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英调不动粟裕,找中央要人,毛主席却急电:不许动粟裕一兵一卒

正如历史说 2024-05-11 06:55:07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0年1月,皖南形势危急,蒋介石在皖南新四军附近派遣了大量的力量,并且在江南江北两面包围了新四军。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蒋介石已经容不下这些在自己腹地活跃的新四军,想要打之而后快。

但是,项英是个非常固执,甚至固执到执拗的人,并且还是一个国际派,和王明一样,对共产国际偏听偏信,认为蒋介石再怎么过分,也不会直接破坏统一战线。

所以,项英就想要继续驻扎皖南地区,加强皖南的力量后向浙江和福建发展。

按理说,如果是中央红军面临这种局势,早就溜之大吉了,不会给国民党任何机会。

但项英却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发展方针的对的,还要从粟裕那里抽调兵力支援。

但这件事粟裕和陈毅都持反对态度,项英孤掌难鸣,只能找中央评理要人,那么中央是如何回复他的呢?

存人失地或死守不放

1940年1月,项英和陈毅、粟裕等人的对新四军的发展意见有了分歧,项英认为,应该调兵向闽浙地区发展。

而陈毅和粟裕则认为,应该全力争取苏北,放弃皖南,以及放弃向南发展。

当时,粟裕已经是军中知名的小将,陈毅更是身经百战,是从南方游击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自然对国民党的战术异常敏感。

项英和陈毅粟裕争论不出个结果,只能同时向中央发报。

项英想要争取中央支持自己,把粟裕的兵调过来。

而陈毅和粟裕则希望皖南和苏南连成一片,或是干脆放弃皖南,让新四军完成大会师。

粟裕认为,往闽浙地区发展,绝对是死路一条,是兵家大忌,相当于把自己往国民党的嘴里送。

因为皖南本就是多事之地,易攻难守,新四军在老蒋的眼皮子下发展了多年,已经是大忌。

这要是放在十年前,老蒋早就跳着脚地跑来“剿匪”了。

人是不会变的,此时老蒋没有动手,只不过是碍于国际舆论以及日军的压力罢了。

什么时候前线的日军压力给得小了,那老蒋绝对会倒戈处理掉自己的盟友。

两份电报发到了中央,毛主席立刻做出了决策:“你们的出路在江北,虽然已经失去两级,但仍然要力争江北。”

“粟裕部不可调一兵一卒,皖南的新四军必须要自力更生,江南的陈毅同志也应该努力向苏北发展。”

但这封电报只是建议,项英对此仍然保留自己的意见。

可是皖南的局势此时已经非常危急,但项英留下同样有自己的原因。

项英认为往东北方向发展会破坏统一战线,并且在伪军的核心区域作战风险太大。

而且,日军如果继续对蒋介石发动进攻,蒋介石一定抵挡不住日军,但新四军可以在皖南打游击,如果现在走了,岂不是放弃了大好地盘?

但实际上呢,皖南只是一块巴掌大的根据地,并且易攻难守,虽然游击起来难度不大,但条件也十分恶劣。

更主要的问题是,蒋介石此人的狼子野心,项英还完全没有认清,共产国际的调停也只不过是斯大林的权宜之计,当时无论是苏共还是斯大林,其实都是更加心有所属国民党的。

说白了,当时的我党和国民党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而且国民党代表的是当时的合法政权,是中华民国一脉相承下来的,力量也更强。

尽管苏共和中共一样信奉社会主义,但在绝对的力量和利益面前,斯大林还是觉得和蒋介石谈更加靠谱。

但斯大林不知道蒋介石什么德行,所以一直强调统一战线,项英和王明等人都信以为真,但毛主席知道蒋介石什么样啊。

当年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后,我党其实就应该彻底认清他,因为陈独秀的妥协和信任,我们已经吃了太多的亏。

在蒋军都调动到脸上的时候,还信任本就不牢靠的老蒋和塑料般的统一战线,的确是有些短视了。

毛主席曾经多次说过,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可惜,能舍得地盘的人的确太少,日本人舍不得,所以被全面分兵,打哪都是捉襟见肘,补给线都要扯到贯穿中国南北,这是日本败亡的主要原因。

老蒋也舍不得,因此嫡系调不动,在解放战争中捉襟见肘,前线永远是那点人,最终430万国军打不过60万解放军。

所以,能舍得地盘,并且大开大合地伺机而动,这样的人本身就是帅才。

放眼我军中,也就只有毛主席和粟裕敢拍板这么打,其他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瞻前顾后。

那么,在项英继续固执驻守皖南期间,国民党进行了哪些调动呢?粟裕等人为了争取项英北上,又做出了哪些努力?

