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雄反目,参合陂一战慕容氏败北,拓跋鲜卑成为北方霸主

北雁寄南书 2023-12-28 09:04:55

在淝水之战中,前秦的败北不仅是一次战役的失利,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拐点。在这场战争后,那些之前未曾涉足中原大地的塞外胡族开始露出锋利的爪牙,为即将发生在中原大地的争霸大战做准备。其中,拓跋鲜卑便是从原居于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的鲜卑族部落中崛起的一支新力量。

早在魏晋年间,拓跋鲜卑便开始了他们向西、向南的迁徙之旅。首领拓跋什翼犍在东晋成康四年(338年)建立了代国,但这个弱小的代国很快就被前秦吞并了,而国君什翼犍的嫡长孙拓跋珪当时仅有6岁。这意味着,这个年幼的王子将不得不面对一个充满挑战和变数的未来。

在代国灭亡后,前秦皇帝苻坚原本打算将年幼的拓跋珪作为人质,强行迁至长安以绝后患。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原属代国、后来归顺的大臣燕凤站了出来,他劝阻了苻坚的决定,使得拓跋珪得以留存。拓跋珪的母亲贺氏带着他四处逃亡,寻找安全的避难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投奔了刘库仁。然而,好景不长,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土崩瓦解,刘库仁被杀,其子刘显夺得大权。对刘显来说,拓跋珪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他打算除之而后快。

面对接连不断的危机,拓跋珪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也开启了鲜卑族在乱世中逐渐崛起的历史。

有母贺氏

拓跋珪能在乱世中以亡国王子的身份存活下来,这得益于他有一位坚强勇敢的母亲贺氏。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母子二人寄人篱下,生活在刘显的阴影下,每天都过得战战兢兢,担心随时会遭到刘显的毒手。

刘显对拓跋珪的忌惮越来越深,终于有一天,他决定不再容忍这个潜在的威胁。刘显派出了一批刺客,打算对拓跋珪下毒手。贺氏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全家人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然而,在这个危急的时刻,贺氏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冷静与机智。贺氏迅速地制定了计划,当天她精心准备了丰盛的酒菜,邀请这些刺客共进晚餐。她装作毫不知情,用美酒佳肴和真诚的言辞让刺客们放松了警惕。在美酒佳肴的诱惑下,刺客们逐渐放下了戒备,纷纷畅饮起来。最终,他们喝得烂醉如泥,将原本的刺杀任务忘得一干二净。

在夜色的掩护下,拓跋珪与代国旧臣长孙犍、元他、罗结如惊弓之鸟,急速逃离险境。他们骑着快马,马不停蹄地赶往贺兰部,寻求舅舅贺讷的庇护。拓跋珪一行人狼狈不堪,贺讷看到后心中不禁一痛。但他很快意识到,这正是帮助外甥重振旗鼓、复兴代国的大好机会。他轻轻抚摸着拓跋珪的肩膀,目光中满是信任与期许,“你要是日后复兴代国,可不能忘了我们这些老臣啊。”

拓跋珪郑重其事地回答:“要是果真像舅舅您所说的那样,我怎敢辜负您的支持和帮助!”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目光,仿佛黑暗中燃烧的火光。此刻,他心中已下定决心,为了代国的复兴,他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然而,贺讷的弟弟贺染干眼见外甥赢得民心,嫉妒之情油然而生。他率领部下将拓跋珪一行人团团包围,企图一举擒获。在这危急关头,贺氏挺身而出,她质问贺染干:“我从刘显那里逃出来投奔娘家人,是你们这些血脉至亲把我安置下来,难道今天却要来杀我的儿子吗?”她的声音充满了悲愤和愤怒,如同晨钟暮鼓,震撼着在场诸人。贺染干被贺氏的话语触动了,他满脸惭愧地低下了头,心中的嫉妒与杀意瞬间烟消云散。

就这样,拓跋珪在母亲的保护之下,生存了下来,也成长了起来,在不久的将来,这位代国王子将征战沙场,逐鹿天下和许多当世枭雄一较高下!

