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早有预谋的叛乱,耗尽了王朝最后的气数,枭雄落幕英雄登场!

北雁寄南书 2023-12-26 23:05:58

“祭则司马,政在士族”是东晋朝廷里的一个潜规则,正是这个潜规则让晋朝的国运又在东南一隅延续了百年的光景。也正是这个潜规则让东晋朝廷里内斗不止,皇室和士族之间自不必说了,彼此的猜忌从来没有断过。皇室内部也不安宁,互相伤害互相提防没个完。士族之间更是互相拆墙,明里暗里的互相压制,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试想,这样一个内部斗争如此激烈的朝廷,又怎么能够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活动,把胡人的势力赶回去呢?所以我认为,对于北伐,东晋除了祖逖和后来的宋武帝刘裕之外,没有多少人对这个事儿感兴趣。但可惜的是,祖逖失败了,败于内乱先起,无力北伐。刘裕也败了,虽然他的失败有着另外一些历史偶然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内部不稳。

今天要回顾的这段历史说得是让东晋王朝元气大伤,走向灭亡的一次叛乱。严格来说,这场叛乱经历了两代人的谋划,只不过老子没能来得及反叛就先挂了,儿子把这段遗憾给补上了。

反叛的种子

宁康元年,也就是公元373年,东晋权臣桓温在独揽朝政十余年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前,他将南郡公的封爵传给了自己平日最喜爱、也是最小的儿子桓玄。当时,桓玄只有7岁。

桓温逝世一周年之际,他昔日的将领们齐聚于桓温之弟桓冲的府中,举行祭奠仪式。在这样一个庄重而又感伤的场合,桓冲抚摸着桓玄的头,对他说:“他们可都是咱们家的老部下啊。”桓玄听后,脑海中不禁回想起父亲桓温的慈爱,瞬间泪流满面。在场的人看到这一幕,都对他的孝顺和早熟感到惊讶。随着时间的推移,桓玄渐渐长大成人,相貌堂堂。他自负于自己的才能,常常以英雄自命。然而,由于桓温晚年有谋朝篡位的迹象,朝廷对桓玄始终心存戒备,不敢委以重任。因此,他在仕途上一再受挫。

直到太元十六年(391年),23岁的桓玄才被任命为太子侍从官,但这个职位并没有什么实权。几年后,他出任义兴太守,却依然觉得壮志难酬,不禁感叹道:“父亲曾是号令九州的霸主,为什么他的儿子却只是区区一介地方芝麻官?”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他很快就辞去了官职,回到了自己的封国南郡(今湖北江陵)。

在途经建康时,桓玄前去拜访当时权倾朝野的宰相司马道子。司马道子,是晋朝的权臣,他掌握着国家的实权,是朝廷中的重要人物。桓玄明白,要在这个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司马道子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桓玄的预想发展。在一次酒宴上,司马道子喝得有些多了,他突然当众向桓玄提出了一个敏感的问题:“桓温晚年想当乱臣贼子,你怎么看?”

桓温,是桓玄的父亲,他曾掌握重权,威震一方。然而,晚年的桓温意图篡位自立,这无疑是一个极为敏感和危险的话题。桓玄听到这个问题,吓得跪地不起,汗流浃背。幸好,当时桓玄的随从谢重在侧,他看出了桓玄的尴尬,便挺身而出。谢重巧妙的转移了话题,缓解了紧张的气氛。司马道子对谢重的机智颇为欣赏,便没有再继续追问。

然而,这次事件在桓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阴影。他开始对司马道子心生怨恨,认为对方是在故意羞辱自己。回到江陵后,桓玄凭借谯国桓氏的显赫门第以及父亲的崇高名望,开始了自己的政治之路。他纵横捭阖,一步步清除了殷仲堪、杨佺期等人,势力渐渐稳固。在这个过程中,桓玄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目标,他发誓要为自己和家族争取更大的荣耀。在南郡,桓玄过着隐居生活,整日饮酒作诗,以此消磨时光。虽然生活悠闲自在,但他内心深处的壮志雄心并未熄灭。他时常与友人高谈阔论,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同时,他也开始关注时局变化,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平衡被打破

在太元八年,也就是公元383年,一场历史性的战役在南北两个政权间展开。淝水之战的硝烟,使得北府兵声威大震,一时之间,谢安、谢玄、谢石等人的名字响彻云霄。他们的英勇和智慧,赢得了全国上下的赞誉。与此同时,恒氏和谢氏两大世家的联盟,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朝局的平衡,但也给皇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晋帝司马曜在庆幸半壁江山得保的同时,内心却深感忧虑。他担心谢氏家族的势力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威胁到皇权的稳定。作为一个有着宏图大志的君主,司马曜不甘心皇权受到任何挑战。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任命会稽王司马道子为录尚书六条事,全面负责朝政事务。

