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

文学人青烟葳 2024-09-09 00:24:18

作者:驿路凡花(河北怀来)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50天的暑假过后,今天老年大学文学班在细雨霏霏中,迎来了开学第一课,大家能在花甲之年、多事之秋摒弃纷扰,为了梦想重聚课堂,共同聆听刘老师的文学课,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春江花月夜》,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

此诗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从头至尾读起来有一种韵律美,全诗以春、江、花、月、夜五种背景,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让我们看到一幅春江月夜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冉冉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美好的江月画面就这样形象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让我们看到的游子思乡、思亲的离情别绪。

面对江月,诗人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宇宙疑问和感慨,给我们创造出一个深沉旷达、汹涌辽阔、又宁静美好的意境。

这首诗极具画面感: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江水、天空浑然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于空中……

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细细品读每一句诗的时候,眼前出现的意境,就如电影镜头一般徐徐展开。俨然看到江边那个负手而立,穿着一身白衣遥望江月的诗人形象。

一千多年来,这首诗让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大家沉醉于它的意境、想象、语言、韵律的绝美中,它的出现洗净了六朝宫体诗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所以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晚清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评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闻一多评价《春江花月夜》“诗歌中的诗歌,顶峰中的顶峰”此外他还称张若虚的这首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向后和另一个顶峰

陈子昂 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从这个角度,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可张若虚的诗作却长期被湮没。据学者程千帆考证,今存唐百家诗不仅唐诗选本无载,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种诗话也无一字提及。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早被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发现收录。之后自明嘉靖年间李攀龙《古今诗删》收录后,万历年间,崇祯年间,到清代,有关唐诗的重要选本,都收录了他的《春江花月夜》,才让我们有机会欣赏到这一巨幅诗篇。

同学们都很好奇,康熙年间修订的《全唐诗》统计,收录的诗歌有48900多首,诗人有2200余人。唯独没有张若虚?为什么张若虚以及他的诗作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在唐宋诗坛寂寂无名,恍若虚设呢?老师娓娓道来:

张若虚(约660-约720),是初唐、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在州中称为“司兵参军”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其诗风清丽典雅而又自然流畅。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唐朝的诗歌达到了鼎盛时期,名人众多,张若虚的官职小,名气自然小,地位尴尬,作品数量少,又居于吴中,远离当时的文化圈子、作品传播受限。再者他的《春江花月夜》相传是南朝最后一位皇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按照中国古人的观点,亡国之君的作品总带有几分靡靡之音,所以以此为题的诗歌有点不被欢迎,以至于张若虚以及他的《春江花月夜》被长期忽视。

值得庆幸的是,张若虚的作品被宋人发现后,在明清时代慢慢流传下来,我们知道,文人的成就一直是以作品质量取胜,所以才有了《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的说法,正如曹雪芹一辈子只写了一部《红楼梦》,而且当时是被禁止传播的,却成了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的道理一样。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告诉我们一个真理:美好的事物是任何禁锢也阻止不了的,大器晚成是常有的,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金子不会一直被埋没,"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即使在千年之后。

编辑:牛义信/李勋修/宋占林《青烟威文学》编辑部

0 阅读:7

文学人青烟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