北魏立国

在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的初春,鲜卑族的英勇战士们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林河)集结,共襄盛举。年轻英勇的拓跋珪在这盛大的部落聚会上,得到了以英勇的贺兰部为首的各部落的热烈拥戴。在他们的齐声呼唤下,拓跋珪正式登上了王者之位,复兴了代国,并宣布了新的年号“登国”。

同年四月,拓跋珪宣布国号改为魏,史称北魏。然而,此时的北魏并非一帆风顺。新生的国家四周强敌环伺,阴山以北有强大的柔然部和高车部,西边河套一带盘踞着劲敌匈奴,太行山以东则是慕容垂建立的后燕,以西则是墓容永统治的西燕。拓跋珪在长城以北立足未稳,为了国家的安宁与繁荣,他选择与同一年建立的后燕进行友好的外交往来。

然而,国家的安宁并非易事。叔父拓跋窟咄为了王位,竟然与刘显勾结,率领大军直逼拓跋珪。更有甚者,亲信于桓等人也暗中策划背叛,欲将拓跋珪献给拓跋窟咄。曾经的忠诚之士莫题也心生犹豫,暗中向拓跋窟咄示好;而普洛等人更是临阵脱逃。此时,连舅舅贺染干也趁火打劫,不断出兵骚扰。拓跋珪果断杀死了于桓等五人,赦免了莫题等七姓部族。他凭借阴山的天然屏障布置防守,同时迅速派人向后燕求援。慕容垂收到援助请求后深思熟虑:支持实力较弱的拓跋珪,既可阻止西燕慕容永向东扩张,保障后燕的安全;又可加剧长城以北的混乱局势,继续维持群雄割据的局面,从而无法对后燕形成威胁。权衡利弊后,慕容垂决定派儿子慕容麟率领后燕军队前往援助。

当拓跋窟咄逼近时,燕军尚未抵达。慕容麟巧妙地让北魏派来的使者先回去报告援军将至的消息,使北魏军民安心,然后迅速赶到与拓跋珪会合。两军英勇奋战,终于在高柳取得决定性的大捷。拓跋窟咄带着残兵败将依附铁弗部首领刘卫辰,但最终仍被杀。第二年,拓跋珪又与后燕联手击败刘显,逼其投奔西燕。登国五年(390 年),拓跋珪西征高车部,俘获人口与牲畜20多万。此后不久,拓跋珪再次联合慕容麟的燕军进攻纥突邻部、纥奚部,逐步将周围的势力全部吞并,使北魏国力日益强盛。

双雄反目

慕容鲜卑和拓跋鲜卑,原本同出一脉,然而在逐鹿中原的激流中,亲情、友情,甚至一点点同族之谊,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登国六年,即公元391年,拓跋珪派遣其弟拓跋觚向后燕进贡,那时的慕容氏王朝已然明了北魏地区盛产的骏马的价值,于是他们野蛮地扣留了拓跋觚作为人质,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胁迫北魏交出大量的良马。拓跋珪岂会受此屈辱,他坚决拒绝了慕容氏的无理要求,自此两国关系如同破碎的镜子,再无修复的可能。

北魏在失去与后燕的交好的可能之后,转而寻求新的盟友。他们联络上了西燕,共同谋划对抗后燕。登国九年,即公元394年,历史的舞台再次上演了一幕血腥的灭国大战。慕容垂的大军压境,西燕的统治摇摇欲坠,皇帝慕容永在都城长子即将被围之际,无奈地向北魏发出了求援的信号。然而,命运仿佛在捉弄他们,援军尚未赶到,长子城便已宣告失陷,慕容永被杀,西燕也随着这一消息的传出而宣告灭亡。

此时的华北大地之上,只剩下北魏与后燕两国对峙。他们彼此之间,再无退路,只有无尽的战争与仇恨。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失败者退场,而胜利者则继续向着终点 - 建立一个一统天下的帝国 - 前进。

次年,后燕携连胜之余威,以太子慕容宝为主帅,带领8万大军向北魏宣战,企图凭借武力一鼓作气将北魏纳入版图。拓跋珪,这位北魏皇朝的创立者,面对后燕的来势汹汹,并未选择硬碰硬,而是采取了主动后退的策略,以此避开后燕的锋芒。同时,他派遣精兵强将封锁了燕军与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州)之间的通道,使得后燕的通信系统陷入瘫痪,慕容宝与其都城之间的信息传递完全中断。

