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9挺轻机枪的步兵连,为何在作战中,会只带6挺作战?

甲骨堂 2024-10-22 15:04:23

战争年代,一个步兵连会装备多少挺轻机枪?轻机枪的配备,会不会越多越好呢?

在1920年代时,我国各路军队还没有装备大量轻机枪,在步兵连一级,主要装备就是步枪。一些比较精锐的单位,则集中装备冲锋枪和驳壳枪,俗称“手枪队”或“卫队”。当时少部分轻机枪或自动步枪装备后,也没有十分明确的编制,基本就是发放后按需配置,没有统一规定。甚至也会像之前使用冲锋枪那样,集中配置使用,如老蒋中央军里便有所谓的“自动步枪营”。到1930年之后,轻机枪逐渐得到大量装备,其具体的编制也就比较明确。

以轻机枪装备较多的中央军来说,最早时一个连装备6挺轻机枪,分别为6个机枪班使用。后来将轻机枪直接混编到了步兵班,一个步兵连有9个步兵班,则装备9挺轻机枪。当然这样的配置是比较高的,事实上也是战争年代国内步兵连轻机枪装备的最高水平(个别特殊单位也可到12挺,甚至18挺)。在一般的军阀武装中,轻机枪可能就是每个连3挺了,甚至一两挺的情况也有。再穷点的话,那就一挺也没有了。我军在红军时期即缴获使用有轻机枪,如中央红军长征前即装备有轻机枪294挺,另有自动步枪28支。

当然相较于当时中央红军的编制来说,轻机枪装备程度不会很高,装备量最多的红1军团不过105挺,平均每个团也就十来挺。到抗战时期,我军主力部队配备轻机枪的标准是每个步兵连3挺。当然,因为轻机枪咱们制造不了,国府也不会尽数发给,而缴获的话又不容易。所以,基本上只有主力中的主力才能配齐,一般的部队可能整个连也就1挺轻机枪。到解放战争时期,国军当时装备轻机枪数量极多,因此咱们缴获后可以迅速换装。从步兵连配齐3挺轻机枪,到配上6挺,再到最后也配上9挺。咱们的轻机枪配备,也终于可以下到步兵班一级了。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初期入朝的志愿军是原四野13兵团和三野9兵团的精锐主力军。因为当时还未换装苏械装备,因此入朝各军装备的还是之前缴获的“万国造”武器进行高配后的阵容。比如轻机枪,咱们就是以一个连9挺的阵容出战的,像第27军因为辖4个步兵师,所以轻机枪装备了甚至超过了1000挺。

在当时与美军的作战中,轻机枪所发挥的作用十分大,但是也出现了这样的一种情况:我们一个连当时配备9挺轻机枪,但是不少部队在作战时主动将装备量下调到了6挺,实际作战中只带6挺出战。比如西线的志愿军第39军第117师,在第一次战役结束后,即将各步兵连所配轻机枪从9挺,减少为了6挺。而东线作战的志愿军第27军第81师242团,在执行穿插作战任务时,明确规定步兵连人数在120到130人之间者,配6挺轻机枪;只有人数超过140人,才保持原来9挺轻机枪不变。其实从东线第242团关于轻机枪配置的细节状况就可以看出,之所以减少武器配比,跟连队的人数及所执行的任务有关。首先是兵力数量方面,当时对美作战有一大特点就是减员比较大。

这主要是因为敌人的综合火力很强,一个连的建制一旦遭到其重火力轰击,往往就会出现大面积减员。比如第117师350团的1连和4连,在第一次战役中的上扬五里战斗中,被迫在白天作战,因遭敌猛烈火力袭击,这两个连伤亡很大,最终各减员至10余人。除了作战减员外,还有非战斗减员。如第27军作战的长津湖区域,当时气温很低,不少战士在没有战斗前就因冻饿而减员,故而使得连队兵力下降很多。因为是兵力少了,但武器不少,如果还是带着原有的武器参战,那必然占用更多的突击力量。而且我们要明白的是,志愿军当时的作战,经常是需要穿山越岭,进行连续多日的急行军作战,单兵的负重很大。在人员减少的情况下,再带着9挺轻机枪,还要带相应的弹药,这个压力不小。

与其勉强带着9挺轻机枪参战,倒不如保证好6挺轻机枪的弹药,因为后者的数量一般也可以满足步兵连的基本作战需求。让扛3挺轻机枪的战士,多背些弹药,保障剩余的轻机枪能打响,这显然在实战中要更有意义。而且机枪带多了,兵力不够多,尤其未来作战还要面临可能更严重的减员,到时候枪械不得不遗弃损失,这也是我军不愿意看到的。这些机枪都是之前战斗中好不容易缴获的,因为多带些最后没人扛而损失,那显然战士们也不接受。

所以在种种现实因素下,当时会有将9挺轻机枪主动减少至6挺的情况。武器装备的数量,它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在能保证其威力发挥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数量为好。志愿军的作战以灵活而著称,在选择武器装备的配置上也同样如此,仅从轻机枪调配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了。

1 阅读:7

甲骨堂

简介:谈人文历史,阅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