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极一时的奥斯曼帝国为何会走向衰落?

谁的情感大放送 2024-06-22 20:01:49

民族主义是比较晚近才有的词汇。

在古代,“某某人”的说法,如罗马人、希腊人、迦太基人,主要用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地理区别,这一习惯一直延续到中世纪。我们很难把罗马、希腊、迦太基、日耳曼诸种人称作“民族”,因为彼时根本没有“民族”这个概念。

渐渐地,由于不同地区人的语言、生活方式等不同,纯粹的地理名词被赋予了文化内涵。

东罗马帝国官方语言是希腊语,所以被称为“希腊人”,哪怕他们居住在君士坦丁堡,而非伯罗奔尼撒。在不讲希腊语的人看来,讲希腊语的就是希腊人。这就是从地理概念引申出来的文化内涵。

在土耳其,民族主义之风非常盛行。

土耳其人不仅压制本国少数民族如库尔德人、亚美尼亚人,在法律上不承认国内少数民族的存在,对国外也积极建构跨国界的土耳其族群。德国的土耳其移民更是抱团而居,表现出非常强烈的聚集倾向。

那么,现代土耳其是如何形成的,现代土耳其的民族主义情绪又为何如此强烈呢?01

分裂

19世纪后半叶,古老的奥斯曼帝国在与西方列强的一系列争斗中失败,导致了欧洲部分出现独立浪潮。

1875年开始,塞尔维亚、黑山、保加利亚、摩尔多瓦、罗马尼亚相继独立。帝国在北非的省份,阿尔及利亚、埃及、突尼斯、利比亚又被英、法、意等国占领。

奥斯曼帝国与现代土耳其版图对比 图源于网络

在这样的背景下,奥斯曼帝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国家统一应该如何维系的问题。

奥斯曼帝国长期以来面临不同文化背景族群的矛盾冲突。1866 年,希腊民族主义者在克里特岛发动叛乱,希腊起义者对穆斯林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

1878年之后,巴尔干半岛新独立的国家也出现族群清洗运动,大批穆斯林被驱赶。而对奥斯曼帝国最大的威胁来自亚美尼亚人,他们分别于1896年、1912年、1915年发动了劫持人质、暗杀、叛乱等活动。

被处决的亚美尼亚人 图源于网络

除此之外,还有阿拉伯部落。

那些生活在今叙利亚、伊拉克等地的阿拉伯部落虽然与奥斯曼苏丹有相同的信仰,却并不完全认同奥斯曼的统治。趁奥斯曼帝国发动自身改革的机遇,阿拉伯人发起了阿拉伯主义运动,希望改善阿拉伯人的权益。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普遍意识到,一个包含多种文化多种族群的帝国似乎没有办法维持下去了。02

改革

1839年,奥斯曼帝国经历了坦志麦特改革,坦志麦特 (Tanzimat)在土耳其语中的意思是“重组”(关于此次改革的文章,参见:夭折的“坦齐马特”:土耳其的思想启蒙运动为何最终失败?| 循迹晓讲)。

改革之前,奥斯曼帝国对于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的族群采取放任政策,由那些族群的首领进行自我管理。不同的族群之间,各有各的法律和制度,井水不犯河水。

奥斯曼帝国民族与宗教势力范围分布 图源于网络

虽然放任自流,但少数族群并不能参与帝国管理。亚美尼亚人、犹太人、希腊人等族群积极从商,逐渐掌握了帝国的经济。他们在政治地位低下,而经济地位却非常高。

在十九世纪初,看到西方国家逐渐强大,奥斯曼帝国的有识之士也意识到要改革自新。苏丹赛利姆三世和马哈茂德二世发起了旨在学习西方科技和制度的改革,但收效不大。

而帝国内部各族人民似乎对国家的改革发展并没有热情,他们永远只在乎自己的利益。03

整合

人们意识到,这个国家必须通过某种途径进行整合,古代的那一套做法在十九世纪的世界形势里走不通了。

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1823年4月23日-1861年6月25日) 图源于网络

1839年,阿卜杜勒·麦吉德苏丹即位,他锐意改革,一方面要学习西方,推动在国内建立宪政制度,一方面要建构国族共同体意识,收拢国内各族人心。

这一年就是坦志麦特改革的开始之年。

麦吉徳苏丹下令国内人民不分族裔,均有平等权利。同时,加强了政府权力,将自古以来由人民自我管理的社会管理机制废除,代之以国家行政力量。

另外,推行政治世俗化,试图以世俗的法律取代宗教教法,强调帝国宗教信仰自由,解体原自治社区的教会控制权和财产权。

不出意外,坦志麦特改革的成效并不大。帝国完全没有按照改革者设想的方向走,反而更加涣散了。平权和世俗化,非但没有建构出一个“奥斯曼民族国家”,反而助长了各少数族群的分离主义倾向,加深了族群矛盾。04

失败

为什么改革会失败?