在出征之前,慕容宝已经得知父皇慕容垂患病在床的消息。然而,随着与都城的联系被切断,他无法及时掌握国内的最新动态。拓跋珪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动摇后燕军心。他下令将所有抓获的燕国信使聚集在一起,朝着慕容宝的阵营方向大声呼喊:“慕容垂已经离世,尔等还不速速回朝争夺皇位!”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如晴天霹雳般在燕军中炸开,一时间人心惶惶,军心开始动摇。在这关键时刻,后秦国君姚兴派遣的援军恰好抵达战场。原本已呈颓势的魏军士气因此得到提振,斗志更加旺盛。而燕军由于长时间的通讯中断,士兵们变得犹豫不决,丧失了原本的斗志。两军在黄河岸边对峙,从九月的秋风一直僵持到十月的初霜,但燕军始终没有找到过河进攻的机会。

同时,慕容宝与他的兄弟慕容麟因为皇位之争而产生了深深的猜忌。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困境下,最终慕容宝作出了撤军的决定。他深知,此时的燕军已经失去了最佳的战机,继续滞留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于是,他下令全军撤退,返回国内。战场上的态势瞬息万变,拓跋珪见到有便宜可占,于是在河面结冰后下令两万多名精锐骑兵渡河追击,在参合陂对燕军发动突袭。燕军在慌乱中争相溃逃,相互践踏及被河水淹死的人数以万计,另有四五万人束手就擒,唯独慕容宝单人匹马逃出。拓跋珪下令除了留下后燕将士中一些有用的人才以外,其余全部活埋。

这场战争对后燕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是其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对于拓跋珪而言,这场胜利不仅提升了他的威望,更使他在北方霸主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我们顺便来说一下这个参合陂之战,这场战役是十六国时期的一次著名战役,充分展示了拓跋珪杰出的军事才能。魏燕两国力量对比从此发生转变,北魏势力得以进入中原地区。在金庸先生的小说《天龙八部》中,慕容世家所居住的地方叫作参合庄,和参合陂仅一字之差。南慕容是鲜卑后燕的后裔,以参合庄为名,很有些不故国旧耻的意思。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猜测,金庸先生真正的意图,我是不敢曲解的。

后记

登国十一年(396年)三月,慕容垂为了洗刷之前失败的耻辱,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北魏。到底是慕容垂,作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军事将领,他带领的燕军英勇善战,一度攻陷了平城,给北魏带来了巨大的震动。甚至连拓跋珪本人都有些惊慌失措,张皇失措。

慕容垂在攻占平城后,路过参合陂,那里曾经是燕军大败的战场,堆积如山的燕军尸骸依然清晰可见。他深感悲痛,下令祭奠这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们。士兵们放声恸哭,哭声震天,既是对逝去战友的哀悼,也是对慕容垂深感同情的宣泄。看到这惨烈的一幕,慕容垂也忍不住伤心落泪,愤怒与悲痛交织在一起,让他吐血发病。无奈之下,他只好班师回朝,但在回国途中去世。慕容垂的去世让后燕陷入了内乱之中。慕容宝在位期间,后燕的统治摇摇欲坠。拓跋珪趁机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攻。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连续作战,北魏终于彻底击败了强大的后燕,将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纳入了北魏的版图。从此,北魏成为了北方最强大的国家,为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皇始三年(398年),拓跋珪决定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式称帝。然而,晚年的拓跋珪因经常服用寒食散而变得越发猜忌多疑。他开始对身边的人产生不信任感,稍有不满便滥杀无辜。最终,拓跋珪被刺死在自己的宫殿之中。尽管拓跋珪的统治结束,但北魏在历代君主的治理下继续发展壮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北魏逐渐成为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在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进程中,北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推动了整个时代的进步。

拓跋珪,这位鲜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生于公元371年,终于409年,是一位杰出的领袖。他有着不凡的才华,创立了强大的北魏王朝。在他的英明领导下,鲜卑政权逐渐壮大,他励精图治,引领着这个民族完成了从部族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蜕变。

然而,英雄也有暮年。拓跋珪在晚年时,性格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沉迷于酒色之中,变得刚愎自用。他未能团结兄弟,导致家族内部矛盾激化。最终,在宫廷政变中,他遭遇暗杀,死是仅39岁。尽管他的生命短暂,但他在位期间长达24年,为北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拓跋珪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一位杰出的领袖,也是一位充满矛盾的人物。他的成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固然闪耀,但北魏皇室却似乎被施加了恶毒的诅咒,148年中里出了14位帝王,平均每10年就要换一茬,并且其中充满了父子相残,母子相残权力争斗,在历上也实属罕见。



3 阅读:648
评论列表
  • 2024-03-29 02:48

    英雄辈出、群星闪耀的年代,也是一个牛人[点赞]

  • 2024-04-08 12:19

    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英才辈出[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