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已过,晨有露珠,不知不觉,我们即将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
秋分,昼夜均而寒暑平,三秋已过半,此时阴阳相半,秋色平分,不冷也不暖。
这是一年里最宜人的季节,不仅时临中秋,而且金风送爽,菊黄蟹儿肥、丹桂正飘香。
人到秋分,心境大概也如旷野里的一棵树,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中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这天正好在秋季90天的中间,有着“平分秋色”的意思,所以叫“秋分。
过了秋分,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半球“暑退秋澄气转凉”。暑气完全散尽,万物阳气渐衰,阴气渐长,天地万物以“收“为主。
秋分后,我们进入了五之气,阳明燥金+厥阴风木,一个是燥邪容易伤阴,另一个是风木容易生火,火又伤阴,燥上加燥。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干烧的锅,缺乏津液的滋养,真是备受煎熬,口干舌燥、皮肤起皮、失眠燥热……统统都来了。
而很多体虚、脾胃差的人,在这个时候,会比普通人更容易有“干燥”的情况。
民谚云 “秋分不养,一年白忙”,可见秋分这个节气养生非常的关键,秋分节气,自然界处于由热转凉的状态,正好是阴阳更替的时间点,中医学理论强调,人与自然要相统一协调,这时身体的阳气也要深深的蛰伏起来。 此时我们可以寻找身体自带的能够帮助我们固藏阳气的方法。
一、顺应天时,调和阴阳秋分时节,自然界的阴阳之气趋于平衡,人体也应顺应这一变化,注重调和体内阴阳。体虚者多表现为阳气不足或气血两虚,此时应适当减少户外活动时间,避免过度劳累耗损阳气,同时增加温补食物的摄入,如羊肉、核桃、红枣等,以温阳益气,补血安神。此外,保持规律的作息,早睡早起,有助于养阴敛阳,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与调整。
二、润肺防燥,滋阴润燥秋季干燥,易伤肺津,体虚之人更易出现干咳、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因此,秋分养生重在润肺防燥,滋阴润燥。可多食用梨、百合、银耳、蜂蜜等具有润肺生津、清热润燥功效的食物,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勤饮水,少食辛辣之物,以防燥邪伤身。此外,适当进行深呼吸、扩胸运动等,也有助于增强肺功能,提高身体抵抗力。
三、健脾养胃,顾护后天之本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体虚之人往往脾胃功能较弱,秋分时节更应注意健脾养胃。饮食上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山药、小米、南瓜等健脾益胃的食物,避免生冷油腻之物损伤脾胃。同时,可适量饮用一些健脾养胃的茶饮,如陈皮茶、大麦茶等,帮助改善消化功能,促进营养吸收。
四、适度运动,增强体质秋分后,天气凉爽,是开展户外运动的好时节。体虚之人虽不宜进行剧烈运动,但适度的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还能调节心情,缓解秋季的抑郁情绪。运动时应注意保暖,避免出汗过多导致阳气外泄,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更换干爽衣物,以防感冒。
五、情志调养,保持平和秋季万物凋零,易引发人的悲秋情绪。体虚之人更应注重情志调养,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悲伤、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影响。可通过阅读、听音乐、冥想等方式放松心情,或参与一些社交活动,与亲朋好友交流分享,以缓解压力,提升生活幸福感。
记住,“秋分不养,一年白忙”,让我们抓住这个宝贵的时机,为自己的健康加分吧!
【秋分节气的养生原则】
精神调养: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才能适应秋天的干燥之气。因此需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还可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比如爬山等,以舒缓心情。
预防胃肠疾病复发:天气逐渐变凉,胃病患者要防止原来的胃病加重。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疾。胃病患者的秋季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饮食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过多胃酸侵蚀胃黏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也可以补充白云维一复合益生菌,调理肠胃。
进补切不可乱补:首先,注意不要无病进补。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损健康。其次,忌慕名进补,如过量滥用滋补品反而可能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
秋分,正是一年最美时!
秋分,恰如人到中年,心中有万千滋味,回忆起往事的点点滴滴,少年的无知,青年的青涩,中年的惑与不惑,总是情不自禁地唏嘘不已。
那些沉甸甸的回忆,犹如一树红叶,绚烂且妖娆,等到洒下一地的缤纷之后,幡然悔悟,那渐渐凋零的不过是擦肩而去的流年罢了。
并不是所有的繁华落尽,一切都将归于平淡;拂去了浮华,一切都将回归原来的本真。
秋分,在悄悄地告诉我们:岁月轮回,春华秋实,辉煌过后又是一季耕耘,要以平和的心境面对未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冷秋、冷晨、冷霜、冷落叶;暖情、暖意、暖人、暖岁月。
因为懂得,一切美好;因为存在,温暖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