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红楼梦后40回的缺失让人疯狂

鸣坚白 2023-10-26 13:24:12
一 读半截书的痛苦

我从小就爱看书,爱听故事。但我那时候生活在农村,除了学校发的书本,可以阅读的东西有:哥哥姐姐高年级的书本、墙上糊的报纸、墙上的挂历、还有那本可爱的新华字典。

所以当我看到有个同学带了本叫《江湖七剑客》的武侠小说到学校来,超然如我也无法保持淡定。现在我依然能感受到当时我那直冲天灵盖的无法遏制的强烈的占有欲,最终,一番交涉后,我以“一个学期的数学作业优先浏览权”交换得到那本书的所有权。我以为我占了大便宜,殊不知这本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持续长达二十余年。

一本武侠小说怎么会给人带来痛苦呢?

是因为男主没有完成逆袭?还是女主像小龙女一样被人无耻玷污?还是故事过于扎心挠肝?还是......

NO!NO!都不是。

真正原因是这本书只有上半部,那位同学在我催促了无数次后依然没有提供下半部。罪孽由此深种,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我读了无数本更加精彩的武侠小说,但心中始终放不下《江湖七剑客》,“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如鲠在喉”的感觉时常伴我左右。后来网络发达了,我依然搜不到这本书。我想知道主角龙在山后来到底怎么样了,他弟弟龙在水有没有练成绝世刀法,红姑娘真的是狐狸吗?红姑娘的爷爷是只老狐狸吗?这到底是武侠小说还是玄幻小说?

谁懂啊?我不是想娶刘亦菲当老婆,也不是想让马云认我当大哥,我只是想读完一本书而已啊!

又过了很多年。

直到有一天,我灵机一动用主角名字当作关键词来搜索,可能正巧在那不久前这本书在网上有了资源,我才找到小说全本内容。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网上的这本书名是《七雄劫》并不是《江湖七剑客》,合着让我心执廿年的还是一本盗版书。唉,虽然20多年过去了,但总算了了一桩心事。

这就是读半截书给人带来痛苦的故事。

二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其实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人们总是对未完成的事、不告而别的人、无疾而终的感情、没有完结的小说、断更的剧集念念不忘、充满执念。

后来心理学家通过研究相关现象提出了蔡格尼克记忆效应(Zeigarnik effect)——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有完成任务的强烈动机;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一动机便会持续存在。要做的事一日不完结,则一日不得解脱,有种强迫症的感觉吧。

一句话就是:未完成的事,总是让人念念不忘。

由是我们就可以理解《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缺失给无数红学爱好者带来的那种遗憾,仿佛这一生若不能读到曹雪芹原作的后四十回,人生便是不完整的。还有那些连载作品太监的网文作者被粉丝臭骂也说得通了。再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影视剧中有“反派死于话多”的桥段,当真是编剧无脑吗?如果用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来解释,或可说得通。因为在反派看来,直接了结对方是不够的,就像处理死刑犯一样,调查、审理、宣判、处决是一整套流程,一上来就直接处决是不符合心理预期的。

这种记忆效应的存在有时确实给我们带来一些并不是太美好的体验。像我以前追一个略微有些矜持的女孩子,她对于我的追求并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拒绝,始终没有明确的态度,折磨了我很长一段时间,就是因为她的不表态让我的求爱这件事始终处于未完成的状态。还有上学时候追的动漫《秦时明月》不知在多少人的心上挖了坑,而且是管挖不管埋的那种。

但蔡格尼克记忆效应也有其积极的一面,那就是它可以驱动我们完成既定的任务。要知道,凡事有始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正如老子所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半途而废实在是我们生活中的常态。

所以呢,我们可以在做事情前,做好明确的计划。不管是把计划写在纸上还是记在手机电脑上,最重要的是要让计划明确可见。这就是在清晰地告诉自己的内心:“咱还有事儿要做呢!”

做事情,善始善终不仅是对事务本身负责,也是对心的负责。顺心而为,则常事半而功倍。

参考

1. 百度百科

2.明智行动的艺术 /(德)多贝里著;刘菲菲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8

1 阅读: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