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满周岁被预言非池中物,青年时枕戈泣血名动天下,这预言太准了

北雁寄南书 2023-12-14 10:34:29

咸和三年,也就是公元 328年,在安徽泾县的一座小小城池下上演了一场顽强英勇的战斗,这场战斗的主角名叫桓彝。桓彝在东晋的历史上名声并不大,如果不是苏峻祖约之乱,相信他在史书中留下的文字会更少。由于力量对比太过悬殊,叛军进攻一个多月后,城池被攻破,桓彝也被韩晃、江播所杀。

韩晃第二年就被平定叛乱的晋军斩杀,很快就领了盒饭退场了。而江播则继续担任泾县的县令,但有一位15的少年却在暗中用仇恨的眼光注视着他,欲随时杀之而后快。这个少年就是桓温,他立志手刃仇敌,每天起早贪黑刻苦习武,史书上说桓温习武极为刻苦,累了就枕着兵器入睡,由于父仇不共戴天,在悲痛与偾恨之下,桓温流的眼泪常常带着血色,把枕头都染成了血红色。三年后,杀死桓彝人另一位凶手江播去世,他的儿子江彪生怕那少年前来寻仇,所以在为父守丧期间预先备好兵器,以防不测。没想到江彪还是被以吊唁为名混入的青年桓温手起刀落,命丧当场,江播的另外两个儿子也被追杀。在当时,人们认为为父报仇乃是天经地义,所以也不存在什么犯罪坐牢,反而都很赞许这位少年桓温从此的孝顺和英勇。从此“枕戈泣血”的桓温名动天下。

谯国桓氏

在东晋王朝的政治舞台上,谯国桓氏并非一流显赫的世家。然而,这个家族注定要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首先是出身平凡的桓彝,以他的才学和智慧,为家族开辟了一条通向辉煌的道路。桓彝自幼熟读儒学经典,博学多才,武艺出众。当南渡江淮之后,他开始结交当时的名士,逐渐积累了人脉和声望,最终跻身“江左八达”之列。他的学识和勇气,在晋明帝的朝廷中得到了展现,他在平定王敦之乱中立下大功,使家族的地位得以提升。然而,桓氏家族真正的辉煌,却是由他的下儿子--桓温所创造。

当桓温未满周岁的时候,温峤见到他便惊叹于他的不凡之姿。我实在无法想象温峤是如何当桓温还是婴儿时,就看出了他的不凡,想必这位温峤先生精于麻衣神相或者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在史书上这样的描述其实并不少见,很多有着非凡成就的人物都有着在幼年时期被某某大人物断言“此子骨骼清奇,日后必成大器”!每当在读这些文字时,我总会忍不住想要向说这些话的大人物问一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你是怎么看出来此子日后必成大器的呢,他现在只不过是个懵懂无知,或者还只会哇哇哭着要奶喝的小宝宝啊?”

有相同疑问的人肯定不只一个,大家可能读过之后会心一笑也就罢了,都没怎么当真,因为这个“真”没法较,毕竟谁也无法再回到过去看看桓温未满周岁时到底是如何地惊艳才绝,姿容不凡。虽然婴儿时的桓温究竟如何谁也没法考证,但长大后的桓温的确英姿勃发,器宇轩昂,风采令人瞩目。颜值对于事业发展还是很有帮助的,此事自古如此,因为长得帅,所以被晋明帝的长公主司马兴男尚为驸马。年轻时桓温还是一个志存高远,心怀天下的五好青年,他曾协助被誉为“魏晋八君子”之一荆州刺史庾翼北伐,并且与之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曾相约一同匡济天下。永和元年(345年),桓温升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此时的桓温,已经具备了为家族的未来描绘出了一幅宏伟蓝图能力。

建功立业

桓温急于建功立业,博得威望。他的战略眼光还是很准的,北方强大的石虎惹不起,那就只能捡占据巴蜀的成汉李势这个软柿子了。此时的李势已是众叛亲离,正是攻取的最佳时机。因此,桓温决定首先取下成汉。永和二年(346年),桓温向朝廷请求伐蜀。还未等到朝庭回复,他便毅然率军西进。朝廷中的人得知后,深感忧虑,担心他兵力过少,又孤军深入险要之地,可能会一败涂地,很不看好这次进攻。成汉的李势得知晋军前来讨伐,立即命令将领李福、昝坚率大军赶赴合水,准备迎战。

