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势弱,庾氏专权,为何德才兼备的庾亮却给东晋带来了灾难

北雁寄南书 2023-12-07 09:07:49

庾亮,作为年幼皇帝的至亲良臣,本应竭诚辅佐,然他却冷酷地排除异己,使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苏峻,本为东晋的忠心臣子,却因朝廷的猜忌而被迫叛变,揭起了反旗。祖约,他肩负着继续北伐的重任,然而他对朝廷的怨恨却让他走上了起兵作乱的不归路。而石勒,他明白背离天下必为世人所不容,因此他无情地拒绝了祖约的投降。秋水长天,乱世众生,这些历史人物的命运在波澜壮阔中交织,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太宁三年(325年),晋明帝驾鹤西去,年仅五岁的太子司马衍继位,史称晋成帝。曾担任左卫将军的司马宗,突遭罢免,愤懑不已。未久,又遭弹劾,指控谋反。司马宗愤而起兵,对抗朝廷追捕,终因战败被杀,宗族亦被贬为马氏。

晋成帝虽然年幼,但却并不傻,初闻此事,尚不知情。某日,忽向舅舅庾亮问道:“昔日常见那位白头翁(暗指司马宗)如今何在?”得知其因谋反被杀,皇帝悲泣道:“舅舅言谁为叛贼,便可随意诛杀。倘若有朝一日,他人言之舅舅为叛贼,朕将何以应对?”庾亮闻言,惊得面色骤变,哑口无言,良久方才回过神来。

庾氏专权

所谓的门阀政治,便是指江左几家侨姓门阀士族与司马氏皇权紧密结合,相互倚重,运转自如的政治历史。这一特殊的政治形态,经历了琅邪王导、王敦与侨姓士族巧妙地拉拢南方士族,共同拥立司马睿为帝的过程,一句“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便生动地概括了这一历史时刻。在此之后,虽历经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的变迁,但门阀政治的基本格局始终未变。

尊奉皇权,控制皇权,二者并行不悖,是门阀政治不可或缺的策略。若不尊奉皇权,江左便失去了重心,无法形成稳定的政治格局;若不控制皇权,任由皇权扩张,也就无所谓士族门阀政治的存在。只有将尊奉皇权与控制皇权巧妙结合,才能使“祭则司马,政在士族”这一对门阀士族最为有利的政权模式得以建立和维持。犹如古人云:“士族与皇权,犹枝叶与主干也。”揭示了门阀政治的核心奥秘。

门阀士族间的缔结联盟,旨在维系皇权与士族的平衡,实现“政在士族”;而相互牵制则是为了保持士族间的平衡,让“祭则司马”的传承得以延续。此乃构建并维系“祭则司马,政在士族”这一政权模式的实力基石,同时也是“东晋门阀政治特点之一”。自王敦之乱后,琅琊王氏的力量逐渐削弱,颍川庾氏便开始执掌大权。庾亮(289年-340年),字元规,颍川鄢陵人,乃东晋时期的名士。他外表堂堂,钟爱玄学清谈,言行举止皆严谨庄重,一举一动皆遵循礼法。更重要的,他的妹妹庾文君嫁给了晋明帝,所以当皇帝司马衍一登基,身为母亲和太后的庾文君便开始临朝听政,命庾亮与王导共同辅佐司马衍。王导自知敌不过庾氏一家亲,便知趣地退让一旁,将一切大事都交由庾亮定夺。

为了铲除异己,皇族司马宗及其党羽遭到清洗。名列被处死名单中的卞阐成了漏网之鱼,逃到平日与司马宗交好的苏峻那里请求避难。苏峻将其藏匿起来拒不交出,因此惹恼了庾亮。加上苏峻当时掌握长江以北的兵马,军队庞大、武器精良,有割据一方的不好苗头,迟早会对中央构成威胁,庾亮决定先下手为强。

