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重贵主战契丹,为何加速了后晋王朝的灭亡?

凌萱看历史 2023-01-14 22:21:03

石重贵,他的叔叔就是大名鼎鼎的“儿皇帝”石敬瑭,他本人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第二位皇帝,史称晋出帝,也是亡国之君。

石重贵主战契丹,不肯向契丹称臣。

但最终他即位不满五年,首都汴梁城便被辽国铁蹄踏破,自己也被辽太宗耶律德光俘获,后晋王朝也随之灭亡。

石重贵主战契丹,不想继续后晋太祖石敬瑭在位时的无限屈辱,也在一开始获得了后晋军民的广泛支持,为何最终失败乃至国灭?

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契丹方面在辽太宗耶律德光多年的发展下国力正盛。

辽太宗耶律德光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出色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他秉持着父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因俗而治,得其宜”的统治理念,完善并确立了南北两面官制度,分治汉人和契丹。

即缓和了民族融合初期的结构性矛盾,又给予了汉人参与辽国国家治理的上升阶梯。

这一划时代的政策举措直接奠定了契丹人的百年国运,也被后世的党项人、女真人、蒙古人所效仿。

而且幽云十六州被契丹据为己有六个春秋,南北两面官制度早已深入人心,燕国旧地已经成为了契丹铁骑侵略中原的前线基地。

另一方面,后晋王朝自建立起,年年就为契丹上贡了大量的岁币,这为辽太宗耶律德光实行辽国的农业改革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耶律德光与父亲耶律阿保机不同,他十分重视农业。不但支持幽云十六州的汉民务农,而且还在草原地区开辟耕地,发展农业。

为保护农业生产,防止没有重农习惯的契丹族人有意无意的破坏,辽太宗下令禁止随意践踏庄稼,行军时也命令部队绕开农田。

耶律德光一手抓农业,一手抓畜牧业,使得辽国摆脱了传统游牧民族政权单一经济来源的旧弊,辽国经济实力自此蒸蒸日上,人口也迎来了新的增长。

其次,石敬瑭虽然主战契丹,想摆脱屈辱,但石重贵并非明主,空有雄心壮志。

战争一开始,石重贵就暴露了自己没有军事才能,指挥无能的缺点。

而且后晋朝廷号令不灵,各地藩镇将领不听朝廷指挥,出现了大量的军事失误。

但最后靠着中原军民的英勇战斗,契丹于公元944年和公元945年两次南侵失败。

可是石重贵在战后并没有休养生息,谋求国家发展,而是自以为是,以为契丹不敢再南下,过起了醉生梦死的生活。

石重贵在位期间,很少有惠民之举,他甚至在大蝗大旱之年,还派出恶吏,分道刮民。

这样下去的后果可想而知,就算没有外敌环伺,后晋王朝也会被他折腾败亡。

再次,在石重贵即位前,后晋王朝的内部形势已经很不乐观。

外部,不仅有契丹在北虎视眈眈,南面还有南唐、后蜀等国与契丹结盟钳制后晋。

内部,后晋统治集团矛盾重重,手握重兵的各个节度使都有私心,不服从朝廷调遣。

再加上连年不断的各种自然灾害,可谓内外交困。

在这种情况下,石重贵不优先进行对内改革,而是急于对外与契丹开战,本无可厚非。

但石重贵目光短浅,在抵御契丹成功后,没有抓紧空挡对内改革,而是自以为天下太平,开始骄奢淫逸,放任自流,后晋王朝内部矛盾逐渐加大,反而加速了后晋政权的灭亡。

最后,在修整两年之后,辽太宗耶律德光三度南下。

此时的后晋王朝早已离心离德,后晋大将杜重威、李守贞、张彦泽直接前线投敌。

盘踞在太原的刘知远也按兵不动,其他各路藩镇节度使也是有样学样,坐视契丹铁蹄马踏中原。

公元947年,汴梁城破,晋出帝石重贵被俘,后晋灭亡。

【我是羚羊飞渡,一个专注于五代十国的小众历史领域创作者。原创不易,小众更不易,烦请多多支持,欢迎您的关注,感谢您的每一个点赞、转发与评论】

0 阅读:4

凌萱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