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尧典》之前必须先了解的古天文学背景知识(一)

字说文 2024-06-26 09:07:11

在读《尧典》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有关古天文学的有关知识,否则我们可能会读不懂《尧典》。

传说在更早高辛氏颛顼的时候,就有重、黎两人为天文官。「重」为南正负责司天,「黎」为火正负责司地。「火正」即「祝融」,专司对「大火星」的观察。

远古时的观察天象,主要以「大火星」、「参伐三星」和「北斗星」这三大星辰为主星。

《春秋公羊傳·昭公十七年》:大辰者何?大火也。大火为大辰,伐为大辰,北辰为大辰。

古人对天象的认识,觉得整个夜空彷佛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盆子,倒扣在我们的头顶上。

对于生活在北纬35度左右黄河流域的人们来说,位于地球自转轴北端上方的北天极,就在正北方向与地平面约35度夹角的上空。如果以北天极到地平线为半径划一个圈,这个圈里面的天象是始终能看得见的,而不会沉没到地平线以下。这就是天顶处的「恒显圈」。北斗七星就在这个恒显圈内。

由于地球的自转,北斗七星就像是悬挂在正北方地平线上恒显圈内的一个大钟表,每小时逆时针移动15度,每天绕北天极旋转一周。它可以在夜间不仅告诉我们方向,而且还可以告诉我们时刻。

如果每天是在同一时间观察北斗七星,就会发现斗柄的指向每天会逆时针偏移1度,三个月行移90度,一年绕行一周360度。这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回归年。

在2000多年前的黄昏到上半夜,古人仰望北斗,会看到斗柄在春分的时候是指向正东方,夏至的时候是指向正南方,秋分的时候是指向正西方,冬至的时候是指向正北方。这就是「斗转星移」这一典故的来历。可是由于岁差的缘故,今天可能要到半夜子时才能看到了。

正因为如此,上古先民最早就把北斗星作为授时的主星之一。

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方时,「火正」就要开始注意观察天上二十八星宿的「龙星」,特别是位于东方苍龙七宿心脏部位的房宿和心宿。房宿是并排成一列的四颗星,像拉车的四匹马;心宿由三颗星组成,中间那颗特别亮的就是「心宿二」,即天蝎座的α星。这颗红色的一等亮星是全天的第15颗亮星,因呈火焰般的红色,故称为「大火星」。

当黄昏时分「大火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时,「火正」就发布指令,人们开始放火焚田,准备春耕播种。在北京天坛公园的祈谷殿与东门之间,有一处「七星石」,就是象征着北斗七星在围绕着北极星旋转,而且正好是春分时指向东方,寓意这一年的农耕就要开始了。每年的春天,帝王都要在祈谷坛举行仪式,祈求一年的好收成。

可是乾隆皇帝不懂华夏文化,硬是在这七块石头的旁边再加上一块石头,说这是七座山,如今江山一统,他家的祖先也要有一席之地。没有文化就是这么可憎。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方时,「大火星」也慢慢地消失于西方的地平线下。

而「参伐三星」会在黎明时分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来。两者永远是一起一落,永不相见。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大火星」与「参伐三星」就恰好位于太阳黄道的春分点和秋分点这两端,两者相隔180度。在《左传·昭公元年》中,子产讲了一个迷人的故事:远古时候的高辛氏有二个儿子,长子叫阏[读作厄]伯,次子叫实沈,兄弟俩不和,整天打架。于是高辛氏就把阏伯迁到了东方的商丘,司掌「大火星」。

由于这里是商人居住的地方,所以「大火星」又叫商星。又把实沈迁到了西方的大夏,司掌「参伐三星」。

这里原来是唐人居住的地方,后来是夏人居住的地方。高辛氏颛顼时的重、黎,到了尧、舜时,就是羲、和。尧命羲和四子为天文官,令他们住到东、南、西、北的最远处,分别职掌春、夏、秋、冬这四时。羲仲住在东方的旸谷,羲叔住在南方与天相接的地方,和仲住在西方的昧谷,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羲和四子是不是伏羲和女娲的四个儿子?

不知道。传说中的创世之神,到了尧舜的时代,至少也要好几千年吧?

0 阅读:1

字说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