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把浮名抛却,只身两探敌穴,青春仕子江湖远,十四少年行!

北雁寄南书 2023-10-15 20:24:21
少年壮志

站在时代浪潮的十字路口上,辛弃疾的内心并没有太多波澜,他的人生使命早在出生之际就已注定。此时的他虽然还未写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样的壮美篇章,但却已经拥有了坚㓞无比的心志。当别人还要醉心于仕途科举之时,这位年仅十四岁的少年人却在干着虽不足为外人道,但却惊天动地的壮举。

对于生活在已成为金国领土的土地上的宋人来说,生活还要继续,虽然屈辱,但强权和刀锋下即便有再多不如意,又能奈何。

十四岁那年,少年辛弃疾在祖父的安排下,只身一人前往金国的心脏--燕京。表面上他是去参加科举考试,实际上则是侦察燕京地形以为日后恢复旧土时使用。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十四岁虽然早已过了玩泥巴的年龄,但仍然属于懵懂的年岁,不要说什么远行千里,侦察敌情了,哪怕是完完整整的出去,完完整整的回来就已经十分了不起了。可对于辛弃疾而言,这就是使命,是命运的挑战,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历练。

当时的辛赞已官至五品,辛弃疾完全可以不用考试就进入仕途,完全不必和其他人一样去争抢功名。但是他有着家族托付的秘密使命,恢复中原的重担早已成为烙在心上的印记,无法磨灭。

两探敌穴

十四岁那年,距离抗金名将冤死风波亭也整整十四年了。身处敌国的辛弃疾并不知道偏安江南的南宋朝廷对于北定中原,恢复故土早已不抱希望。从皇帝到大臣想的只是如何能够让长江的天险阻挡金人的铁骑,让滔滔的江水拦住金兵的刀锋。举国上下,最渴望恢复故土的,不是高坐临安庙堂的赵家天子,不是杭州城内的朱紫大员,也不是早被南风吹的昏昏欲睡的江南百姓。金国,只是长江对面的敌国罢了,被囚在五国城的北宋帝王将相、公主后妃的旧事,也早就成为了南宋帝国从上到下的隐秘疤痕,为了颜面,当然不便揭开了。

因此,渴望恢复旧土,北定中原的人只剩下像辛赞,辛弃疾和耿京这些身处敌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北宋遗民了。所以哪怕仅仅只有十四岁,辛弃疾毅然踏上了北上的冒险行程。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我汉家的土地上怎能容忍异族横行。更何况汴京风华无限,文明举盛,如今却被金人鸠占鹊巢,大河上下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是可忍,孰不可忍。北宋的热血没能随汴水流入江南的土壤,却在北地的旷野中熊熊燃烧。燕京应试之行,成了一场探查敌情的敌穴冒险活动,正是这次活动仿佛一场暴雨,将辛弃疾身上的稚嫩冲刷的一干二净,剩下一个浑身是胆,顶天立地的伟丈夫。

他穿梭于燕京城内外,从细微处打探了解金人的一切信息,他流连于山林河流,探查利于攻占与防守的地形。后人在读读辛词时,往往被辛弃疾词中的金戈铁马之风所震撼,殊不知这正是他始于少年时期的军事活动,一点点的积累,一次次的经历,最后才有了“气吞万里如虎”的盖世豪情。

1157年,又逢金朝省试。十八岁的辛弃疾,又一次北上探查金国的地形。虽然十四岁那年的北上已小有斩获,但为了实现更为严密的计划,以便日后举义成够一举成功,他又带着祖父的嘱托,深入金国腹地。一路上,经真定府、定州、保州,最终至涿州。借着应试的伪装,他披荆斩棘,晓行夜宿,无心欣赏沿途的美景。终于,当回到家中向祖父献上绝密的路线图之时,祖父颤巍巍的又手,饱含快慰的眼神,让应试失败的辛弃疾完全忘记了考试失利带来的不快,他的内心变地更加振奋。

发如雪,心如铁

若干年后,当纷乱再起时,有志之士奋起,扬起万丈风尘,削平人间动荡,以耿京,辛弃疾等人为代表的北地汉人终于在历史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不知道当年辛弃疾两探敌穴所得的山川地形,军力布防的地图发挥了多大作用,但即便是它只是成为了一卷尘封的理想,也仍然具有无与伦比的战略意义。当真正踏上战场之后,看似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背后,实际上却是早年磨炼的结果。

如此人生,何其壮哉!

宋代词人很多,苏轼和辛弃疾当居首。然比之苏轼,辛弃疾的一生更为波澜壮阔,更为惊心动魄。虽然直到头上发如寻,也未能实现北定中原的理想,但男儿至死心如铁,临终之前“杀贼!杀贼!”的呼喝之声,喊出的是北宋的余声,喊出的是华夏的风骨,喊出的是满江红之后的壮烈,喊出的是燕赵慷慨悲歌之士的抗争!

终辛弃疾一生,他选择了寂寞,选择了一条最寂寞的路,在这条看不清前方又无法回头的路上,他注定要身归江南,心系燕云!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