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读书人最想穿越回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
我想大部分读书人都会脱口而出:宋朝。
陈寅恪大师的一句“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为我们勾勒出了那个令读书人神往的璀璨年代。
但是任何时代都有A面,也有B面。
正如狄更斯所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而对于读书人来说,宋朝的B面有两个最坏、最愚蠢、最黑暗、最失望的地方。
第一个,就是为科举而生的时文。
科举制度不仅破坏了读书人的人格,而且破坏了读书人的精神,更破坏了读书人治国平天下的事业。
一切学问及朝廷的爵位,在此一制度下,都化成了个人追求利欲的工具。
读圣贤书就是为了做时文,作时文是为了考科举,考科举就是为了做官,做官是为了一人一家的享受。
在这种情形下,读书人口里说东说西,都是虚语、废话、谎言。
说的内容与说的人自身毫无关涉,真正相干的只有利欲。
时文的流弊到了南宋愈演愈烈,在两位闻名后世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的批判下,终于引起了人们的反思。
一位,是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朱夫子;
另一位,是心学鼻祖,陆九渊,陆先生。
(左)朱熹像与陆九渊像(右)
朱夫子批判作时文的文人集团,简直是一个盗贼集团,最低限度也是一个谎言集团。
而陆先生则更加直接“科举取士久矣。名儒巨公,皆由此出,今为士者固不能免。然场屋之得失,顾其技与有司好恶如何耳,非所以为君子小人之辩也。”
千年之后的今天,没有了科举,但有了流量,更有了为流量而作的爆文。
人人争相10万+,他们为了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为了利用人性更关注负面信息的缺陷,而写的文章,而创作的内容,不也是虚语、废话、谎言吗?
一篇篇爆文的背后是一群群没有人格,没有精神,没有事业的读书人,有的只是利欲。
第二个,浮论虚说的学风。
禅宗的思想在宋时流广,因为佛教已经完成跟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使得当时的读书人对于中国文化,不得不重新审视。
而且宋代重文轻武,对读书人的优厚是历朝之最,没有了政治上的束缚,因此催生出了求新疑古的大思潮。
再加上印刷术的成熟,读书人得书印书比唐朝人更为容易,著书之风盛行两宋。
可以说,这是一个古代版的信息大爆炸时代。
宋朝,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史上一个意见最多、议论最盛的朝代。
这次南宋的朱夫子与陆先生没有拔得头筹,北宋的司马光就先一步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批判。
“近岁公卿大夫,好为高奇之论。流及新进后生,口传耳剽。
读《易》未识卦爻,已谓‘十翼’非孔子之言;
读《礼》未识篇数,已谓《周官》为战国之书;
读《诗》未尽《周南》、《召南》,已谓毛、郑为章句之学;
读《春秋》未知十二公,已谓三传可置之高阁。
循守注疏者谓之腐儒,穿凿臆说者谓之精义。”
——《司马温公文集•论风俗劄子》
针对这一现象,王顺伯不吐不快,留下了千载名言:“本朝百事不及唐,然人物议论远过之”。
千年之后的我们,看到浮论虚说的学风,比宋人更加熟悉,这不就是键盘侠吗?
而且今朝比宋朝更严重,敲键盘比印书成本更低。
此外,还有各种碎片化信息的平台推波助澜,以至于键盘侠们“灿若繁星”,恶议臭论那更是“浩如烟海”。
九百年之问:在信息大爆炸时代 读书人如何保持思想独立 理学or心学?
读书人的问题,当然还是要从读书下手。
于是朱夫子说“以穷其理”;
陆先生则说要“复其本心”;
朱夫子提倡读书不吃苦可不行;
陆先生提倡读书不用心可不行;
朱夫子教学生的是“添”,以书为梯,终见“真理”;
陆先生教学生的是“剥”,以书为镜,终明“本心”
朱夫子的理学,像是苦行禅;
陆先生的心学,更像坐忘经;
那么,理学和心学,孰优孰劣呢?
“鹅湖之会”,朱夫子与陆先生不欢而散
“南康之会”,朱夫子与陆先生各行所知
两人终其一生,谁也没有辩出个结果。
此后理学与心学之争,贯穿整个元明清,到了民国,还有人接着在问,就这样问了九百年,直到被二战彻底打断。
如今,我们来到了复杂的互联网信息大爆炸时代,马上不久之后,我们还会进入更为复杂的物联网信息大爆炸时代,读书人如何保持思想独立呢?
很庆幸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朱夫子,也没有陆先生。
但我更希望我们回答这个问题用的时间,不要再是九百年。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