然而,昝坚不听其他将领的伏击晋军的建议,执意从岷江东北岸的鸳鸯琦渡江,向犍为进军。接下来的事就极为搞笑了,因为在进军途中,有人建议将晋军分为两路,以分散敌方兵力。然而,袁乔坚决反对,认为己方本就是孤军深入,分散兵力只会削弱自己,一旦失败,无法全身而退。因此,他建议全军破釜沉舟,每人只带三天口粮,义无反顾地直奔成都,避免在中途消耗兵力攻城。桓温深思熟虑后,采纳了袁乔的建议绕开犍为城,率军从小路直扑成汉都城。结果两军刚好错开,桓温一路急行军,虽然遭遇了汉军的顽强抵抗,但是三战三胜,势如破竹,直逼成都城下。

再说昝坚在犍为城四处寻找,却不见晋军的踪影,于是他开始回头寻找。一路找寻,结果发现晋军已经将成都重重包围。李势倾尽城中守军,在城外的笮桥与桓温决战。当时的战况异常惨烈,参军龚护英勇战死,晋军前锋失利。汉军的箭矢如同暴雨般射向桓温,他的坐骑都中了四五支箭。面对困境,桓温萌生退意,下令撤退。然而,击鼓传令的士兵误解了他的意思,反而敲响了代表冲锋的隆隆战鼓。这又是这次军事行动另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状况,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晋军听到进攻信号后冒死冲锋,终于反败为胜,大破汉军。李势见大势已去,连夜逃走,跑了90里后决定投降。巴蜀地区至此被平定,桓温也因此被封为征西大将军、临贺郡公。

这场战斗的胜利,桓温的表现谈不上有多英勇和智慧,我只能说这真是个天选之子啊,纵观整个战役过程,桓温只能说做到了一个统帅的本份,善于听取意见 -- 如采纳了袁乔的建议,也犯了一些临敌犹豫退缩的错误,如下令撤退,然而鬼使神差,阴错阳差之下,他反而奇迹般地赢得了胜利,只能说是时也,命也!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啊!

这场平定巴蜀的战争却成为了桓温辉煌军事生涯的开端。攻灭成汉使桓温在东晋朝廷中的地位更加稳固,他本就生性豪爽,加上平蜀之战的功业更是名声大噪,朝廷对他渐渐起了猜忌之心。

北伐动机

当他率领十万大军,气吞山河地踏进洛阳,仿佛看到自己的名字已经刻在了千古不朽的名将榜上。当他在中原与北朝将领姚襄,慕容垂激战时,他是否早已意识到,权倾朝野的自己,终究也逃不出“功高震主”的宿命。是否这才是桓温野心滋长的根源和谋夺帝位的动机呢?

后赵石虎死后,北方陷入混乱,这对于东晋朝廷来说,是一个趁机收复失地的好机会。桓温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时机,立刻上书朝廷请求北伐。然而,他的请求如同石沉大海,始终没有得到回复。桓温的雄心壮志在现实的冷水面前显得有些无助。就在桓温等待朝廷回复的时候,朝廷选派了征北大将军褚裒率军北伐。然而,褚裒的北伐以失败告终,这让桓温更加失望。他明白,自己和朝廷之间的分歧和猜忌已经不可弥合。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只有他才能带领东晋走向胜利。

两年后,桓温再次上报朝廷请求北伐,但这次他没有等待朝廷的批准,而是擅自行动,率5万大军顺流而下。当他的大军抵达武昌时,朝廷上下惊恐不安,生怕他会重演王敦起兵叛乱的一幕。殷浩更是惊慌失措,打算辞职以避祸。幸得司马昱亲自写信极力劝阻,才使桓温率军返回荆州。在接下来的两年间,殷浩奉命进行了几次北伐,计划收复故都洛阳,修复晋朝的帝王园陵。然而,他的北伐屡次战败,损失惨重,招致了不少不满。桓温趁机历数殷浩的几条罪状,迫使东晋将其免职,废为庶人。从此,桓温掌控朝廷大权,再已无人能够阻止他北伐了。

从表面上看,桓温的北伐是一场英勇的征战,但实际上,它也是一场权力的游戏。桓温借助北伐这个东晋无法回避的历史使命,通过权力角逐成功地掌握了朝廷大权。历史并非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复杂的色彩和纷争,这个道理千年不变!

未完待续...

2 阅读: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