皖南事变 狼子野心

1940年5月4日,毛主席加紧催促还要在皖南留守的项英,这次是直接言辞不容置疑的命令:“军部、后方机关以及皖南主力立刻移至苏南。”

因为此时,蒋介石已经派出顾祝同等人调兵遣将,一共集结了5个师团团围住了新四军。

现在只要蒋介石想,吃掉项英的部队就是弹指之间。

项英此时也终于如梦方醒,知道蒋介石已经按捺不住,遂准备北上。

但目前蒋介石已经在外围虎视眈眈,项英不动还好说,只要项英等人一动,蒋介石必然会直接狗急跳墙。

粟裕等人也知道,项英这次调动一定是凶多吉少,所以早早就准备好了在周围迎接。

于是,粟裕开始每天带着参谋晨跑,美其名曰锻炼身体,实际上是在记录周围的地形。

而第三战区第二游击队的总指挥冷欣则是被粟裕安排得明明白白。

粟裕假借慰问的名义,每天带着新四军的战地服务团往冷欣那跑,和冷欣称兄道弟,实际上则是打探虚实。

来了几次后,冷欣也没了防备,粟裕的参谋则每天对着冷欣的部署图偷看,基本把国民党的部署摸了个透。

然而,这段时间还发生了一件非常戏剧性的事,虽然没能改变后来的战局,但也算是彻底搞定了冷欣的部队。

粟裕的参谋在冷欣的老窝上厕所的时候,竟然发现了一张被国民党用来擦屁股的作战草图。

它静静地躺在茅坑中,上面沾满了污秽之物。

参谋长一眼就看出来,这玩意绝对不是凡物,因为作战多年的经验,对地图这些东西极为敏感。

没办法,参谋强忍着恶心,把这件宝贝捞了出来,最后发现这张是国民党准备背刺新四军,挺进毛衫的作战草图。

粟裕回去看到后立刻决定了作战方案,确定了一条能直接冲到冷欣老家的路线,只要他们敢动手,自己则以雷霆之势端掉冷欣的司令部。

但解决了一个冷欣,国民党中还有无数个冷欣,接下来如何接应项英,的确难倒了粟裕。

粟裕带着参谋继续实地勘探,一路为项英选择最为合适的撤退路线。

但项英终究还是醒得有些太晚了。

1940年6月,国民党顾祝同部、冷欣部、上官云相部、李品仙部和韩德勤部,已经将新四军军部进行了团团包围。

皖南和苏南的部队被切成了两半,项英不动还好,只要一动,国民党一定会直接动手。

因为此时,正面的抗日战场已经陷入了僵持,国民党这才有心思继续对付我党。

不过,蒋介石的这个德行,其实早在918事变的时候,就已经被看透了,只要不打到他家门口,他是绝对不会主动抗日的,必然是要先解决共产党。

所以才说,项英还是有些不成熟,对蒋介石的认识也不够。

或者说,他对斯大林和统一战线太过有信心。

而此时在合围之中,项英走也不是,驻扎也不是,虽然着急,但也只能慢慢摸索。

直到1940年10月,国民党白崇禧和何应钦一纸调令,要黄河以南的八路军立刻渡过黄河,向北驻扎。

但毛主席和朱德坚决不同意,但表示可以将皖南的项英调往长江以北。

这样既给了国民党北调的面子,又可以让项英顺利脱险。

项英终于有机会,于是赶紧全盘出击,在1941年1月带着新四军9000多人北上。

但在茂林地区,蒋介石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向项英等人动手了。

顾祝同等人的八万大军在新四军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向新四军开火,新四军也进行了反击,双方打了七天七夜,最终只有2000多人飞散突围,7000多名新四军战士死在了自己人手中。