司马道子得到重用后,不少想要升迁的人都纷纷投靠到他的门下,希望能够借助他的力量在官场上更上一层楼。其中,有一个名叫王国宝的人,他是谢安的女婿,同时也是司马道子的王妃堂兄。王国宝虽然有着显赫的家世背景,但由于这个人没什么本事,所以谢安并未因为他是自己的女婿而格外关照。于是乎,王国宝就生起了别的心思,他看准了司马道子在朝廷中的崛起之势,决定投靠他,以谋求更大的发展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道子的权势越来越大,朝野内外都感受到了他的威严。而王国宝也凭借着与司马道子的关系,逐渐在官场上崭露头角。并且他与司马道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成为了政治上密不可分的一对盟友。

谢安被排挤走后,宗室司马道子和王国宝狼狈为奸,掌控朝政。然而,他们万万没有预料到,他们胡作非为的行为将引发一场更大的动乱。在隆安二年(398年),镇守京口的王恭、荆州刺史殷仲堪以及桓温之子桓玄等人纷纷起兵反抗,结果这一乱就乱成一锅粥了,从公元 397 年到公元 402 年之间,东晋境内的各方势力彼此间的争斗就没停过。

淝水之战之后的平衡终于被打破了,东晋的大好局面从此将一去不返,而司马氏创立的晋朝也将从此消逝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之中。

乱斗

从 397 年开始的这段东晋王朝大内斗实在太过复杂,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方死了,另一方马上补位,如果真要把这段历史说明白,把各方势力之间的瓜哥扯清楚是着实不易,因此让我尝试用下面几个简单的场景来梳理一下这段繁杂的历史。

前面说司马道子和王国宝掌握了朝政,但由于这二人的政治觉悟太低,完全低估了当时东晋时局的险恶和不稳定因素,于是并意图消弱各镇的实力。结果引起了各方的反弹,当然这其中起兵反抗的几家各有各的打算和目的。有的人是因为仇恨,有的人是为了权势,有的人则是为了投机。而桓玄就是其中那个想要乘乱混水摸鱼的人。

晋安帝隆安元年,尚书仆射王国宝和建威将军王绪这两个家伙,仗着有会稽王司马道子撑腰,就不把青兖二州刺史王恭放在眼里。他们想削弱各方镇的力量,搞得王恭很忧虑。这时候,桓玄跳出来了,鼓动殷仲堪起来反抗。还联络了王恭,想让他当带头大哥。不过呢,殷仲堪那时候挺担心的,觉得没有皇帝支持,自己这个荆州刺史可能会被调走,桓玄一看这不行,于是就一个劲儿在旁边给他打气。可巧的很,王恭恨王国宝乱政,已经决定要举兵了,还拉上了殷仲堪。殷仲堪一看有人一块儿干,风险系数大大降低,觉得不错,就答应响应王恭。结果朝廷一看这架势,吓坏了,赶紧杀了王国宝和王绪以平众怒,于是王恭就见好收兵了。这可真是一场闹剧啊,殷仲堪和桓玄刚撸起袖子还没下场,一切就都结束了,搞的大家都挺不过隐。

隆安二年桓玄想当广州刺史,司马道子也担心他老盘踞在荆州会尾大不掉,于是就让他去督交广二州军事。桓玄接受了,但没去上任,为什么呢不去呢,客观上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的交广二州都算不上什么好地方,位置偏僻,经济落后,到了那种地方还谈什么发展势力,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荆州是桓氏的老根据地,从桓温时期就用心经营,部曲亲信众多,可谓是一呼百应。就这样桓玄一直盘踞在荆州不挪窝,偏偏朝廷还拿他没办法。

可接下来,司马道子这位老兄就立马出了一个昏招,他听了司马尚之的话,要多设了一些外藩,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朝堂之外多发展一些实力派盟友。没想到这事儿让庾楷不高兴了,劝王恭再次举兵。这一回啊,王恭、桓玄和殷仲堪决定一起干把大的,殷仲堪还给了桓玄分了五千兵。他们一路南下,沿途所至,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桓玄在白石大败了朝廷军队。后来王恭因为刘牢之倒戈而失败了,但桓玄和杨佺期还是进到了石头城,吓得司马元显回防京师,还让王恺守石头城。不过,刘牢之带着北府军来支援京师了,桓玄和杨佺期一看这阵仗,吓得不轻,赶紧又撤回了蔡洲,跟朝廷军继续对峙。哎,这一段历史啊,真是各种风云聚会啊!

桓玄翻身

虽然说在这段历史时期,桓玄的活动非常活跃,但总体来说,他的实力还是很弱小,所以一直跟在王恭,殷仲堪这些人身后站场子。有一段时间,殷仲堪的手下就劝殷仲堪把桓玄干掉,但是他没听。桓玄当了盟主之后,更是牛气冲天,把杨佺期这个弘农杨家的人看都不看在眼里。但杨佺期觉得自己家里这么牛,看不起江东的其他士族,对桓玄意见特别大,甚至想杀了他。不过呢,殷仲堪怕桓玄死了,没有制衡,杨佺期兄弟会闹事,就没同意。桓玄也知道杨佺期想搞他,也想灭掉杨佺期,于是就在夏口屯兵,还请了个叫卞范之的当谋士。