庾亮打算直接下令把苏峻召回建康,只要苏峻离开自己的地盘,就只剩下任人宰割的份了。大臣中只有王导和卞壸明确反对,但庾亮一意孤行,一面让郭默、庾冰等人提前防备苏峻可能叛乱的行为,一面发布诏书,命令苏峻入京任职大司农,表面上给他升职,暗地里剥夺兵权。

苏峻祖约之乱

苏峻疑虑重重,担心一旦离开根据地就会被人谋害,如同惊弓之鸟。他申请调任青州境内偏远地方任职,期望得以苟全性命。然而,朝廷却驳回他的请求。苏峻收拾行囊,欲前往建康,却又胆战心惊,犹豫不决。此时,参军任让鼓动说:“将军您请求贬官外放都不被允许,到了京城恐怕就没有活路了,不如部署兵力以求自保。”于是,当朝廷再次派使者催促他上路时,苏峻决心叛乱,以讨伐庾亮为名,与豫州刺史祖约共同起兵。一场新的动乱,犹如春水猛涨,波澜壮阔,再次冲击江南大地。

祖约,是传奇名将祖逖的亲弟弟。他继承了兄长的军队,扛起了北伐的大旗。然而,面对强大的后赵石勒,他终究无法抵挡,不仅无法实现兄长的遗愿,就连之前收复的失地也再度沦亡。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痛苦和打击。

后来,祖约得知晋明帝在离世前并未按照自己的想法,任命自己为辅政大臣。反而在遗诏中,将郗鉴和卞壶的名字放在了自己的前面,这让他感到十分失望。他曾多次表达过自己的不满,情绪激动,难以自制。

不久后,后赵石聪率军猛攻祖约驻守的寿春。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祖约多次请求朝廷派兵援救,但建康方面却始终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这让他倍感无助。他觉得自己已经被东晋抛弃,心中充满了怨恨和绝望。

这时,苏峻派人前来联络,邀请他一同反叛。祖约没有犹豫,立即答应了苏峻的邀请,派自己的侄子祖涣等人领兵与苏峻会合,一同攻向建康,去找庾亮算账。这一刻,他心中的怨恨超越了一切,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求公正和荣誉。

江州刺史温峤闻悉苏峻违抗朝廷诏命,顿时厉兵秣马,欲驰援京师。然而,庚亮在得知此情后,便写信给温峤,表达了他的忧虑:当时手握重兵的荆州刺史陶侃可能会趁虚而入,局势堪忧。他恳请温峤按兵不动,切莫越雷池(今安徽望江)半步。

有人提议在苏峻未到之前,迅速切断阜陵的通道,把守长江以西的重要关口,以众击寡,必能成功平定叛乱。布置好防守后,立即向北进发,威逼苏峻的老巢——历阳,迫使对方采取防御态势。如果不先发制人,坐等苏峻打上门来,形势将变得极为不利。这个策略不仅具有实战性,更让人感受到它的战略价值。

然而,庾亮却对这个策略并不感冒。他似乎有些刚愎自用,不听从他人的建议。当苏峻派兵攻陷姑孰,夺取大量军粮和物资后,庾亮才后悔莫及。他捶胸顿足,深感错失良机。在战争的舞台上,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结局。

叛军抵达覆丹山时,陶回再次提出建议:“对方明知石头城有重兵守卫,必定会从小丹杨南道绕过来,我方应在当地设伏兵截击,一战就可以擒获苏峻。” 然而,这个宝贵的建议再次被忽略。

令人扼腕的是,苏峻果然从小丹杨行军,庾亮闻讯后再次追悔莫及,就像历史总是如此循环往复,那些充满智慧的建议,如果被采纳和执行,可能会改变历史的走向。然而,遗憾的是,这只能成为一种假设和猜想。

