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果你是一个流水线的工人,好像你的个性完全不重要,因为你只是一个机械的螺丝钉,只要按照要求完成对应的工种就好了,如果你的工种随时都可替代,那你在这个岗位上不过是在消耗自己的时间和劳动力价值,换取物质所需罢了。
成为一名标准的工人,或者成为一名标准的打工人,只要看公司的人员流动率就清楚了,流动性大的企业都是这类型的工作模式,这种平均主义的原则设计而成的模式,个体在群体中并不重要。
发挥的是系统与模式优先的原则,工人,曾经被誉为富有创造力的匠人,如今沦为了机器,当你抱怨这些工作没有考虑自己的个性,让你感到无奈又无聊时,你只会被指责为懒惰和不负责任。
因为打工人是没有选择的资格的,只有你有资格去选择工作时,才有了选择的资格,虽然世界上许多最大、最成功的公司仍然在围绕“员工的个性不重要”这个观点来构建自己的组织结构。
可是也不排除那些有能力的人,为了自己理想的生活与工作,自己去构建适合自己个性与发展的组织,以及那些有创新需要的头部型企业,也会根据员工的个性来安排合适的工作。所以如果一个社会只根据平均标准来评判个人价值,它应该如何为,了解个性和利用个性创造条件呢?
02
事实证明,人的性格特质从根本上是根据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人的行为方式总是由自身和所处环境决定的,根本就没有人的“本质”这个东西。
这也说明了,人的性格是不稳定的,人的行为就像一阵旋风,从一个地方随机转换到另一个地方。
如果你想要了解一个人,对他们一般性的习惯或“本质”的单纯描述,肯定会将你引入歧途,相反,你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即重点关注这个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特征。
只不过千里马和伯乐,都不常有,我们想要突出自己的优势,就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把自己的能力与优势展现出来。
让别人知道我们能做什么,能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只有这种价值有稀缺性,我们才会成为不可取代的那一个,除此之外我们每个人都被认为是可替代的,而我们也经常被替换。
很多家公司的制度更倾向于,专为人员的不断流动而建立的劳务模式,管理层会精心设计一套,可复制的系统,让每一个岗位的职能以及流程都规范化,并且有具体的岗位操作手册。
这样企业就可以得到便宜可更换的劳动力,以确保其流线型系统运转正常,而员工也就失去了目标或参与的任何意义,只需要按照要求操作,赚取工资就好。
这样做的后果,导致的结果就是员工对机械式的操作会变得冷漠,熟悉岗位环境以及内容之后,会逐渐变的机械化,这不是哪一个公司或企业部门所独有的现象——这是大多数依赖于标准化管理和分级管理的机构通病。
这种规范化思维,迫使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门将员工的发展锁定在一条狭窄的路径上,或者规定某些位置只能由符合一定要求的员工承担,这会让企业内部的上升通道变的很窄。
自然而然就容易造成,有些岗位找不到人,可是有些岗位人员过剩的情况,可如果内部有一条,自主上升与学习的职业发展通道,那企业的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因为如果你录用优秀的员工,给他们丰厚的薪水,有尊严地对待他们,并为他们提供可靠的职业发展道路,就会有好事发生。
比如识别有才华的年轻人的最好办法,就是从地方高校招募学生做兼职,因为在兼职员工中识别那些展示出与工作环境相适应的人员,同时,让这些学生了解公司能为他们提供什么,要比盲目的去做校招效果好很多。
前者是直接上手去试用选拔,后者还需要筛选简历在试用选择,大学毕业生最想做的事,无非是先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
03
好工作,无非是让人觉得可以发挥出自己能力的工作,也能在这个工作上,不断学习进步与获取相应收入与报酬的场所。
太多的用人单位开出高薪,却无法聘请到合适人选,以及太多的用人单位表示,他们录用的大学毕业生不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
这又引发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工作能力该如何培养?最能了解工作的方式就是实习,实际的去公司里去做事,自然就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哪些欠缺。
虽然现在的教育成本居高不下,可是用人单位能和高校打通实习岗位的,还是少数,大多数的毕业生,都需要自己去找工作,自己去找人生方向。
尤其是学生学到的东西,与工作能力之间的差距,都源于很久以前建立的,根深蒂固的平均主义架构。
如果学生想要考上一所好大学,他们就必须和别人一样,上相同的课程,通过相同的考试,完成相同的课外活动,但必须比别人做得更好,才会获得毫无差别的文凭。
这一切对于学生本人和他们的父母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这种程序建立的基础是无视学生的所有个性化特征,全都是各种平均标准,然后按此标准进行筛选,这使青少年们逐渐丢弃了自身的特征,去迎合招生者的要求。
所以想要提早知道自己适合去做什么,在选择专业与大学时,最好不要盲目,不要随波逐流,在高中的时候就想清楚方向,自然容易让自己的职业发展,事倍功半。
可是大多数的家庭,没有这种家庭内部教育的意识,也没有远见帮助高中生去了解自己更适合去做什么,大家都只能在盲目的选择中,先求谋生,然后在求发展。
既然知道了这个原因,我们就只能自救,如今网课的普及已经很发达,我们想要让自己的职业发展的更顺畅,重要的是在谋生之后,了解并发扬自己独特的个性。
04
其实自己工作几年之后,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个性会有所觉察,比如是喜欢做思考类的研究型工作,还是喜欢做外交型的交际性工作......
这就属于两个大类的工作,各行各业都有需要静心思考与观察组织架构的行政岗,也有需要不断与人打交道的销售岗,有需要思考与研究的IT技术,也有需要创意与创新的设计和创作岗位。
决定自己的教育途径,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学校,想要自己发展的更好,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了解自己,提高必要的工作能力,然后在做事中发挥自己能力的过程。
评估自己能力的方法,虽然在学校中还不算完善,可在社会上有很完善的体系,私营企业的岗位和工种,只要你的能力可以达到行业要求,其实都是有机会去发挥自己的。
有些高大上的私人企业可能会设置一定的学历要求,作为“敲门砖”,可是如果你有自己能拿出手的作品或者项目,也可以成为另外一种敲门砖。
比较难的是,一旦选错行业,想要重新去培养自己一个行业,或者一个工作所需要具备的能力,需要一定的契机,大多数人不知道这种契机在哪里寻找。
并且每天忙碌琐碎的工作,已经占据了大多数成年人的时间,惰性思维就是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所以只能一边抱怨,一边做着。
想要破局的方式,其实也简单,只要先有家庭足够支配一年的花销存款,先在网课上系统的学习一遍行业或者职业知识,然后根据定向的要求去实践,逐渐发掘自己与合格的行业水平,有多大的差距。
如果简单的学学,自己就能快速入行,那说明你做这件事,还是很有天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