19世纪,正是世界民族主义大行其道的时期。奥斯曼帝国本质上是一个不论族群的中世纪式的政权,苏丹和各族群首领之间是宗主和家臣的关系,而非严格意义上的中央和地方、上级和下级关系。

这种关系,是十分松散的。更有甚者,奥斯曼帝国与西欧封建主不同,苏丹治下各族人民不仅语言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也殊异,历史上更有深仇大恨,水火不容。

穆罕默德二世攻破君堡 图源于网络

而平权的改革,不仅让少数族群离心离德,更有作为帝国多数族群的安纳托利亚穆斯林的反对。再加上奥斯曼的基督徒和西欧基督教国家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奥斯曼的任何政策都不可能不受到西方国家的干涉,有外部势力撑腰,更使少数族群中的基督徒们不可能心向伊斯坦布尔。

如前文所述,奥斯曼帝国是一个中世纪式的政权。其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帝国的政权无法深入到民众社会。

苏丹想改革,奈何举国上下没有一个能有效行政的政府部门。改革者只得把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从零开始建构近代国家的行政、财政、民政体制上。

改革已经开始,改革者却还在做准备工作,这样的改革怎么可能成功呢?05

同化

坦志麦特改革于1876年被搁置,改革结束了。

这一年,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苏丹即位,他是个狂热的宗教专制主义者。他奉行的政策,就是以伊斯兰教统合境内的穆斯林,以实现增强国家凝聚力的目标。

曾经,亚美尼亚人是对帝国统治比较满意的族群。而哈米德二世苏丹却怀疑他们与同样信东正教的俄国人勾结,因而对他们进行压迫统治。亚美尼亚人试图反抗这种压迫,却遭到苏丹的报复,大量亚美尼亚人被屠杀。

伊斯麦尔·恩维尔帕夏(1881年11月22日-1922年8月4日)。奥斯曼帝国青年土耳其党人的领袖 图源于网络

专制者必然催生反对派。亚美尼亚人与反对哈米德二世的青年土耳其党结盟,于1908年发动革命推翻了哈米德二世的统治。

不过,青年土耳其党人本身并不热衷于与其他族群团结一致,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土耳其人”为主的国家。他们不论宗教信仰,强迫一切族群都讲土耳其语,意图建构出一个“土耳其民族”,以此作为国家共同体意识。

于是,不仅基督徒离心离德,阿拉伯人也不再认同伊斯坦布尔了。无论是哈米德二世还是青年土耳其党人,他们都是要通过某种途径将国内各族人民统合为一体。

但是他们没有处理好整体和个体的关系,对差异采取强制同化政策,本质上是一种“对内殖民主义”。

这样的行为怎么可能赢得认同呢?结语

奥斯曼帝国的国族建构彻底失败,国家必然四分五裂。

1923年,一个全新的土耳其共和国从奥斯曼帝国中独立出来,奥斯曼帝国终结。

但是,十九世纪奥斯曼帝国对国家统合的尝试并没有销声匿迹,它在历史上留下了影响力巨大的遗产。

时至今日,土耳其人依然有十分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他们拒绝承认国内有其他民族,对于少数族群,尤其是库尔德人采取压迫政策。

对一个中世纪式的帝国来说,向民族国家转型有成功也有失败。这种尝试,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能成功,却在奥斯曼帝国失败了。

也许,对于奥斯曼这样一个国家追求统一本身就是错误。

当然,虽然奥斯曼帝国的近代转型最终失败,但这个位于欧亚中心延续600年的帝国,还有很多精彩纷呈的故事。

历史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借鉴和参照,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循迹讲堂出品的《打不死的奥斯曼》正式上线。希望大家通过这张专辑了解这个帝国的兴衰。

0 阅读:24

谁的情感大放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