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北伐如日中天,篡位未成死后毁誉参半,英雄?枭雄?

北雁寄南书 2023-12-14 20:30:23

从永和十年到太和四年(354年369年),桓温先后进行了三次北伐。在历史的舞台上,有些相遇早已注定,当桓温的铁骑踏上灞上,与隐居高士王猛相遇,这一刻,似乎决定了三个人的命运。下面我将为您揭开这一段历史的面纱,探寻其背后的故事。

初次北伐

与前秦的初次交锋,桓温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历经数场血战,成功生擒前秦将领郭敬,击退淮南王生。关中百姓纷纷牵牛担酒前来迎接,那些曾在晋朝生活过的老人更是情不自禁地失声痛哭。晋朝,似乎在此刻重现生机。薛珍曾劝桓温趁机进攻长安,以产生巨大的政治影响。但桓温却选择在灞上驻扎,迟迟不肯进军。这其中,究竟有何隐情?

此时,隐居在华山的王猛前来拜见桓温。在大庭广众之下,王猛一面滔滔不绝地谈论对时局的看法,一面旁若无人地抓虱挠痒。这似乎是名士的独特风度,但在桓温看来,王猛此人却是很不简单。在两人的交谈中,王猛直言不讳地指出桓温的问题:“您不远千里深入敌境,长安城已经近在咫尺,您却不把它拿下,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来。”这番话击中了桓温的痛处。桓温此次北伐的真正目的,并非为了恢复晋朝故土,而是为了扬名立威,以赫赫战功威慑江东。他担心即使收复长安,也只会得到虚名,而关中的控制权仍会落入朝廷手中。与其为他人作嫁衣,不如留敌自重,同时保留与朝廷抗衡的关键实力。

由于桓温的私心,再加上晋军后勤补给跟不上,晋军只能在收麦时节休整军队。然而,前秦皇帝苻坚也猜到了晋军的困境,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战略。这使得桓温面临严重的物资短缺问题,不得不做出撤回江陵的决定。而前秦则趁机追击,导致晋军大败,伤亡惨重。

至此,桓温的第一次北伐行动失败!什么好处也没捞到。而与此同时,关中名士王猛也拒绝了桓温的高官厚禄的诱惑,选择继续隐居生活。他深知桓温的真实目的和晋朝的困境,自己根无法在门阀林立的东晋朝庭一展抱负,所以选择蛰伏以期待未来有明主出现。灞上的风云变幻莫测,历史舞台上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变数和挑战。桓温与王猛的相遇成为了历史的注脚,而他们的决策和选择不仅影响着关中的命运,也影响着自己和别人的命运,而这个别人就是后面即将登场的前秦天王符坚!

二次北伐

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数次请朝廷迁都洛阳,均没有得到同意。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迁都意味着国家政权的转移和政治格局的改变。然而,桓温并没有放弃,他再次直接出兵进逼许昌、洛阳。当时羌族首领姚襄正率军围困洛阳,听到桓温来了,在伊水之北阻击晋军。桓温亲自披甲督战,大破姚襄,收复洛阳,随后进入金墉城,拜谒先帝皇陵,并将3000多家归附的百姓迁到长江、汉水一带。这次胜利为桓温赢得了巨大的声望。

三次北伐

太和四年(369年),前燕太宰幕容恪病死,前秦和东晋都打算趁机征伐。桓温指挥5万大军很快抵达枋头,距离前燕都城只有几十里远了。这一次,桓温再次徘徊不前,打算静观燕国内乱,坐收渔翁之利。结果前燕大将幕容垂率大军前来抵抗,同时切断了晋军水陆运粮通道。慕容垂以少量骑兵后退诱敌,晋军在追击中陷入埋伏因而大败。桓温下令焚烧战船,丢下辎重,率军撤退。

慕容垂知道桓温熟读兵法,在撤军时必然留下精兵断后,等确定没有追兵之后才会加速行军,因此特地尾随晋军,直到对方放松警惕之后才在襄邑(今河南睢县)发动突袭,斩杀3万余人。北伐遂以失败告终。

北伐后的东晋朝局

虽然北伐最终失败了,但这场战争对晋朝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桓温通过北伐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并增强了实力。但桓温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通过北伐战争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和实力,开始对东晋王朝的皇位产生了幻想。

太和六年,桓温带兵入朝,诬蔑司马奕不能生育,将已经草拟好的诏令交给褚太后,威逼她宣布废除皇帝司马奕。这一举动震惊了整个朝廷和民间,人们纷纷议论桓温是否要篡位。虽然最后桓温被拒绝,但他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

虽然通地废立皇帝来实现自己操控朝局的安排未能实现,但桓温并没有放弃对权力的追求,他继续催促朝廷为自己加九锡之礼。什么是“九锡”呢?我们来科普一下,早在皇权最盛的汉武帝朝,就首先议论过“九锡”之礼。后来曹操接受过汉献帝所赐予的“九锡”,具体是:衣服,朱户,纳陛,车马,乐则,弓矢等。本来都是皇帝赐给大臣的荣誉物品。东晋朝廷就曾屡赐给过桓温羽葆鼓吹,班剑,甲仗等,只不过桓温大多拒而不受罢了。但问题在于所谓“九锡”,王莽,曹操,司马昭都接受过;于是乎“九锡”基本上就成了篡逆的代名词。

有鉴于桓温谋朝篡位的之心,路人皆知,谢安等重臣以袁宏所撰写的锡文文采不好为由命其反复修改,借此拖延时间,希望借此延缓桓温篡位的速度。最终,历史和桓温开了个大大玩笑,他没能等到“九锡”之礼,病死了。死前将兵权交给弟弟桓冲,而南郡公的爵位则由儿子桓玄继承。到了元兴二年,桓温没能达到的目的,他的儿子做到了,桓玄逼迫晋安帝禅位给自己,在建康建立桓楚,追尊桓温为宣武皇帝,虽然这个桓温是个短命的不能再短命的草台班子政权,但终归是让桓温在死后过了把皇帝瘾。

结语

桓温(312年一373年),字元子,谁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晋重要将领及权臣、军事家,谁国本桓氏代表人物。官至大司马、录尚书事。因领兵消灭成汉而声名大震,曾三次领导北伐,掌握朝政并曾操纵皮立,奇取帝位的意图终因王谢集团于预而未能如品。

桓温北伐的一系列军事行动,表面目标是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然而,其真实动机并非出于对北方领土的真诚渴望,而是以北伐为手段,篡夺皇位为目的。尽管桓温展现出了显著的军事才能,但他的北伐行动并未取得预期的成功,但桓温本人却通过北伐获得了实力和威望的增长,也助长了他的政治野心。这种政治动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北伐行动,使他无法全力以赴。例如,在简文帝实施北伐时,桓温并未积极北上,反而选择南下武昌争夺权力。此外,桓温的北伐行动也受到了朝廷的限制。朝廷担心桓温北伐成功后,将更加难以控制。因此,当桓温几次上表提议北伐时,朝廷故意搁置他的建议,不予回应。

4 阅读: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