庾亮亲自率军于宣阳门外与敌军对峙,却未曾形成阵势,士兵们便已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苏、祖联军如秋风扫落叶般迅速占领了建康。当苏峻带着兵士进宫时,王导正抱着小皇帝端坐在御座上,忠心耿耿的大臣们正气凛然地站在大殿左右,那种庄严的气势令苏峻一时不敢上前。最终,苏峻将成帝迁到石头城软禁,然后自封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大权独揽。

反转

苏峻篡夺朝政后,荆州刺史陶侃与江州刺史温峤联手平叛,初战失利,然不久攻克合肥,祖约之根据地寿春亦被后赵军队趁虚而入,苏、祖联军实力锐减。

战火延续一年有余,至咸和三年(328年),温峤率一万步卒猛攻石头城中之苏峻。于是中国战争史上极为搞笑的一幕出现了,苏峻率麾下八千精锐迎战,见其子苏硕英勇无敌,如入无人之境,不禁感叹虎父无犬子。于是脑袋一抽风,也想要在战场上一展雄风,于是单枪匹马冲入敌阵。但事发突然,他身后仅数名亲兵跟随。苏峻的结果当然是悲剧的,原欲大展宏图的苏峻面对前面的刀山矛海,当然无法如愿的横扫千军,于是策马回驰高坡,意图重整旗鼓再战。谁曾想晋军认出了来人是苏峻,于是乎数支长矛齐至,苏峻殒命沙场。叛军没了首领,士气低落,顷刻间土崩瓦解。这个事情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太高调,特别是在一些特定场合,就比如说充满杀机的战场上。

而此时在历阳,叛乱的另一个主角祖约在逃离之后得以短暂的喘息。他率领着数百人的家族亲信,如同丧家之犬,投奔了后赵的石勒。然而,石勒对他的背信弃义行为深感厌恶,久久不愿接见。

时光荏苒,两年过去了。后赵的大臣程遐向石勒谏言:“欲安天下,当褒忠铲恶。昔日汉高祖诛杀背叛项羽之丁公,正是此意。祖约既已背离东晋,又岂能真心归顺后赵?留之必成祸患。”听闻此言,石勒下达了诛杀祖约满门的命令。

祖约,一代名将祖逖的弟弟,他的命运终于走到了尽头,他的背叛行为终于使他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所。程遐的谏言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二五仔,背叛者这类人,到哪儿都会被人嫌弃和防备,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关于庾亮

庾亮也是一个充满了争议的人物,他是明穆皇后庾文君的亲兄长,庾琛的儿子。他的姿容犹如春水初生,俊美绝伦。他善谈善辩,言辞一出,犹如江河滔滔,奔腾万里。他对老庄之学情有独钟,言谈之中总是流露出高远的智慧。他的举止庄重严肃,一言一行都合乎礼仪规矩,即使在闺阁之中,也无需严教,便能自守礼法。当时的人把他与夏侯玄、陈群相提并论,可以说,庾亮是当时东晋仕族子弟中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犹如夜空中闪亮的星辰,让人无法忽视。

在他十六岁的那年,东海王司马越想要征辟他为掾属,然而他并未接受这个邀请,选择追随他的父亲在会稽安居。他坚守自己的原则,宛如高山岩石般坚硬,人们虽然对他的方正严峻有些敬畏,却也不敢轻易接近他。

关于庾亮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足见这个人的人品还是非常不错的,据说庾亮的坐骑是一匹凶悍异常的卢马,此马素有“妨主”之名。殷浩见之,心生忧虑,认为此马必将给主人带来厄运,于是劝庾亮将其出售。然而庾亮却摇头笑道:“岂能将自己的祸患转嫁给他人?”殷浩听罢,面露惭愧之色,黯然离去。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品行端庄的人,却给东晋王朝带来了这样一场巨大的灾难,不能不说,政治家这种职业,极具挑战性,有才华是远远不够的,品德好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敏锐的时局判断力和高超的谋略,而这恐怕恰恰是庾亮所缺少的吧!

2 阅读: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