隆安三年,桓玄想多要些地盘,司马元显趁机挑事,让桓玄和殷、杨两家闹掰了。东晋朝廷也不知道是脑袋抽得什么风,挑事就挑事吧,还给桓玄增加了好多地盘,让桓伟代替杨广当南蛮校尉。这下虽然把杨家兄弟气坏了,但却给了桓玄壮大势力的机会。杨氏兄弟想找借口造反,结果被殷仲堪给拦住了。

后来荆州发大水,殷仲堪就开仓救济灾民。这时候桓玄也趁机起兵,还说要救洛阳。桓玄逼迫殷仲堪杀了杨广,不然就打江陵。然后桓玄抢了殷仲堪在巴陵的粮食,还骗梁州刺史郭铨说朝廷让他当自己的前锋去讨伐杨佺期,并谋压了江夏兵的军权。最后桓玄打败了殷仲堪的军队,杨佺期也被杀了。那年年底,桓玄把杨家和殷家都灭了。第二年,桓玄向朝廷申请当荆江二州的刺史,朝廷也没办法,只好答应了。终于在桓温死后,一直处于蛰伏状态的桓氏终于露出了狰狞的獠牙,开始了谋压东晋帝位的计划。

桓玄建楚

隆安五年那会儿,孙恩跑来进攻京口,建康都差点儿不保。桓玄呢,表面上嚷嚷着保卫国家,实际上是趁机捞好处。孙恩一走,司马元显就下令让桓玄解除戒严,可桓玄那时候已经控制全境了,还调动军队、建立新郡、扣留朝廷征召的人呢。

元兴元年,司马元显要去讨伐桓玄。桓玄在荆州耐心地等着时机,得了密报后,担心手下士兵不听话,但过寻阳一看没见到朝廷军队,士气就又上来了,于是就又写信上奏历数元显的罪状。桓玄留桓伟守江陵,自己带着兵东下,打败了司马尚之,夺了历阳。司马元显吓坏了,都不敢出兵。刘牢之这个家伙就投降了桓玄。桓玄逼近建康,元显这边就败退了。桓玄进了京,掌控了朝权,把司马道子他们一通指责,流放到了安成郡,还杀了他们。桓玄也把元显给杀了。为了除掉刘牢之,先任命他为会稽太守,骗他离京口远远的。刘牢之想反叛但没得到支持,最后自杀了。司马休之之流也逃到了南燕。

桓玄把持了朝政大权,自封太尉等职,享受特殊待遇。为了博个虚名,他请求去讨伐后秦皇帝姚兴,但朝廷不答应,他就装作遵从命令的样子不去了。当时庾仄叛乱了,不过没多久就被平定了。桓玄又装作要回封地、亲临前线指挥的样子,然后替朝廷草拟诏书挽留自己,晋安帝写了圣旨挽留他。桓玄这才满意。他那些亲信卞范之等人极力鼓动他篡位,连加授九锡的诏令都提前写好了。桓玄让朝廷划出十个郡给自己封为楚王。当时没人报告说有祥瑞征兆,桓玄只好自己制造祥瑞,清理临平湖、假装说江州降甘露什么的。大亨元年(403年)十一月十八日,晋安帝把提前设计的禅让诏书抄一遍,“决定”要把皇位禅让给桓玄。桓玄假模假式地推辞了几下,“顺应民意”地登基了。仪式上御座还垮塌了,殷仲文还解释说这是因为皇帝德泽深厚、惠泽天下呢。

败亡

桓玄刚坐上皇位不久,就听闻刘裕、何无忌、刘毅等人联袂起义的消息。皇位之上的桓玄终日忧心忡忡,一众大臣为安抚君心,便劝慰道:“刘裕他们力量微薄,成不了什么大器,陛下何必如此担忧?”桓玄却摇了摇头,他深沉地分析道:“刘裕乃当世英雄,胸怀壮志;刘毅虽家境贫寒,却能倾尽家财,动员人力,可见其气魄非凡;何无忌作为刘牢之的外甥,勇猛果敢,有乃舅之风。这三者联手,岂能轻视其威胁?”

不出桓玄所料,刘裕等人于永始元年(404年)二月二十七日起兵,短短不到一年时间,桓氏势力便被彻底清除,桓玄在逃亡中仓皇乘船欲往益州,途中遭遇了效忠东晋的毛祐之等人。对方的箭矢如骤雨般疾飞而来,让桓玄负伤倒地,血流不止。益州都护冯迁首先冲上前去,挥刀斩向桓玄。桓玄质问道:“尔乃何人,胆敢对天子不敬?”冯迁冷笑回应:“我只是诛杀这假天子的贼人!”随后手起刀落,桓玄的拉楚王朝就此覆灭,短短数月的时间,就宣告了这一短命王朝的终结。

桓玄的叛乱加速了东晋王朝的衰败,也意味着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一个新的王朝即将建立,另外一位英雄人物即将登场!

22 阅读:8259
评论列表
  • 2024-02-17 14:19

    桓玄不乱刘裕也起不来,只能说世界真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