力,经济崩溃,他发行纸钞,黄河泛滥,他发力治河,农民起义,他镇压起义,可是,颓势已经无法挽回。
其实也不能说无法挽回,脱脱主政期间有好几次机会可以扭转元朝败亡的局面,但是很可惜,元顺帝不太配合他。
那么有读者说了,伯颜都是脱脱和皇帝联手扳倒的,脱脱的相位也是皇帝给予的,皇帝更是几乎把拯救王朝命运的希望全都押在了脱脱的身上,皇帝怎么能不配合他呢?
其实这很简单,因为顺帝是末代皇帝。
一个处在风雨飘摇之际的末代皇帝,他是独木难支的,他必须要任用有能力的大臣来帮助自己,这个人可以是伯颜,可以是脱脱,也可以是任何人。
但是,正是因为作为末代皇帝,他就难免多疑,难免敏感,难免矛盾。
脱脱做的不好,他愤怒,他生气,他会责难脱脱,可脱脱如果做得好,他又会担心脱脱权势过大,倾轧过自己,所以,皇帝既要重用脱脱,更要提防脱脱,往往是脱脱刚刚干出一点成绩,刚要扩大成果的时候,皇帝就会跑出来打压一下脱脱,这就会导致现有的胜利不能保存,未来的成就则前功尽弃。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几百年后西北匪患,李自成张献忠作乱之时,崇祯委派的剿匪总督刚刚取得一些胜利,崇祯就疑心他们拥兵自重,尾大不掉,因此每个总督都干不长,换了这个上那个,换了那个还有这个,数十位总督都不能全面克服匪患,其中自不在于他们的能力不行,而是他们得不到君王的信任,既无法取得信任,就更加不能拥有充足的时间来发挥。
而且,顺帝这个人,和明末的崇祯皇帝还不完全一样,虽然他和崇祯一样刚愎自用,多疑猜忌,但是他却没有崇祯那种从一而终的勇气和信心,更没有崇祯勤劳朴素的品格。
当顺帝初登皇位之时,他以为他可以改变一切,可当他深切的了解到这个帝国的现状之后,他只能平静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事实。
(元末农民起义)
脱脱夙兴夜寐的治理黄河水患的时候,顺帝在宫中饮宴,当脱脱绞尽脑汁的改良经济制度之时,顺帝还在纸醉金迷,而当大元将士们一个接一个的在战场上倒下的时候,宫里已经极乐之欢,通宵达旦。
不仅仅是皇帝,甚至就连朝廷里的大臣们都很少有愿意配合脱脱的,他们看不到脱脱为了复兴帝国做出的努力,而只会妒恨脱脱的高位,时刻想要破坏他所努力的成果,目的只不过是为了损人不利己。
至正十五年,脱脱率领大军包围了农民起义军首领张士诚,并且即将就要把张士诚就地消灭。
消灭了张士诚,那么就代表元朝在镇压农民起义的事情上取得了巨大的阶段性胜利。
可是,千钧一发之际,元顺帝或是害怕脱脱掌握大量军权图谋自立,或是受到了奸臣的挑拨,竟然发出了让脱脱班师回朝的命令。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谁都知道消灭张士诚与否将会成为元末农民起义的转折点,可脱脱却没有抗命,而是说: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是与天子抗也,君臣之义何在?
他平静的交出了兵权,返回京师,听候发落。
作为一个儒臣,他认可的是君辱臣死的气节,他无意于违逆天子的意志。
而所谓发落,自然就是革职拿办,元顺帝褫夺了他所有的职务,将他发配到了云南。
元朝的大都在北京,突厥语又叫做汗八里,意思是大汉的居所。
皇城恢弘壮丽,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红瓦金砖,壮丽璀璨。
至元四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此兴建城池,作为元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城池和当年别无二致,只是今日终归是不同往日了。
离开大都的那一天,脱脱没来由的想起当年自己送别被流放的伯父伯颜看他的奇怪眼神,他也终于明白了那眼神中包含的意味。
如果此处有台词,那么应该是脱脱内心的声音,是他对伯颜穿越时空的话语。
“伯父,侄儿如今已经被削尽功名,流放云南,从此以后再也不会做官了,时至今日,我才终于明白,若要这世道安定,贤安奸除,单凭我一个人的努力是无济于事的,此时,我已分外疲惫,不堪重负了,原本我想天子会信任我,可他已经和当年不同,原来我认为同僚们会同舟共济,现在看来,不过都是佞逆之辈不能同语,我的仕途已经结束,人生也走向了绝路,想必这大元江山,也不会久了...”
杯水车薪难救火,万事成空枉费心。
脱脱未至云南,即被奸臣矫诏赐死。
脱脱死后十二年,元亡。
参考资料:
《国初群雄事略·卷一》
《元史·卷一三八·脱脱传》
元顺帝新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20-25,共6页
超越“族群政治”——元朝“根脚”逻辑揭探,《历史研究》 2024年第4期24-44,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