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国祚104年,温峤3次力挽狂澜,可惜英年早逝

聊聊历史 2023-12-06 10:47:48

东晋历史名人,王导、桓温、谢安、刘裕,都有超高的人气,存在感很高。

王导为司马睿牵线搭桥,联络江南士族,为东晋建立奠定了基础。

桓温夺取巴蜀,三次北伐,击败姚襄,收复东都洛阳,还留下“不能名垂千古,也要遗臭万年”的格言。

谢安:“我下棋还没完,小孩子们就打垮了九十多万秦军,预料之中。”即便他相当紧张,也要表现出超级淡定的样子。

刘裕,号称帝王收割机,南北朝第一大帝,吕思勉眼中比李世民强悍的存在,专门打逆天战斗。

但是,说起温峤,了解他的人不是很多,甚至不知道他的存在。其实,温峤对东晋的贡献相当大。

东晋国祚104年,王导开了头,温峤则使其能“正常”发展,不至于半路夭折。

温峤,司空刘琨的外甥,独自一人从北方来到江南劝进司马睿,担任明帝辅政大臣,3次拯救东晋命运,堪称国之柱石。

温峤带来的资本不多,但善于纵横捭搕,运用计谋,号称东晋的“纵横家”,凭借真本事位列辅政,坐镇一方。

一、抗衡王敦,保住晋明帝司马绍

317年,石勒攻克并州,刘琨投奔幽州段匹磾。刘曜则率匈奴攻克长安,俘虏晋愍帝,西晋灭亡。

此时,刘琨派温峤南下,支持司马睿称帝,撑起半壁江山,并试图恢复中原。

温峤见到司马睿,大失所望,这不是中兴之主,难以守住江南。为此,温峤决定北上幽州,中途去见一次王导。

看到王导,温峤看到了希望,又因为刘琨死于鲜卑内乱,自己无路可去,便选择留下来。

刘琨被杀,与王敦一封“书信”有关。王敦觊觎东晋江山,又担心刘琨南下,便借刀杀人。

温峤留下来了,他成为司马绍,也就是后来晋明帝的中庶子,辅佐未来的储君。

晋明帝,司马炎与鲜卑夫人所生的儿子,智勇双全,颇有司马懿的风范。两晋历史,明帝最厉害,只是英年早逝。

322年,王敦叛乱,打着“清君侧”旗帜,诛杀刘隗、刁协。门阀恼火晋元帝司马睿“过河拆桥”,忘恩负义,都看好戏。

门阀不支持,晋元帝兵败如山倒,只能脱下戎装,主动向王敦认错。但是,司马绍不服气,他决定亲自上阵。

司马绍率东宫卫士,驾驭战车,准备杀出宫门,与王敦决一死战。

温峤阻止司马绍的疯狂举动,并晓以大义。司马绍不听,非要决战。温峤拔出佩刀,斩断战车绳子,司马绍方才作罢。

司马睿已经战败,且王敦素来忌惮司马绍。如果他非要决战,兵荒马乱之中,王敦也是不客气。

温峤救了司马绍,也就拯救了东晋的未来。

王敦知道司马绍有能力,便打算废了他储君之位,改换其他人。

百官不发话,温峤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强调太子的“孝”乃天之所知,岂能轻易更换。

温峤阻止,其他门阀士族也跟着发言,包括王导也力争。如此,王敦打消了念头,率兵返回武昌。

第一次王敦之乱,温峤两次保住了晋明帝,他敢于抗衡王敦,让门阀士族敬佩不已,也看到了希望。

二、王敦第二次叛乱,温峤策划作战方案

王敦回到武昌,连司马睿他都懒得见一面。堂堂帝王,九五之尊,居然被“藐视”,司马睿越想越憋屈,年底就病逝了。

司马绍继位,重用温峤,让他参与决策。王敦也拉拢温峤,直接“抢过来”,让温峤来荆州为自己出谋划策。

起初,温峤建议王敦支持司马家,不要有其他想法。王敦决议谋反,取代东晋后,温峤则设法逃走,并部署作战方案。

王敦能力一般,谋略很差,但麾下有能人钱凤,此人号称张良,足智多谋,还能领兵作战,不能小觑。

温峤知道,想要脱离王敦控制,顺利回到朝廷,必须摆脱钱凤才行。

323年,丹阳尹有空缺,温峤建议王敦派亲信去控制这个地方,掌握京师锁钥,钱凤也是最好人选。

温峤推荐钱凤,是以退为进,因为钱凤一定会客气一下。再则,王敦若是叛乱,丹阳尹就是个“火坑”,谁都不愿意跳。

果然,钱凤婉拒,他推荐温峤。两次相互客气,王敦看不下去了。钱凤,王敦是半刻也离不开,丹阳尹只能温峤去担任了。

温峤心中暗喜,却不能表现出来,他依然担心钱凤会曝光计划,自己回不到朝廷。为此,温峤再次布局。

王敦为温峤设宴送别。温峤酒量很大,每个人都敬一杯,喝得昏天暗地。

到了钱凤这里,温峤故意弄碎他的酒杯,然后大怒:“我敬酒,你居然不喝,这是什么意思,别在装老大了。”

温峤声音很大,王敦急忙劝慰,不要为了一杯酒伤了和气。殊不知,这是温峤的局,王敦被蒙蔽了。

次日,钱凤告诉王敦:“温峤不是一般人,他不肯为我们所用,若是回到朝廷,必成大祸。”

王敦不满意,对钱凤说:“昨晚别人酒桌上骂了你一下,你就说别人坏话,未免太小气了吧。”