蒋介石的可恶之处就在于此,明明中国还在抗战,他却调转枪口屠杀正在抗日的中国人。

在这场战斗中,叶挺被国民党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项英和周子坤则被叛徒杀害,光荣牺牲。

而蒋介石则红口白牙,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污蔑新四军叛变。

调令是国民党发的,何应钦等人亲自点头的,而且顾祝同的数万人已经围了项英小半年,我军怎么可能去用鸡蛋碰石头,让9000多人和老蒋的8万人“叛变”?

不过,蒋介石的行为也很快遭到了所有人的抵制。

后续发展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蒋介石矛头直指新四军,在吃掉了项英的队伍后,又盯上了江北的新四军,还命令汤恩伯等人配合顾祝同继续北进,准备彻底消灭新四军。

其实,老蒋在国民党内,也不是那么得人心的,不仅手下军阀不听他的,那些真正的民主人士也看不上眼。

像柳亚子、宋庆龄、何香凝等人都表示了强烈的不满。

但蒋介石大权在握,哪怕这点骂名,如果怕挨骂的话,当时他也不会在东北告急的时候一心一意地进行剿共。

而美苏当时也对抗日的热情非常高,蒋介石在全面抗日的时候玩这么一手,美苏也都不愿意了。

蒋介石筹备的国民参政会中共直接拒绝参加,弄得他很没面子。

没办法,在美苏的压力下,蒋介石只好妥协,并且同意陕甘宁边区的合法地位,释放了皖南事变的所有被捕干部。

周总理也和蒋介石进行了面谈,最终化解了这次危机。

但皖南事变我们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由于敌强我弱,蒋介石肯妥协,都已经是最好的结果。

要不你又能干吗,除了抗议就是抗议,难不成还能去重庆扒了蒋介石的老巢?

这显然不太现实,只能通过这次的教训,再次认清,蒋介石绝对不会和共产党和平相处,所有的和平都是暂时的。

并且,新四军绝对不能在蒋介石的地盘上活动,否则类似的事情还会发生,而蒋介石只要道道歉,服服软,这件事就又没后文了。

项英出事后,陈毅担任了新四军的代军长,粟裕则担任了第一师师长。

在这之后,陈毅和粟裕迅速进入苏北,脱离了国民党的包围圈。

在离开了国民党的包围圈后,新四军在陈毅和粟裕的经营下迅速发展,比之前发展速度快了无数倍。

1941年到1944年这三年中,新四军终于过上了富裕的日子。

三年之中,新四军发展到了12.5万人,相当于成立之初到皖南事变的十多倍。

而且,新四军还在驻地大办工厂,还创立了一套完成的财政和税收制度。

这样一来,新四军不仅可以自给自足,甚至还能反哺中央和其他根据地。

当时,新四军在苏北可以说是畅行无阻,武器装备也跟上了,伙食也上来了,相比之前南方游击的苦日子,如今简直是给个神仙也不换。

当时,其他根据地都管新四军叫做“四老板”,足以见得他们的富庶。

这也是当时全国革命根据地中,最富庶的地区。

之后,这支新四军一师还发展成了粟裕手下的“三大铁拳”,为解放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

毫无疑问,在是否撤离皖南这件事上,项英犯了大错,并且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项英的光荣牺牲再次给所有共产党人敲响了警钟,那就是蒋介石绝对,绝对不可能和平相处。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眠?更何况是老蒋这种人,想要在老蒋的腹地发展,这本来就已经是在给老蒋口实。

而且,新四军的发展绝对不能在国民党的包围圈中,这是有历史教训的,前有井冈山,后有中央苏区,直到长征后才终于找到了一个蒋介石围不住的陕北。

在国统区发展,是绝对没有出路的,这也是无数红军战士用鲜血换出来的真理。

经过皖南事变一战后,新四军也算是彻底确立了新的道路,最终成功发展壮大,成了中国在南方抗日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

0 阅读:7

正如历史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