钱凤没有错,温峤回到朝廷,立刻把王敦叛变计划以及内部虚实告知晋明帝,并制定出有针对的作战方案。

温峤投靠朝廷,王敦吐血,病逝加重,无法亲自经常作战。如此,不靠谱的王含统帅大军,终于被温峤扑灭。

温峤指挥金陵兵马,与王含隔秦淮河对峙。此时,京师兵马不足一万,王含则是六万,兵力对比悬殊。

晋明帝再次热血沸腾,想直接决战。温峤极力反对,坚持等到郗鉴、苏峻、祖约的流民军团抵达战场,才能决战。

为了防止晋明帝冒险,温峤拆除朱雀桥,不让皇上过江作战。不久,流民帅相继到来,温峤才全线出击,打垮王含。

王敦叛乱途中病逝,王含搞不定温峤,且他关键时刻不救援沈充,结果被各个击破,王含父子被处死,第二次王敦之乱结束。

三、苏峻、祖约之乱,温峤力挽狂澜

第二次王敦之乱结束,晋明帝威望高涨,决定乘胜追击,加上君权。谁知,还没大显身手,晋明帝就去跟祖先报告了。

明帝病逝,继位的司马衍才5岁不到,是为晋成帝,由王导、庾亮、温峤等六位辅政大臣协助他处理政务。

庾亮,晋明帝的大舅哥,晋成帝的舅舅。庾亮目光短浅,手腕更是低劣,若非为了抗衡王导等世家大族,也不会用他。

王导大局观强,懒得很庾亮竞争,而是选择观看庾亮的拙劣表演。王导相信,庾亮胡乱折腾,会有人教育他如何做人。

温峤、庾亮关系很好,但温峤也怨气很大,多次提醒他不要折腾,以大局为重,庾亮却不以为然。

庾亮让温峤坐镇江州,目的是防备陶侃(陶渊明祖先),在荆州、扬州之间充当战略屏障。

庾亮不放心陶侃,因为他们势同水火,温峤无疑是缓冲剂。

为了强化朝廷权力,庾亮决定对各地刺史动手,但陶侃他搞不定。如此,庾亮决定捏一个他以为的“软柿子”。

苏峻,流民帅,能征惯战。流民帅,历来不被东晋待见,防备他们比防贼还要紧。流民不能过江,这是规矩,也是江南士族的底线。

庾亮认为,流民帅孤立无援,没有祖逖,流民帅啥也不是。为此,庾亮从苏峻下手,让他离开历阳,来朝廷担任大司农。

庾亮此举,是剥夺苏峻实权,便于控制。苏峻不乐意,便上书朝廷,表示愿意放弃历阳,去镇守边境,抵抗石勒。

苏峻愿意做出让步,庾亮依然不答应,非要收拾苏峻不可。苏峻无路可退,便联合同样对朝廷不满的祖约(祖逖弟弟)起兵。

苏峻兵强马壮,直奔金陵(建康)而来。部将建议庾亮严防长江渡口,凭借水师优势阻止苏峻过江,则叛乱很快平定。

庾亮自认为能擒拿苏峻,建立不世之功,他拒绝设防渡口,而是强化石头城防御,却没啥指挥水平。

温峤在江州,看到庾亮胡闹,希望能带兵入卫京师。庾亮则说:“你要防备陶侃,不要越过雷池一步。”

大难临头,庾亮还这么心胸狭窄,想着家族利益。温峤无奈,只能坐视苏峻、祖约长驱直入,攻克金陵。

京师陷落,庾亮独自跑到江州避难,希望温峤挽救局势。此时,金陵乱成一团,庾太后深受其苦,丢尽脸面。

温峤告诉庾亮:“能救朝廷的,只有陶侃,他一定要当联军统帅。麻烦是你惹出来,你要亲自去赔罪,显示诚意。”

庾亮不想去,也不敢去,他担心被陶侃一刀处死。温峤知道,陶侃虽说恨庾亮,但跟苏峻矛盾也大,此时事情紧急,不会找庾亮算账。

温峤再次严厉斥责:“苏峻攻克江州,你还能活得了吗?苏峻最痛恨的人,就是你。去陶侃哪里,也许还有活路,否则谁都救不了你。”

庾亮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去,陶侃也果真愿意当联军主帅。但是,战局依然不利,陶侃一度想放弃。

还是温峤出马,不但阻止陶侃退兵,还借来数万担粮食,缓解了军队粮食危机。

温峤的努力,没有白费,晋军终于迎来胜利。苏峻喝酒太多,交战时意识模糊,被斩杀。

祖约则投奔“后赵”,石勒在谋士劝说下,处死祖约及其族人数百口。如此,苏峻、祖约之乱结束,温峤立下首功。

王敦两次叛乱,以及苏峻、祖约之乱,温峤都扮演重要角色。没有温峤,也许晋明帝在第一次王敦之乱就阵亡,或者被废了储君之位。

苏峻之乱,若非温峤纵横捭搕,稳住了陶侃军团,东晋不复存在。没有陶侃,东晋搞不定苏峻。

苏峻、陶侃单打独斗,谁都没能力灭了对方。如此,扬州、荆州将长期对抗,烽火连天,江南生灵涂炭。

江南战乱,石勒灭刘曜之后,会立刻指挥大军南征,谁人能抵挡?如此,“后赵”将统一,但石虎暴虐,中原大地也会再次掀起狼烟。

可以说,温峤功劳很大,只是存在感太低。如今说起温峤,也许就剩一件轶事。

堂姑请温峤做媒,为表妹找个好人家。温峤是媒人,却给自己做媒,当了新郎官,也是有意思。

329年,苏峻余部覆没,温峤却突然病逝,没能进一步释放能量。如果多活二三十年,温峤的成就,会超越桓温、谢安。

3 阅读:404

聊聊历史

简介:品味历史,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